作者:陈玉强 发表于2015年7期
摘 要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用 感受性、比喻性的话语描述了文学的风骨理论,这使得研究者难以用 理性话语精准地对接并界定它。 突破之途在于从风骨的训诂及理论渊源入手,探讨文学风骨与人物风骨、书画风骨的互文性,从而揭示六朝审美风骨理论的核心内涵。从文字训诂来看,凤飞成风,风是气体的流动;骨则是肉 中之核。从文学风骨的理论渊源来看,魏晋人物品评首先使用风骨来描述人物精神层面的风韵骨气;后迁移到书画品鉴,用于指称书法笔力所含的超越于字形的气势,以及所画对象劲挺强健、端直有力的精神风貌;再转入到文学批评,用于描述作品的情感力量与逻辑力量。风骨在上述三大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存在互文性,其核心含义具有延续性。
品人与鉴艺:六朝审美风骨理论的互文性诠释
2015-08-20 11:40: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陈玉强 发表于2015年7期摘 要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用 感受性、比喻性的话语描述了文学的风骨理论,这使得研究者难...
上一篇:禅宗下火文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下一篇:赵翼《瓯北集》中的救灾思想行为研究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