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迪
2023-05-18   来源:贺敬垒   

摘要:列宁立足于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围绕着“为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怎样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及“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三大主题聚焦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和基本方略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系统完整且富含启迪价值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我国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考验,加强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其理论思想背后蕴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启迪。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当代启迪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5-0015-16


注重道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战略任务。本质上讲,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范畴,是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工程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体现,既要反映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又要体现这一道德建设的原则要求。而在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史上,列宁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原则与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首次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并最早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展开有效探索,形成系统完整且富含启迪价值理论的思想家。新时代,在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历史节点,加强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其思想背后蕴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启迪。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


列宁一贯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调节、规范、引导和激励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捍卫无产阶级统治,推进共产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此,能否建立起有效的道德规范则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团结广大劳动群众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关键问题。综合列宁围绕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问题的探索轨迹,可将列宁的探索分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个阶段。

从历史上看,虽然列宁正式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是在十月革命后,但其探索起点则始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封建军事特点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面对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尤其是资产阶级旧道德对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毒害,为了武装群众头脑以激发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斗志推进俄国革命胜利,列宁主动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与俄国基本国情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相结合,从而在对俄国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马赫主义等错误思潮斗争中,不仅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了对资产阶级旧道德旧观念虚伪性和欺骗性的认识,还开始了对共产主义道德样态和路径的思考。尤其是他写成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论口号》等系列文章,不仅对资产阶级抽象的、笼统的、无条件的、永恒绝对的道德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揭露,对资产阶级旧道德的欺骗性、荒谬性及其有害实质进行了有效揭发,还提出了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路,拉开了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意义、目标和路径等问题系统探索的序幕。

如果说,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列宁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探索更多的是建立于对各类旧道德,尤其是资产阶级旧道德的批判和斗争基础上的,是在“破”中求“立”,那么,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要求,列宁的探索则开始向“立”“破”并举,“破”为“立”用的阶段转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面对经济上因长期战争的损耗与破坏给党提出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政治上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与威胁、内受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思想文化上剥削思想、小农思想、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旧道德观念和错误思潮对广大劳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积极性产生的严重干扰,如何充分动员和团结无产阶级劳动群众,既能够有效捍卫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旧社会残余和思想顽疾,又能够在新的制度基础上推进共产主义建设也成为一项全新的历史课题。围绕着发挥共产主义道德的强大社会凝聚力以及规范调节功能以激发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列宁写出了《伟大的创举》《共青团的任务》《给美国工人的信》等文章,不仅对阻碍共产主义建设的旧道德展开了深入批判,深刻论证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还系统勾划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目标、方式方法和路径等问题,标志着列宁系统化成熟化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形成。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列宁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而系统的。但总体而言,主要围绕着“为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怎样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及“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三大主题展开。

(一)为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意蕴

为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即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价值意蕴的回答,作为列宁基于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做出的科学判断,不仅是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价值意蕴的集中回答,也是推进这一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需要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发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推进共产主义建设面临的最为艰巨的考验并非仅仅来自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在政治军事上的疯狂反扑,而是资本主义旧制度遗留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旧道德旧习气的严重侵扰。在他看来,“工人在建设新社会,但他还没有变成新人,没有清除掉旧世界的污泥,他还站在这种没膝的污泥里面”是客观事实,“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旧社会之间并没有一道万里长城”。而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被打死的资本主义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污染空气,毒化我们的生活,用陈旧的、腐败的、死亡的东西的密网死死缠住新鲜的、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东西” ,不仅利用教育、报刊、文学、艺术、宗教等手段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麻痹甚至毒害群众,严重威胁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和建设,还与公有制的要求格格不入,发生抵触。尤其是那种认为“饿肚子的人愈多,我出卖粮食的价钱就愈高”的盘算更是要给予坚决斗争的剥削者利己主义的观念,否则,任由这种现象继续下去,“那一切都会开倒车,回复到资本家的政权” ,资本主义就会复辟,社会主义事业也将毁于一旦。对此,他提出,“为了不让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的政权恢复,就要禁止投机买卖,就要使某些人不能用损人利己的手段来发财致富”  ,必须帮助和教育劳动群众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旧习惯、旧风气,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去战胜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牢固地占领“道德和精神领域”。对此,建设共产主义道德正是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需要。

