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龄化与数字化的交叠之下,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构建“价值—制度—工具—结构—机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成都市W区“智慧养老”小切口来剖析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实践成效与现实困境,从而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路径的优化提供证据支撑与方向参考。研究发现,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在治理价值、制度保障、治理工具、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依然面临现实挑战;故未来应从多维度出发提升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成效:遵循需求导向的价值理念、完善法律与配套政策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与赋能效用、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健全协调机制与整合机制。
关键词:老年数字鸿沟;整体性治理;智慧养老;数字普惠;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5-0109-12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6亿,占比达18.7%,比2020年提升5.44个百分点。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优化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围绕医疗、出行、文娱、消费、办事等高频公共服务场景提出要实现老年人智能化服务普惠性,基本建立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破解机制。同年12月,国家又出台《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指导全国进行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享受数字红利是数字中国建设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与政策驱动之下,各地积极探索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破解之道,致力于实现数字化带来的最大公共价值。2021年,上海市首次在国内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等地也积极探索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的治理实践。总结而言,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营造“老年人友好社会环境”的重要维度,也是建设“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的应有之义。基于此,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总结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治理实践,归纳现存不足与优秀经验,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破解策略,是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学界现有关注来看,围绕老年人数字鸿沟展开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从老年人数字鸿沟类型与治理对策角度来探究数字何以成为老年人面临的鸿沟。
第一,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类型。在该角度下,现有研究可从老年人数字“接入鸿沟”“技能鸿沟”“知识鸿沟”三个角度来展开探讨。首先,老年人数字“接入鸿沟”是指相对于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老年群体在数字化基础设备、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方面的缺乏,属于数字鸿沟的“前端”问题,主要体现为数字基础设施、信息终端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差距。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普及率仅为23.7%,而年轻网民普及率已达73%。这反映出当前我国依然面临老年人数字“接入鸿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农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使得数字“接入鸿沟”在农村地区更为凸显。其次,老年人“技能鸿沟”是老年人在数字技术的使用、数字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况方面存在的差距,属于数字鸿沟的“中端”问题。数字“技能鸿沟”与“接入鸿沟”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超越了物理层面转而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即从“外延式”鸿沟转变为“内涵式”鸿沟。老年群体数字“技能鸿沟”更多倾向为虽然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为其“接入”网络提供更多机会,但囿于个体数字设备技能掌握以及心理认知等条件,其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出现“不能用”或“不会用”互联网的技术性问题。此外造成老年数字“技能鸿沟”的因素还包括个人网络技术水平、信息使用模式的差异。再次,“知识鸿沟”则处于数字鸿沟问题的“末端”。由于老年人数字信息技能的缺失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导致该群体无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信息化服务,这种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劣势阻碍其进一步融入信息化社会。“知识鸿沟”主要体现为老年人数字素养的缺失,这种素养进一步引申为老年个体对于数字环境文化与背景的理解以及有效适应环境发展,在此鸿沟阻隔下老年人容易受到电信诈骗、虚假广告、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的危害,以及无法享有类似其他群体的公共服务成效。
第二,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对策探讨。如前所述,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生成具有时代双重性特点,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内部、外部社会脱节以及自我感知隔离等不良后果。有学者指出数字鸿沟具有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动因。因此对于数字鸿沟问题的治理既要强调技术本质赋能,也要把握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治理适应性变革。在技术赋权方面可以从信息赋权、关系赋权以及行动赋权三个方面强化技术供给。首先要以老年人现实需求为指引,加快适老化的技术媒介创新;其次通过大数据信息工具,赋予老年群体表达与参与的话语权,创造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可行空间,并建立“需求—响应”的双向赋能机制。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变革方面,丁开杰认为应坚持社会融合与数字融入,强化数字公共服务的合作治理,扩大弱势群体的公共参与。匡亚林等学者则提出应整合社会分散资源,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老年人数字实践,加快构建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政策支持体系。还有学者认为弥合鸿沟的最佳方式在于协调技术治理的主体间关系将治理权力外溢至社会,以实现个人数据权利促进社会参与。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围绕老年人数字鸿沟进行概念、问题特征以及具体对策的刻画,深化了对这一议题的理解。但总结而言,还有以下可拓展之处:一是现有研究还处于分散化状态,对于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的分析还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框架;二是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还有待深化,缺乏理论视角与微观案例嵌入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供证据链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整体性视角切入,选取成都市W区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展开分析。通过课题组调研、问卷调查与官方网站资料搜索等多种方法收集多种类型的经验材料。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对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进行分析,致力于探索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与整合体系;同时,基于案例嵌入了解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实践成效与现有困境,从而提取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优化路径。
