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分析
2023-05-06   来源:张冉 王利君   

摘要:政治权利公平是公民权利平等的关键内容,也是推动公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然而,学界有关政治权利公平与个体参与社区治理间关系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借助“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2019),文章考察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两维度(即选举/决策参与)具有直接正向影响;(2)社会资本三维度(网络、规范、信任)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间均具有中介效用;(3)社会资本三维度的调节效用具有差异,社会网络调节不显著,社会规范(或社会信任)调节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选举参与(或决策参与)间关系。实证结果既丰富了政治权利公平的理论研究,又为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社会资本;社区治理;居民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4-0048-13



问题的提出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而作为城市治理神经末梢的社区正是该制度体系体现的重要空间。鉴于基层社会本质上是以居民为主体的生活空间和行动场域,居民当家作主并参与社区建设理应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及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此,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的意见》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列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六种能力之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所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思想本身更是蕴含着基层社会建设对居民主体地位的殷切要求。在作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应有之义的同时,居民参与仍是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遭遇居民“理性无知”。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基层治理仍显现出较强的行政化取向,社区建设中居民客体化和旁观者现象凸显,居民不行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典型困局。
针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以下简称居民参与)这一议题,一些研究作了专门探究并得出客观情境(如制度环境、社区资源)和居民主体(如个体特征和行动策略)两大分析线索,为解读居民参与困境及破解之道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既有研究仍囿于传统政社框架或社会系统视域下居民参与态势的刻画,缺乏政治变量的考量。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其公平配置的感知情况将直接决定着基层社会权利平等及公民自主性的感受程度,由此将可能影响着居民参与的意愿与行为。遗憾的是,针对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关系,学界鲜有研究给予探讨。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其一,探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作为一个经典的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外部条件与环境对个体思维认知及行为的影响,这将为阐释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的影响效应提供有益的分析工具。其二,探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向居民参与的传导过程。作为彰显公民自主性及公共精神的群体性资源,社会资本是当下中国基层治理研究常难以绕开的重要一环。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具有显著影响;作为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潜在或实际资源,社会资本能够为居民参与提供外部资源支持,从而可望成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影响过程的作用边界。为此,本文将社会资本纳入影响过程模型并探讨其潜在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综上,本文进行政治权利公民感知影响居民参与“黑箱”的探究,为推进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相关借鉴。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文献回顾:居民参与及其形成
在当代中国,居民参与既是维护和贯彻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一基本宪法权利的重要举措,又是基层治理的基础要件。新时期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将超越传统民主政治的投票选举参与,拓展至居民对社区公共问题的自觉性回应,这意涵着居民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化渠道来广泛且富有成效地参与社区建设,以推动基层社会的全面发展。针对居民参与这一学术热点议题,在探究参与表现或策略的同时,学者们大多围绕居民参与的前置因素进行讨论,以期通过事务底层原因的挖掘,精准识别居民参与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规律。针对居民参与的前置因素,学界重点沿着宏中观环境和微观主体行动两个叙事路径展开探讨。
通常,宏中观叙事线索常呈现出较强的国家中心取向,强调基层社会与国家间非对称的依赖关系。于是,居民参与的行之可能需要依托于国家制度的基础设定以及行政体系的渠道加成。这种已然成形并难以更迭的制度框架总体上塑构了居民的社区臣民意识并因此呈现出被动接受服务的价值取向,其在减损居民参与的同时也加剧了社区淡漠。同时,中观视域下社会系统对居民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居民参与程度将取决于社区禀赋、组织化渠道及其它社会资源支持。当然,随着近些年基层治理研究的深化,学者们更倾向于开展将居民视为社区行动者的微观研究,重视以个体特征(如认知与心理)和主体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社会要件。一些研究表明,情感兴趣与心理感知、利益和精神诉求等个体因素将作用于居民参与;与此同时,对外部国家或社会系统的积极嵌入(如政策制定参与、社区交往等)亦可增进居民参与。综上,居民参与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本体的多重影响,居民对外部系统尤其国家权威将呈现出依附性自主特征。
总体上,既有研究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何为及何以形成有一定解释力,但多采用质性案例研究,缺乏量化实证,这将导致结论外推性受限。部分研究在重视制度环境影响的同时,亦关注到个体心理要素(如利益、信任)的预测作用,但却忽视作为基层政治民主化重要指标的政治权利要素的重要价值。可见,政治权利视阀下居民参与探究尤其是大样本的实证分析极其薄弱,需学者们给予重点关注。
(二)理论假设
1.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