2.调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积极性的需要

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又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几近崩溃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共产主义建设就必须建设共产主义新道德。一方面,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管理经验不足、科技人才相对短缺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共产主义建设,要使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培植起来的、渗透着资产阶级心理的人才和专家,“单靠暴力是行不通的”,只有“有组织,有纪律,有威望,使一切资产阶级专家服从自己并参加自己的工作” 才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建立的保证。而且,实现共产主义,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克服无数作为小生产残余的“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 以及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尤其是“懈怠、大意、马虎、草率、急躁,喜欢用讨论代替行动,用空谈代替工作,干什么事都是开一个头但又半途而废”为特点的资产主义社会培养的“有学问的人” 。而要实现精打细算,节俭办事,不偷懒,不盗窃,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推动共产主义建设,就必须从建设共产主义道德抓起。另一方面,他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旧习惯旧心理不仅根深蒂固,而且普遍存在。这些旧习惯和心理恰恰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严重阻碍。尤其是那种“给人效力通常都有报偿”“付出去是为了赚回来” “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既然我种我的地,别人的事就与我无关;别人要是挨饿,那更好,我可以抬高价格出卖我的粮食。如果我有了一个医生、工程师、教员或职员的小职位,那么别人的事也与我无关。也许,只要我讨好、巴结有权势的人,就不仅能保住我的小职位,还可以爬到资产者的地位上去” 的旧道德旧习气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劳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的信心,对此只有构建起共产主义道德,培育出劳动群众的共产主义习惯才能将其摒除,进而激发广大劳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说,在列宁那里,建设共产主义道德无疑也是调动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积极性的题中之义。

(二)建设怎样的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目标指向

建设怎样的共产主义道德,即对共产主义道德目标指向的回答,作为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揭示了列宁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的认识,也构成了其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

1.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支点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经验时就对革命武装斗争者那种“全国范围内持久和顽强的组织工作”所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还将该精神视为十月革命的生命力以及不可战胜的根源性因素。在他看来,正是在反对资本的革命斗争中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即“在前线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饱经苦难的工农,特别是这三年来大多遭受了比资本主义奴隶制初期更大苦难的产业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了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和罕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才使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才捍卫了苏维埃政权。在面临着化解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的饥饿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矛盾的严峻考验时,列宁更是认为,消除这些矛盾就要靠在实践上打破两者之间的循环、推动群众情绪的转变和一些集团的英勇首创精神来实现,且“首创精神在群众情绪转变的背景下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他还认为,苏维埃政权稳固后,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所有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以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是不能靠一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的,而是要靠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来实现。尤其是在俄国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管理人才极为短缺的困难时,他不仅主张要“让每一个工人都深刻认识到他是在管理国家”且“我们的人数愈少,对我们的要求就愈高”的道理,还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要弘扬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主义主张,要求劳动群众像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粗工和铁路员工那样“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日常的工作”,用自觉自愿的奋不顾身的英勇劳动来满足群众所需,甚至还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视为“极伟大的英雄主义”的生动体现,强调通过大力倡导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推进共产主义建设。

2.以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为底色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既非抽象的、超阶级的,也非虚无的缥缈的,而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道德是引申并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为摧毁剥削者旧社会、将全体劳动者团结于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只有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才能为巩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从而也就使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构成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目标的鲜明底色。他指出,忠诚于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激励群众努力攻坚克难、不怕牺牲、坚持奋斗的精神品格,也是对共产主义“敌人”不断斗争的行动要求,反映着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指向。正是因为无产阶级忠诚于没有地主、没有剥削和没有资本家的共产主义制度,俄国工人才忍饥挨冻,饱经苦难,做出了空前未有的而且是自觉自愿的牺牲,从而捍卫了新生社会主义政权。为此,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就意味着要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他指出,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这种忠诚既要体现在纯洁党的队伍方面,也要体现为党员品格方面。在纯洁党的队伍方面,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坚守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是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的,注意的则是党员质量的提高和对“混进党里来的人”的清洗。“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只有把这种一心只为“捞到”好处而不愿肩负共产主义忘我工作的人从党内驱除出去,才能让真正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留下;而在党员品格方面,他认为,一个“真诚”的共产党人,必须要勇于实行强硬无情、坚定不移和英勇无畏的政策(只有实行这种政策才同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相称),而决不能动摇不定,畏缩不前,否则,“就会由于自己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而像一个公开的叛徒一样犯下叛变的罪行”,突出了忠诚在党员道德品格中的重要地位。