英国学者安德鲁·邓西尔(Andrew Dunsire)在“Holistic Governance”一文中首先提出整体性治理的概念。此后,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y Hicks)于20世纪90年代对整体性治理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其认为整体性治理应以需求满足为价值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工具、以协调与整合为运行机制的核心要素,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从而破除“碎片化”与“空心化”难题,建立整体性政府运作模式。有学者指出,整体性治理有望成为21世纪有关公共治理的大型理论,值得行政管理学者广泛关注。总结而言,整体性治理融合吸纳了科层治理、公民社会治理、网络化治理、参与治理及协同治理的优势,能够契合数字时代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特点与需求。
整体性理念对优化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发布的“现代政府政策白皮书”,它指出此理念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应对服务的碎片化问题以及复杂的政策挑战,如跨境治理、城市治理、数字鸿沟及电子治理等。虽然整体性治理源于西方,但抛开政治体制而言,整体性治理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存在内在的契合性,可以基于整体性治理来推导出适合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路径。具体而言,整体性治理与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契合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理导向层面,整体性治理强调需求导向,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同时强调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也强调以制度为保障,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最终目的。第二,治理工具层面,整体性治理强调数字信息技术支撑;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也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工具为治理赋权增能。第三,治理结构层面,整体性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合作;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也要求实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结构。第四,治理机制层面,整体性治理将协调与整合机制作为核心要素;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也应该完善协调与整合机制,以发挥整体合力。据上述所言,整体性治理与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问题相互耦合,可以作为该问题分析的基础视角加以嵌入。基于此,本文从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治理工具、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五个维度来构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案例选取与数据来源
W区是地处成都市西南部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域面积75.36平方公里,被国务院命名为高科技文化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据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120.66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59万,占常住人口的15.40%;65岁以上人口为13.73万,占常住人口的11.3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上升4.78及4.2个百分点。近年来,W区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老龄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其老龄化人口呈现出独居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与此同时,W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成效显著,以公共治理数字化建设为依据,借助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形成“证照联办”“秒批秒办”等服务新模式,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便利。但智慧化与老龄化并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教育程度、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会使用或无法熟练使用智能化设备去融入数字生活,老年人在常用的交通、就医、购物等生活场景中遭遇数字歧视或数字排斥,不能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体验,导致老年人面临严重的数字鸿沟,给W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带来困难。
面对老龄化加深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以及突出的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W区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2015年开始,初步开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并基于嵌入理念探索老年人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之策。2016年启动“适老化改造项目”,对不适合老年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保证老年人生活便捷和舒心。2017年,W区开始实施“五个融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与此同时,W区集中资源优化“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养老的新途径。2020年以来,为解决供需不对称以及服务不及时等问题,W区基于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基础的新型技术纳入平台,形成 “一站式、一键化”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W区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的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典型案例之一,成为首批全国推介的先进做法。总体而言,W区逐步将智慧平台和智能技术嵌入养老服务,拓宽养老服务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但也还面临政策保障薄弱,价值共识缺失,技术改造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
本文与W区相关的实践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调研访谈法。课题组于2022年9—10月对成都市W区政府、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领导进行电话访谈。二是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名为“老年人智慧养老平台及智能设备使用情况”的问卷并收集数据。三是通过机器学习获得网络数据。
