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战略安排“全面”实施,本质要求“全面”体现,系统布局“全面”延展,有利条件“全面”利用,精神动力“全面”激发,主体力量“全面”凝聚,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更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虽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全面”这一“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5-0005-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核心要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目标引领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要论断和表述中,“全面”并非是无足轻重的修饰词,而恰恰是起强调和突出作用的“点睛之笔”。在此特定语境下,“全面”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它既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覆盖的区域、人口和领域要全面,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指引、目标导向、战略部署更加完善、周全;不仅注重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性,也强调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全面性,以及实现现代化路径的全面性,是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这里的“最难的”包括多方面因素,如发展起点较低、人口规模巨大、人民群众期待更高等,但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任务、新使命而言,更重要的、更难做到的是“全面”。换言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核心和重点在于“全面”。能否做到“全面”,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与效果,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与否、成功与否。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关键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紧紧抓住“全面”这一关系全局的“牛鼻子”,深刻把握“全面”之内涵,明确践行“全面”之路径,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当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到“全面”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从科学理论、目标规划、战略安排等方面全方位地把握和着力。
任何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指导思想之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模式和目标的不同。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先进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优势,也是其能够在世界现代化赛道上创造出“后来居上”“青胜于蓝”奇迹的根本支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又使这些理论成果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国情、中国实际,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能够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升华,其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就是“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特点、新趋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探索、新思考、新观点,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时代思想的精华和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和重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深厚思想伟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一系列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国家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不断从中得到方向指引、理念提升、精神滋养和实践引领。与此同时,在应对各种新挑战、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经验、总结新认识、把握新规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愈益成熟完善,从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散发出更加耀眼的思想光芒。
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新三步走”战略、“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突出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高超领导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一直以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这一长远目标是由若干阶段目标组成的,长远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若干阶段目标不断实现基础上的。换言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工程,必须经由一系列任务不同、接续推进的发展阶段才能最终实现。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场“接力跑”的话,那么,每一个阶段都是其中不可或缺而又环环相扣的一部分。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既能保证现代化建设路线、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后相继、有效衔接、步步递进的特点。前一个阶段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后一个阶段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后一个阶段现代化建设是对前一个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指引和经验升华,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俱进发展的关系。这就实现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根本任务与阶段任务的有机统一,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又具有循序渐进性、分步递升性、梯度增长性。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步走”发展战略的框架日益清晰、体系日益完善。实践证明,“分步走”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国情,也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既体现了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具有稳妥性、可靠性,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为重要前提的,是在已有发展成就基础上的再起步、再推进、再升级。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准备。正是因为有了前期打下的坚实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等,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与此同时,“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步步衔接、有机一体,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一战略安排包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等,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有利于人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调行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将其具体化为更具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两个阶段,既保持了整体目标的相对稳定,又利于阶段目标的付诸实践。尤其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这是一个人民群众近期可望可期、经过奋斗可达可及的目标,具有强大的目标引领和激励作用,能够极大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实施“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由于每个国家具体国情、社会基础等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模式等有所差别。因此,世界现代化道路不是定于一尊,而是异轨殊途的;现代化模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的。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同时,必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特征及本质要求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领导力量、发展道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九个方面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要贯穿和体现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导向和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推进。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走正确道路,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有深厚现实基础、广泛发展前景的,与其他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相比有着显著比较优势。这条道路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注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偏离了这条道路,就必然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误入歧途、遭受挫折。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新型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道路、民主理论的创新性探索,实现了对西方金钱民主、泡沫民主、选举民主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实现民主政治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必然要求。五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不断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更要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协调、不全面的。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六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为民谋利、为民造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尺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为、有所得、有所成。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优美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世界局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追求美美与共、倡导天下为公、憧憬大同世界的优良传统,坚持胸怀天下,积极为世界贡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经验与智慧,推动人类现代化事业共同发展。九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物,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丰富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内涵。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利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选择、新样态。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现代化建设都是一场深刻的发展变革、一场艰难的社会转型,都会经历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转变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计日程功。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成就突出等鲜明特点,现代化建设成果卓著。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长期积累积淀的基础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更加关注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汲取苏联和西方现代化建设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所带来严重后果之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极大拓宽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那些一味地、机械地照搬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未达预期、深陷泥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推动全面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深入贯彻的发展理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战略布局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全面性。一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推进、全面推进,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相互之间协调联动、相得益彰。如果任何一个方面有所滞后或薄弱,必然会制约和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进程。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畸轻畸重,才能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更牢、动力更足。二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四化同步”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四化”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使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共同发力、协调发展。“四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和内在组成部分,不能只顾及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及其余,如果这样的话,就可能使我们的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就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出现“短板”而难以持续。尤其是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四化”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我们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全面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由多领域、多方面的强国目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决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单兵突进,而应是系统集成、协同突破。只有构建联动、融合的有机链条和矩阵,才能形成同频共振、优质高效的强大合力。四是更加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是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要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当然,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下,人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把人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我们要更加尊崇人的地位,更加高扬人的价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不断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其在国情条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别。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时代条件、社会基础、目标任务等也是不尽相同的。即是说,现代化建设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时空条件,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脱离一定的时空条件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有效进行现代化建设,就需全面分析和把握当时的时代条件、国情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充分把握战略机遇,全面利用有利条件,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奋斗,我们当前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和战略机遇。从“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再到“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拓展,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正确道路,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契合于中国国情,又顺应了世界潮流,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行之有效的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积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奠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虽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面临着各种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但就我们自身而言,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所以,总体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观大势、谋大局的重要体现,是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成果。“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是在长期奋斗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显著的比较优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主要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需要我们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的。只有立足已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利用有利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动力更强、活力更足。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都会经历一个持续的、艰难的探索、调整和转型过程。质言之,虽然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但这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艰巨性的工作,因此不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度、难度等皆有不同。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国情之复杂、人口之众多、发展之不平衡不充分等,都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必然会呈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特点。“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不仅如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索性,不仅我们的前人没有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成功实践过,因而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勇于探索的精神、永久奋斗的品格,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质言之,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制度保障等,更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激励。同其他力量相比,精神力量更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厚性,能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催生和激发出不竭的强大动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靠的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靠的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来的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所以,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是同样不可或缺的,它们如同两根支柱、两个基座,共同支撑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巍峨大厦。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如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相协调或者有所偏废,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也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不相符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越是不断深入推进,就越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越需要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共产人精神谱系强固信念、夯实信心、鼓舞斗志、激发动力的重要作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充沛的精神滋养,把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目标加以推进。
现代化建设事业归根到底是靠人来实现的,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但在不同国家,人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方式和途径等各有不同,因而其主体力量也就有所差别。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它们分别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者之间的协同配合、上下互动,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强大的力量基础。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最大保障、最大优势,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协调和引领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循着明确目标而不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统筹协调、科学擘画之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稳步递进的良好态势。这种整体有序性、前后衔接性、台阶式前进性等,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基础上的。作为一个有着科学理论指导、先进阶级属性、厚实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等,使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着“主心骨”“顶梁柱”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这是任何其他政党所难以媲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更大成就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奠定广泛力量根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挑战更大、任务更艰的工作,只有动员最多数的群众、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才能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根本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如此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事实证明,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广泛凝聚起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之源。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新使命,需要我们把人民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依靠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一个更全面、更稳定、更充沛的动力系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把握的基础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同时,它也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意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更为重要的是,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能够走得通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是可行的、能够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呈现出蓬勃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能够日益接近实现,“中国之治”之所以彰显出显著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利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从而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创造出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只要我们立足已有发展基础,总结前期成功经验,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成就,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