3.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内核

列宁指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和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地主和资本家剥削的新的社会制度是劳动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这既是促成无产阶级团结一致,联合其他被压迫群众奋斗的共同事业和“统一意志”,也是集体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工厂生产不仅造成无产阶级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富有纪律性和组织性,又营造了集体主义的孕育环境,由此也促成了集体主义的产生。集体主义是与“公共事业”“公共劳动”中“公共”的价值要求是一致的,立足的是集体利益和整体诉求,本身就意味着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坚持集体利益为先。他不仅认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应当高于任何私人关系或者派别关系,高于任何‘美好的'回忆”,还应当勇于抛开小集团和行会的利益,甚至在特殊时刻勇于“牺牲一切个人利益”以换取社会利益及社会主义胜利,尤其是要用共产主义“‘大家为人人,人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替代资产阶级旧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种利己主义旧准则,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把集体主义观念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使集体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另一方面,不忽视个人正当利益。列宁认为,集体主义绝非建立于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和忽视基础上的,相反却是以尊重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正如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在探讨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问题时明确指出的那样: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否则就无法向共产主义过渡。同时,他还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强烈批判了那种所谓的“使农民关心个人利益,就是恢复私有制”的错误论调,指出“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且坚持认为,“从来没有废除过农民对消费品和工具的个人所有制” 。为了表达对个人利益尊重的重要性,他还提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 。显然,列宁已将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作为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以发扬共产主义劳动精神为驱动

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劳动在实质上是以自愿、无定额、不指望报酬、不讲报酬条件为特点,按照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和必须为公共利益劳动的自觉要求来进行的劳动,不是为个人私利,而是为社会、为集体的无私奉献。他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和社会主义竞赛都是共产主义劳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反映着共产主义的 “劳动精神”,也是塑造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渠道。而关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他认为,一方面,该劳动以不计个人得失,勇于自我牺牲、自我奉献为要求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的目标,还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重要手段以及清除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旧习惯的重要方式,自然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在他看来,该劳动不仅意味着“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还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的创举”,“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开始”,是“共产主义才变得不可战胜”的重要保障。在他看来,该劳动不仅可以使无产阶级优秀分子对全体劳动人民发挥“无报酬劳动”的巨大榜样示范作用,也是最能提高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威信,以及最能使非党工人敬佩共产党员的重要路径,无疑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竞赛方面,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梯上层的金融诈骗、任人唯亲和阿谀逢迎是资本主义排斥竞赛、推行竞争的后果。这与社会主义要求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非但不窒息竞赛,反而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从而通过竞赛将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能够使群众大显身手、施展本领、发现有才能的人的工作舞台上,真正实现“为自己劳动取代被迫劳动”的图景,形成为社会倾力奉献的良好劳动氛围,这正是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更替”,正是塑造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平台。

5.以倡导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标识

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反映的是对自己祖国的情感,而国际主义则反映的是对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拥护,两者都是反映世界无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道德体现,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标识。一方面,“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正是出于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感情、对自己的语言和祖国的酷爱,才使得无产阶级“竭尽全力把祖国的劳动群众(即祖国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觉悟提高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程度”。而也正是由于我们看到沙皇刽子手、贵族和资本家蹂躏、压迫和侮辱我们美好的祖国,无产阶级才“感到无比痛心”,才进行忘我的工作,并最终激励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爱国主义之所以是“最坚决的和最有远见的爱国主义”,因为这种爱国主义“不局限于民族范围之内,它同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意向不相抵触”。在他看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既要求一个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也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有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为此,要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主义者,“就不应当只为本民族着想,而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还要“用国际意识,用全体无产者的同志情谊以争取所有的人的同志情谊的理想,来反对民族主义的欺骗”。只有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同时毫无例外地用宣传、同情或物质来支持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为了贯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他不仅提出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目标和道德规范,还强调对社会沙文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坚决反对,因为社会沙文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等思潮已经彻底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可以说,列宁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正是基于世界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反映的则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自然,倡导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也构成了其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目标指向的重要标识。