(二)W区“智慧养老”发展阶段中的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成效
W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从初步建构到成功运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实现“智慧养老”到“智慧享老”的初步过渡。具体而言,W区“智慧养老”的发展阶段如图2所示:
1. 萌芽期:高位政策引导下的初步探索阶段(2015—2016)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养老服务模式也不断加以调整。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慧化养老”的理念,鼓励并支持开展“智慧养老”实践探索。此后,国务院又于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成都市也积极探索并出台“智慧养老”相关的政策措施,指导本市的养老数字化建设。
在国家及省市的政策驱动下,W区于2015年开始探索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低保家庭的失能老人或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手机,以便及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该终端智能手机经过一定程度的“适老化”处理,仅由红色和绿色两种按键构成,绿色按键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服务;而红色按键是紧急呼救按键,可以帮助老年人拨打紧急电话或者进行区域定位。此后,W区老龄委多次深入街道收集老年人对信息服务平台的评价,致力于持续优化养老项目。
2. 发展期:信息技术嵌入下的全面创新阶段(2017—2019)
2017年国家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立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品牌,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该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智慧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互联网+养老”的核心要求。在此之后,各地高度重视信息赋能智慧养老建设,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推进各具特色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W区在“五个融合”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之上,依托云计算中心,充分运用智能语音、互联网、物联网、GPS-ONE定位等先进技术,利用数据创新的理念,打造集数据收集、数据共享、数据对接、数据沟通、语音通话等于一体的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突破老年人使用平台的技术阻碍,W区配套开发了便于老年人学习的简单手机APP供老年人线上下单,也保留了传统电话预约服务。至此,W区真正形成以平台为支撑,智能APP及热线电话为纽带,实时为老年人派发服务工单的点单式全流程闭环。通过对W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访谈得知,平台日均服务咨询电话400余次,实际服务派单数量达到30次左右。此外,W区为保障平台数据支撑,完善核心数据库要素,采取系列辅助措施。首先,针对独居、失能、高龄老人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借助各类物理及特征传感器,实时获取老年人生活数据;给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可穿戴设备,实现24小时健康数据检测。其次,采取信息巡访制度,保证数据来源,为智慧化平台顺畅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对该阶段W区智慧养老推进实践的成效总结可以发现,这一阶段W区坚持数字化创新思维,推进信息技术全面嵌入养老服务发展,依托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配套产品和终端赋能智慧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便利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 成熟期:供需匹配驱动下的优化发展阶段(2020—至今)
技术赋能智慧养老发展的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化及便利化的服务,实现智慧养老到智慧“享”老的过渡。因此,明确老年人需求,促进智能技术细致化,实现服务效率和温度并存是当前阶段的重点。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老年人与智慧时代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给智慧养老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成都市于2020年出台《“智慧助老”行动方案》,指出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围绕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促进老年人享受智慧化服务的能力提升,建立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在此背景之下,W区在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拓展智慧化为老服务场景,同时也更加注重提升服务的精准化和协同化程度。首先,W区围绕老年人需求,依托数据赋能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其基于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开放形成老年人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两张图,保证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的精准匹配,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匹配服务包”。在此基础上,W区围绕特殊困难的老年人需求进行特殊调查,形成“一户一册”的数据档案并上传智慧平台,从而为定期提供老年人服务与关爱奠定数据基础。其次,W区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为老服务组织为载体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机制,依托于平台数据赋能,为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供给。再次,W区延伸智慧养老触角,以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为基础创新研发养老助餐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高龄津贴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养老助餐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撑下,辖区老年人不但可以通过“刷脸”支付在就餐点吃饭并且能够看到就餐补贴明细。而就高龄津贴信息化服务平台而言,W区率先建立高龄津贴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代替老年人跑路”的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梳理可以发现,W区在技术赋能智慧养老的基础上关注老年人需求并持续优化服务端,有效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帮助老年人享受智慧老年生活。
通过对W区“智慧养老”发展阶段的梳理可以发现,为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智慧“享”老的目标,W区已采取一些措施并取得相应的治理效果。但总体而言,W区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W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智慧养老”战略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之下,W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在价值理念、制度保障、体制机制、治理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需求导向逻辑有待加强