6.以遵从共产主义家庭婚姻道德为要领

家庭婚姻道德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范畴,也是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列宁不仅反对资产阶级不道德的“杯水主义”观念,反对资产阶级以所谓的“恋爱自由”为借口轻率的婚姻行为,也反对资产阶级那种丢失爱情,荒淫无度、腐化堕落的婚姻道德观。在他看来,要推进共产主义建设,就必须注重以下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一是坚决抵制“杯水主义”观。他认为,杯水主义观完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也是反社会的。由于恋爱牵涉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而这就使恋爱具有了社会性,产生了对社会的责任,绝非“杯子”和“水”的关系一样随意、荒唐。二是要崇尚婚姻自由。他认为,婚姻自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显著特征,既要倡导结婚自由,也有离婚自由。结婚自由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的,而离婚自由恰恰是使家庭关系在文明社会中唯一可能的和稳固的民主基础上巩固起来的依据,绝非如反动派所言是家庭关系的瓦解。“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只有拥护资产阶级婚姻所赖以维持的特权和买卖性的人,才会反对离婚自由”。三是尊崇妇女解放。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政府废除了剥夺妇女平等权利和限制离婚的旧法律,但这些法律的残余仍旧大量存在于各文明国家中。妇女仍是家庭的奴隶,她们的精力正在遭受完全非生产性的、琐碎的、劳神的、使人愚钝的、折磨人的事情的消磨,这严重制约着妇女解放。对此,只有社会“大规模地开始把琐碎家务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和时候,才会开始有真正的妇女解放,真正的共产主义”。基于此,他还将实现妇女的解放确定为女工运动的主要任务。四是注重家庭中的男女平等。他不仅认为实现男女完全平等是社会主义最初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苏维埃俄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男女的平等是值得自豪的,而且还认为女工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实现同男工一样的平等应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他还主张,要增加女工参加公有企业和国家的管理的机会,把更多的、不管是不是共产党员的女工都选进苏维埃去。显然,列宁提出的上述道德要求是基于共产主义价值导向提出的,而使共产主义道德具备以上内容也自然构成了这一道德建设的基本要领。

(三)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略

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即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基本方略的回答,既是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效力和实践价值得以彰显的根本环节。

1.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

列宁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如果说农奴制时代这样的建设者是几百人,如果说资本主义时代国家的建设者是几千人几万人,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革命就要有几千万人积极地、直接地、实际地参加国家管理才能完成”。在他看来,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是与无产阶级政党注重共产主义道德功能,善于“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劲集中用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分不开的。而唤醒人民的革命热情与积极性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前提,“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反过来说,我们所要实行的改造愈深刻,就愈要使人们关心这种改造并采取自觉的态度,就愈要使成百万成千万的人都确信这种改造的必要性”,而没有群众的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就无从实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的观点,以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广大劳动群众的武装和引领,使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构建者。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如何抵制资本主义旧习气侵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列宁提出,应当再三地发动尽可能多的群众,来打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种产生于资本主义旧社会且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传染和腐蚀的可恶的信条,“才能清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残余,清除人类的这些渣滓,清除这些无可救药的、腐烂的、坏死的部分,清除这些由资本主义遗留给社会主义的传染病、瘟疫和溃疡”,将发动群众清除资产阶级旧道德旧习气视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思路。

同时,还要坚定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他提出,“人们并不因为发生了革命而变成圣人”,共产主义道德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广大群众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斗争实践逐步实现。他认为,共产主义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绝非短期可以实现的,“赶走沙皇并不困难,这总共用了几天的工夫。赶走地主也不很困难,这在几个月内就做到了;赶走资本家同样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消灭阶级就无比困难了”。而“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建设共产主义长期性也决定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长期性。正是基于俄国劳动群众经济文落后,文明素质低下、文盲比重较高的客观国情,“改变一切劳动习惯和劳动风气是几十年的事情”共产主义道德也不可能短期建成。他认为,虽然实现共产主义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不可避免,但共产主义必胜的趋势并未改变,共产主义并非“渺茫”,更未“过时”,因此绝不能“被巨大的困难和极艰巨的事业开始时难免会犯的错误所吓倒”“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失望或者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尤其是面得对旧社会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旧道德旧习气不可能短期消除,且一些反动分子往往会利用各种方式蛊惑、毒化和腐蚀群众思想道德意识的形势,要构建共产主义道德就必须做好同旧思想旧道德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着眼未来,提升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

列宁认为,老一代人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要由青年一代来完成。青年代表着未来,也是共产主义及其道德建设的主力军。正如建设共产主义如果不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就不能建成一样,如果不对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新一代人的训练、培养和教育加以根本改造,共产主义道德也同样不能确立。对此,他提出,不仅要“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作为青年团的任务,还“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那么,如何通过提升青年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以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呢?列宁提出:其一,发动青年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知识。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学习共产主义绝不能只是学习口号或仅仅是科学的结论,而是要充分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尤其是不能全盘否定那种以“读死书”“实行强迫纪律”“死记硬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需要”为特征的旧学校。只有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有益知识,把旧学校中的坏东西同对共产主义有益的东西区别开来,善于从旧学校中挑选出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共产主义道德才能具备坚实的认知基础。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广大青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对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他看来,“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而青年接受现代教育和内含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文化革命”的洗礼则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否则共产主义将“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其二,注重共产主义实践的德育功能。在列宁那里,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是“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也是旧道德旧风气的重要体现,而要建设共产主义,就要发挥共产主义新道德的德育功能。他指出,“单从书本上来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极不正确的”,如果离开工作,离开斗争,这些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相反,只会造就出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使共产主义事业受到损害。而青年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与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实际工作的指针,善于践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克服书本与实践相脱节的旧道德旧风气,共产主义建设才能得以推进。其三,坚持同反剥削斗争相结合。在列宁那里,共产主义道德本身正是反对剥削者的道德,也是反对利己主义者和小私有者以及“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旧心理和习惯的道德。他指出,共产主义的全部道德就在于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既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也是开展共产主义培养、教育和训练的基础。但是培养共产主义青年,决非是简单地向青年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而是要将青年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剥削者旧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在反对旧社会剥削的斗争中推进青年教育,使青年教育同反剥削的实践要求相结合,为建设共产主义储备力量。

3.摒弃旧道德旧习气,破除旧道德滋生根源

列宁历来主张对各类道德虚无主义和抽象道德观的批判。他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宣扬的道德是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正如僧侣、地主和资产阶级都假借上帝的名义说话,为的是谋求剥削者自身的利益一样,超阶级的、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意识形态)”。他指出,无产阶级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为此,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根除资产阶级旧道德旧观念,摈弃那种从超人类或超阶级的概念中引来的一切道德形式,因为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愚弄工农,禁锢工农的头脑。他认为,“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是旧社会所依据的原则,而在这样的社会中教养出的人,从吃奶的时候起就染上了旧道德旧习气,尤其是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心理、习惯和观点。而如果不能禁止资产阶级这种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错误观念,社会主义还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对此,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就要以构建共产主义新道德为前提,克服资本主义旧道德旧习气。

然而,他指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在私有制压制下,旧社会中“一小撮人掠夺人民,侮辱人民”成为社会的常态,广大群众“为了逃避剥削,就是欺骗也行;为了躲避和摆脱令人厌恶的工作,就是少干一分钟也行;为了不挨饿,为了使自己和亲人吃饱肚子,就是不择手段,不惜任何代价,哪怕捞到一块面包也行”就成为劳动者普遍的心理习惯,而为了摆脱剥削、饥饿和贫穷,“成千上万的人走上流氓无赖、卖身投靠、尔虞我诈、丧失人格的道路”。在他看来,“万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小个体经济即私有者经济在‘自由’交换条件下必然产生(并且经常重新复活)的那种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相敌视、各行其是、尔虞我诈等等恶劣风气”,而且群众中存在的“我卖,我赚钱,钱赚的愈多,我就愈不挨饿,别人就愈挨饿”的习惯正是“万恶的私有制遗产”,也是“它使群众甚至在国家有很多食物的时候也要挨饿”的根源。据此,他指出,共产主义道德是为反对剥削者自觉的群众斗争服务的,正是因为私有制把全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交给了个人,而这与俄国实行的土地公有制的利益要求相背离。对此,根除资产阶级旧道德旧观念就必须破除资产阶级私有制这一滋生根源。