公共服务项目推进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智慧养老”作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应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作为重要的行为逻辑。但通过对W区民政局及老龄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得知,W区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还未充分嵌入需求导向的价值理念,这就导致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持续存在。首先,W区在“智慧养老”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数字效率之嫌。由于W区面临绩效考核压力,故在“智慧养老”战略的推行之下,更加追求“智慧化”的效率体现,急于将服务与产品赋予“线上”色彩,忽视了老年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导致老年人无法真正体验智慧转型带来的红利。其次,W区对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中的真实需求识别与感知不足。在推进“智慧养老”场景与服务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式改革与供给,忽视了自下而上的老年人主观能动性,这容易导致供需匹配偏差,降低战略推行价值。问卷结果也证实,75.9%的老年人认为“智慧养老”背景下的大部分智能化服务与供给并不符合其生理与心理需求。
2. 政策制度保障还不完善
健全的政策制度是“智慧养老”推进过程中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保障。但基于课题组的实地调研与访谈,W区在进行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首先,W区并没有与老年人数字鸿沟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W区助力老年人脱离数字鸿沟的许多实践都是在国家与地方“智慧养老”的相关政策框架下执行,这就导致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没有精细化的政策对照,容易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与此同时,政策与制度的缺失也导致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主体的权责模糊,治理主体行为缺乏规范性约束,降低协同效果与治理效能。其次,“智慧养老”推进背景下与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相关的配套措施还很不完善。围绕老年人融入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安全、数字风险、能力支持”等问题都缺乏配套关照,既有的规定与措施还相对较为笼统与模糊,细化程度还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在具体实践中老年人的数字融入风险较大,阻碍数字鸿沟治理效能的提升。
3. 技术赋能尚未充分发挥
数字时代中,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治理效率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但通过对W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成员访谈得知,W区在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用。一方面,数字技术未充分赋能“适老化”产品的精准性与适用性。首先,针对老年人设计的红外感应、电磁感应、烟雾感应等居家和穿戴设备等经常出现误判,这不仅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而且给老年人造成较差的使用体验感。其次,“适老化”产品的技术升级停留在大屏幕、大字体等外观形式,但具体的操作步骤及内部设置依然适用性不足,不利于老年人听得见、看得见、用的懂。问卷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83.2%的老年人感觉现有产品操作较为繁琐,69.8%的老年人在使用智能产品时经常面临恶意广告以及电信诈骗等“数字陷阱”。其次,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平台与系统等建设标准也不统一,这就说明技术赋能下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并未真正形成,从而导致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对接与沟通仍然无法突破碎片化困境。
4. 主体协同网络有待优化
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结构优化的理性策略选择。但据W区民政局及老龄委的相关领导介绍,当下该区的主体协同网络算得上初步形成,但内在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W区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的政府主导性地位还有所欠缺。政府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政策制定、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主导性职责与作用还未充分体现,这削弱了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效率。与此同时,政府也并未采取措施对多元主体进行良好的引导、协调与监督,这都不利于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有效运转与效能提升。其次,W区多元主体协同虽然已经具有形态,但总结而言各主体的角色、权责边界都较为模糊,企业、社会、家庭等重要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老年人的主体性力量也被忽视,这就造成在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治理过程中出现“形式”协同问题,协同网络联接松散,无法真正发挥整体合力。
5. 协调整合机制亟待健全
协调与整合机制是整体性治理的核心要素,也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W区政府与民政局相关领导人的访谈可知,在推行“智慧养老”的背景下,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与数据整合机制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首先,在W区的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家庭、老年人等多元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但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无法激发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中的整体合力无法凸显。其次,W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的数据整合机制还相对薄弱,导致数据优势无法发挥。内部而言,W区与上级部门以及内部横向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流通受到阻碍,治理碎片化问题难以有效破解;外部而言,沟通与交流成本上升,不利于多元主体的有效沟通与高效合作。
数字化转型时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助力老年人快速融入数字化环境,提升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效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成都市W区这个小切口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在价值理念、制度保障、治理工具、治理主体、机制构建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因此,在未来优化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从价值引导、政策体系、技术赋能、多元协同、机制完善等层面来构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体系,弥合老年人数字社会及数字生活的融入困境。