4. 推进共产主义纪律建设,发挥纪律规制作用

在列宁那里,纪律本身是一种规范。他指出,农奴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是分别靠棍棒和饥饿纪律来维持的,而“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纪律并非“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善良的愿望产生的”,恰恰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实质上是“信任工人和贫苦农民的组织性的纪律,是同志的纪律,是对人非常尊重的纪律,是在斗争中发挥独创性和主动性的纪律”,而这正是共产主义道德构建的重要基础。他认为,要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就要注重以下纪律的培塑:其一,注重“同志式”纪律的构建。列宁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技术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使用资产阶级的人才和专家是必由之路。而无产阶级只有有组织、纪律和威望,能够“使一切资产阶级专家服从自己并参加自己的工作”并同这些专家建立“同志式”的纪律,只有扩大自身对其他一切人的影响,让资产阶级专家意识到回到旧社会已不可能,同共产党人一起工作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营造资产阶级专家同普通群众共同劳动的环境,才能改造资产阶级专家旧心理和习性,遏制资产阶级旧道德,促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其二,注重劳动纪律的培育。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大工业生产离不开劳动群众的密切配合和步调一致,而这一切则要有赖于发挥劳动纪律的规制作用。只有通过劳动纪律的约束和引领作用,才能克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放荡、散漫和各自为政的自发势力和旧劳动习惯,才能克服资产阶级旧道德,凝聚共产主义道德的建设方向和力量,这正是共产主义道德产生的重要条件。他还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全部道德就在于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自觉的群众斗争并在这个斗争中做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对此,“逐步地却又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正是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前提。同时,他还指出,资本主义高额薪金的腐化作用对苏维埃政权和工人群众影响严重,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条件下,相当数量的冒险家和骗子混入政权,盗窃公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清除一切懒汉、寄生虫、公产盗窃者等资本主义 “遗毒”即旧道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觉悟的工人和贫苦农民建立起强有力的劳动纪律,才能使损失得以缩减和免除。可以说,到列宁那里培育强有力的劳动纪律无疑是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题中之义。其三,注重树立“铁的政党纪律”。列宁指出,消灭小商品生产者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然而,鉴于小商品生产者不能被驱逐和镇压、只能与之和睦相处并加改造、重新教育的特殊性,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长期、缓慢、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实现。对此,面临着小商品生产者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从各方面来包围、浸染、腐蚀无产阶级,经常会使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涣散性、个人主义以及由狂热转为灰心等旧病在无产阶级内部复发的境况,要抵制这些恶习使无产阶级正确地发挥自身组织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实行严格的集中和纪律。而且,“谁哪怕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在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对此,建立严格的政党纪律也构成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方略的内在要求。

5.注重榜样引领,加强道德环境构建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榜样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现自己的广大影响”,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功能正是共产主义道德力量的集中彰显,也是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题中之义。列宁曾在多个问题上强调了榜样引领和示范的重要意义。在总结卫国战争胜利经验时,他认为,正是因为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以身作则,在整整两年时间给群众树立了对劳动者利益的十分忠诚、同劳动者的敌人斗争时的十分坚决、在艰苦时刻的十分坚定、以及在反击世界帝国主义强盗时的奋不顾身等榜样引领作用才使得苏维埃政权取得重大成就,促成了人们在苏维埃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志愿入党的局面。而且,面对俄国随时都可能遭受资产阶级旧制度新的进攻的危险形势,他提出了“将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使其在斗争中成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正是对共产主义者基本道德要求”的主张。在共产主义宣传上,列宁不仅强调要利用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共产主义成功实践和实例,借助于实践和实例的成功示范作用达到宣传目标,还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视为“伟大的创举”和共产主义“开端”,意在通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彰显的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推动共产主义道德构建。在共产主义劳动中,他不仅强调要通过共产党员担当同资本主义斗争的大部分困难、积极同资本主义竞赛,“做出真正的共产主义劳动即无报酬劳动的模样”影响和带动非党员群众,而且还特别强调苏维埃报刊和每个工人及农民组织都应当更加关注模范的生产、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以及对取得每一普特粮食所表现出的模范认真负责态度,勇于批评谴责坏现象,表彰好现象。在社会主义公社名称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公社”这一词不应当“用得太随便”,因为“如此光荣的名称是要用长期顽强的劳动争得的,是要用在真正共产主义建设中证实了的实际成效争得的”“只要未经艰苦劳动和长期劳动的实际成效以及真正按共产主义精神办事的模范事迹证实,就把自己的企业、机关或事业称做公社,都应当被看成骗子或空谈家,受到无情的嘲笑和羞辱”,足见列宁对榜样示范作用这一共产主义道德力量的重视程度。这些论断也足见反映出列宁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思路。

除了宣传示范作用外,列宁还特别强调道德环境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首先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报刊等宣传媒介的灌输和引导作用。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从群众中自发产生,只有从外部“灌输”的客观现实,为了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列宁就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头脑中,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头脑、提升工人斗争自觉性和革命性的观点。其中,为了有效推进“灌输”工作,他尤其强调宣传工作中出版物的党性原则。特别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更是将报刊工作的党性原则置于关键地位。在他看来,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因为写作事业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整体事业中的一部分”和由整个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且,报刊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尤其是要成为“加强劳动者的自觉纪律、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旨在发挥报刊宣传引导、击恶扬善、针砭时弊、弘扬先进、批判落后的社会功能,并从中营造共产主义道德环境,推动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他还尤其注重工会等组织在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列宁看来,工会正是联系党和工人群众的重要纽带,不仅是一个“教育的组织”“吸收和训练的组织”,也是一所学习管理、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是“共产主义的学校”,意图通过发挥工会共产主义宣传和教育重要职能以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进程。



当代启迪


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作为其对俄国这一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问题展开的集中思考和理论探索,虽然形成于100年以前,却深刻揭示了其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基本要求和理论精神,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至今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新时代,虽然我国道德建设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但依据新的时代形势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却依旧是一项不变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任务。对此,加强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其思想背后蕴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启迪。 