(一)治理价值:遵循需求导向的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与“需求导向”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两个基本原则,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要实现效率与需求的权衡,技术与价值的区分。首先,要充分促进效率与需求的平衡。在追求数字效率的同时,要兼顾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实现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要针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设立线下服务,坚持智能化服务与传统服务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的线上与线下融合,提升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其次,要真正以需求来带动“智慧养老”背景下服务以及产品的改革与优化。要充分了解并尊重老年人的需求,在进行服务场景及智慧化产品的转型升级之前对老年人需求进行调研,并邀请老年人进行体验,从而保证服务场景与智慧化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真正提供让老年人满意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
(二)制度保障:完善法律与配套政策建设
制度规范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行为标准与运行依据,完善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法律保障与政策建设是提升治理效能,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完善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建设,提升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法律地位。在“智慧养老”政策框架之下明确界定并抽离出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从而以法律形式明确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合法性,保证在进行实际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厘清主体职责,发挥主体合力。与此同时,法律法规的出台能够保证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织密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实践的配套保障措施。围绕“数字安全与风险、老年人数字教育、老年产品开发设计、老年人保险金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细化配套措施,从而保证老年人能够真正愿意并且能够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社会。
(三)治理工具:发挥技术支撑与赋能效用
立足数字时代下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整体性过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支撑与赋能效用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提升技术赋能产品与服务“适老化”的精准度与适用性,加速技术升级迭代,完善“适老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产品的使用情境,从基础体验、产品灵敏、外观设计、内在操作、安全便捷等多维度出发进行优化与升级,从而保证老年人能够使用、愿意使用且爱上使用智能产品,真正让老年人体验数字化时代的智慧“享”老。其次,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优化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技术底座,整合技术标准,以技术的规范性与统一性促进智能平台及系统的对接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智能化平台的载体作用,促进数据的纵向流动与横向共享,激发数据潜能,实现“数据代替人跑路”的愿景,从而帮助治理主体及老年人提升办事效率,促进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治理结构:优化多元主体的协同网络
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企业、社会、家庭、个人主动参与的整体性治理格局。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中的宏观引领、政策制定、利益协调、多元监管等作用。第一,要体现政府主导性与保障性地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与资金保障,吸引与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行动实践,从而促进多元主体协同网络的构建。第二,政府要充分发挥利益协调与监督管理作用,保证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协同网络运行顺畅,优化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实际效用。其次,在政府主导之下,要充分激发企业、社会、家庭等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致力于通过多元主体的外力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内生动力来共同驱动老年人数字融入意愿以及数字素养提升,保证老年人更好、更快地融入智慧发展时代。
(五)运行机制:健全协调机制与整合机制
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与数据整合机制是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在未来治理过程中要持续完善两个机制的建设,为整体性治理过程赋能。首先,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从利益、职能、权责、分配、监督、资源等多角度来完善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的内容,以健全的协调机制来促进多元主体的职责清晰与利益分配协调,进而优化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自发的、利益相互耦合的紧密协同治理网络。其次,要持续优化数据整合机制,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应用等数据全生命周期切入,探索数据整合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数据主体权责机制、数据安全机制等,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安全保障,以数据优势激发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过程中多主体、多部门的整合性效能。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智能产品为大多数人创造数字红利。但老年人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弱势群体,由于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成为“数字边缘”的弱势群体。面对这一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央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治理行为提供指导。地方政府也基于政策及现实驱动,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老年人智慧“享”老。但从整体性视角而言,可以发现在治理价值、制度保障、治理工具、治理机构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故未来应从价值理念、制度建设、技术赋能、主体协同、机制优化等层面来构建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整体性优化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治理效能,提升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实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普惠性。
本研究主要是从政府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优化的角度研究,旨在为政府提供政策借鉴。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性与急迫性的学术命题,在数字中国建设及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交融之下,势必会引起更多中国学者的关注。未来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研究可从个体角度出发,重视老年人在数字化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大多数老年人对数字化的态度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融入。因此,未来要突破传统角色观念,基于技术赋能赋权、参与式治理等理论从老年人需求、特征出发来梳理数字鸿沟的成因与影响因素,从而以内生动力与外生环境的融合来实现老年人数字鸿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