(一)要注重共产主义道德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引领价值

由前文可知,无论是在推动革命,还是捍卫新生苏维埃政权,抑或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实践中,列宁都将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置于关键地位,甚至称其为关切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工程,意在通过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破除资产阶级旧道德旧风气、塑造共产主义良好道德风尚,凝心聚力,团结群众以克服困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该思想至今意义重大。从本质上讲,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道德范畴,其本身不仅反映了共产主义价值导向和内在要求,也是引领广大群众遵照共产主义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以推动共产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毋庸置疑,共产主义是人类遥远而美好的理想,但其实现却离不开共产主义道德功能的强大激励、引导和调节等强化和助推功能。虽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存在较大距离,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时代意义的客观依据,因为党领导人民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追求是坚定不移的,我国社会日益走近共产主义的步伐是从未停止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意义不会因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被弱化或忽略。相反,愈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就愈要强化共产主义道德的强大规范和导向功能。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引导、规范和抵制各类危害共产主义价值原则的错误思潮和行为,才能正确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团结和激励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对此,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是夸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而否定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导性,还是将共产主义道德仅仅片面理解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后的道德形态而否定其在当下对社会主义发展意义的观点,显然是违背列宁思想本意的,自然也就脱离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当明晰的是,对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重要激励、引领功能的社会主义道德而言,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强大引领价值同样关键。新时代,我们虽然在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但这种道德是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范畴的,本质正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时代的具体化,并不能割裂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关联。只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而忽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要求的道德建设实践必然会丢失原则和方向,陷入“庸俗论”的泥潭,是危险的,而只讲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要求、不讲社会主义道德实际的道德建设实践无疑是抽象的,是没有立足点和现实依据的,必然会陷入“诡辩论”的漩涡。而只有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要求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方向统一起来,理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切合点和衔接点,将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中,以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我国道德建设事业才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二)要注重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正确方法论对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史上看,列宁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并界定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概念,还在于他立足于无产阶级根本立场,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与俄国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实际相结合,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样态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探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益思路与方法。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推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弘德于治”、彰显道德实践改造力关键一环。而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加速推进,加之我国改革已步入“攻坚期”“深水区”,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各领域都发生深刻变动,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奢靡之风、极端而精致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错误道德观念趁机涌入、迅速蔓延,使我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缺位现象的同时,污化了社会道德风气、毒化了社会主义肌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文化建设方向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设都造成严重冲击。这也是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所不可回避的客观实际和风险考验。在此背景下,要遏制资产阶级腐朽道德侵蚀,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免疫力”,实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就要对标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要求,强化共产主义道德根基和价值引领,扎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在列宁那里,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立足于无产阶级根本立场,服务于共产主义建设大局,还要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找准道德建设的立足点,秉持系统论科学思维,多方发力、系统推进。这既是列宁成功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原因所在、经验所系,也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提供了可靠的思想资源和行动方法论。具体而言,一方面,从思想属性上看,列宁对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以及基本方略的认识是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无产阶级本根立场上的,不仅强调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代表着无产阶级的道德诉求和根本利益,也致力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大局,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根本阶级属性和根本原则。对此,这也启迪我们,新时代,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为指导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不仅要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群众投身道德建设实践,还要以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为中心任务和导向,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这也是有效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从思想特点上看,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论视角,从客观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找准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多方发力、系统推进也是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该思维方式不仅为我们深化对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目标要求和行动方向的认识,也极大地增强地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启迪我们:新时代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坚定共产主义方向不动摇,守住共产主义的底线和底色,还要坚持系统论思维,从社会系统工程视角对这一建设工程加以考察和推进,不仅要多维度认识我国公民道德的目标要求,也要多维度多举措系统推进这一建设目标的实现;既要坚定正确方向,又要注重对道德建设各要素的综合统筹与协同发力。唯此,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有效推进。

(三)要注重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对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社会形态,其由理想变为现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过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一代又一代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奋斗中实现。正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过程的漫长性以及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不断更替性,为此,培育起善于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能够走在每一时代前列,任凭时代形势转变却对共产主义初心不改,又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时代新人无疑战略意义重大。从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特点上可以看到,无论列宁提出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主张,还是基本方略思想,无疑都是围绕着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展开的,立足点在于培育具备建设共产主义能力素质、能够担当共产主义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显然,在列宁那里,具备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素质正是合格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基本特征,而推进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其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必要环节,也是重大战略。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私有制成分左右,资产阶级旧道德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不断分化,沉渣泛起,或通过改头换面、粉饰造作的方式,或打着“普世”“中立”的幌子妖言惑众,散布旧道德旧风气,造成恶劣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和群众的道德追求,培育起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以为推进我国共产主义事业发展储备合格人才,不仅是一项全新的历史课题,也直接关切我国共产主义建设能否后继有人和永葆基业长青的根本性问题。显然,列宁强调的通过发挥共产主义道德教化、调节、规范和引领功能,秉承立德为先、以德树人的育人思路,以及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确立共产主义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以影响、引领和教育广大青年和群众,使广大青年群众勇于摒除旧道德旧习气成为共产主义的举旗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方略至今意义重大。尤其是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中蕴含的将共产主义实践育人功能与理论学习相统一、将新道德的培育与旧道德的革除相统一、将群众道德素养的提升与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增强相统一等时代新人的培育理路无疑对于推动我国时代新人培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价值。 


    

结语

作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就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展开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该理论虽产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但其思想原则和方法论价值却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共产主义道德问题、推进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还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培育实践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当代启迪。新时代,在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深入探究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挖掘其当代启迪仍就意义重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全面”论析
下一篇:“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蒙元时期丘氏师徒的草原丝路景观认知探析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