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平等化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公民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政治权利的平等是一切权利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学界,作为对政治权利分配平等与否的个体感受度,政治权利公平感知概念源于社会公平感知,后者被定义为个体基于自身的公平准则运用在理解不同社会情境时所产生的感知或评价。已有研究表明,社会公平感是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通常,感知到权利公平的个体将对社会发展持有积极情绪并因此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由此走向善治。因此,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亦将可能影响居民参与。在本研究中,社会认知理论将用于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关系的进一步阐释。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社会环境、主体的行为及认知三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基于外部环境如权利配置公平的评估,个体将调适自我认知并进而调整行为。具体而言,当个体遭遇外部不公且通过认知评估后无法改变(如外部制度)时,其将选择通过自身行为的调适来降低这种不公平感,如减少个体的志愿服务。政治权利隶属于政治界面的制度设计,处于基层社会生活空间的居民群体对于政治权利配置常会呈现出支配无力感。于是,政治权利不公平感将引致个人认知思维的发展(如难以改变外在制度并意图减少不公平),在此情况下,个体倾向于选择减少消耗自身资源的亲社会行为(如参与社区治理),以寻求心理慰藉。相反,高政治权利公平感将强化个体对社会给予其的政治公平对待的认知,使得个体感到有责任回报社会并因此呈现出积极的社区治理参与态度与行为。综上,政治权利公平性感知将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此,本文假设:
H1:政治权利公平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参与
2. 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
目前学术界广泛理解和的社会资本概念源于西方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的界定,其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网络、规范及信任三个维度。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的认知思维和行为形成于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其所调整。换而言之,外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会影响和刺激个体认知思维发展并带来行为差异。因此,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将可能影响彰显个体行动特征的社会资本积累。首先,当感知到高政治权利公平时,个体将对社会持有更为正向的情绪,从而愿意在社会活动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并因此会主动地建构各类社会关系,这将利于拓展其个体社会网络。其次,政治权利公平感本意上内蕴着“人人应该受到公平对待”社会规范的建构;因此,出于社会交换,持有高政治权利公平感的个体将愿意维护和支持社会规范,由此呈现出较强的契约意识、诚实守信等规范性理念与行为。最后,作为公民权利公平感知中的核心要件,政治权利公平感受程度不同将带来个体对其社会位势的认知思维变化并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信任度的强弱。相比较高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个体,感受到低政治权利公平的个体更易产生强烈的无助感与相对剥夺感,从而拒绝表现出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综上,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将有利于增进居民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效能中具有重要优势,这是因为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将有助于强化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动机和意愿。首先,社会网络为个体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和资源支持。在基层社会,基于正式或非式化渠道和关系建构,社会网络利于降低个体参与社区建设成本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支持,从而增进其社区参与意愿。其次,社会规范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制度保障。基层社会需要配置相应的社会规范来维护与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当个体意识到社区建设参与行为能够得到有效规制和约束时,社区建设参与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且合理地表达,才会呈现出较强的社区参与意愿。最后,信任关系是个体社会参与的基础。社会信任能够产生柔性的公共价值,有利于营造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通常,对社会持有信任的个体愿意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协同互动,从而选择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以信任、规范和网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个体参与社区治理意愿。因此,社会资本的积累将会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综合上述分析,政治权利公平感知能够显著影响居民的社会资本积累,而后者将增进居民的社区参与。于是,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将可能通过增进社会资本来强化居民的社区参与。为此,本文假设:
H2:社会资本(H2a:社会网络 ;H2b:社会规范;H2c:社会信任)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和居民参与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3. 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涉及公共利益的追求与满足,其不可避免会与基于理性经济驱动的个体利益发生碰撞与冲突,从而可能带来居民参与的不安全感。在基层治理场域,社会资本的价值在于通过以合作互动与集体行动为核心特征的资源输入来减少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心理体验。具体而言,社会网络可增进社区成员间信息交流并为个体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信息压缩所引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作为一种约束自身行为及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价值体系,社会规范可以使居民感知到参与社区治理过程所具有的外部规范保障;社会信任通过个体间的情感交换和互动,可以弱化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于是,良好的心理体验感和低不确定性使得个体对基层社会及其公共事务形成更为积极的态度。因此,当政治权利公平感知水平确定时,个体持有的社会资本越强,其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越高。即使个体面临着低水平的政治权利公平感知,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将扮演着一类重要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政治权利不公平感对个体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减少居民参与)。可见,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社会网络之中、能被个体行动者所投资和利用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具有影响制度绩效的“决定相关性”,能够为居民在基层社会行动实践中提供资源输入并改善其心理感受,从而强化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的正向关系。综上,社会资本调节且强化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正向影响。为此,本文假设:
H3:社会资本(H3a:社会网络 ;H3b:社会规范;H3c:社会信任)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起调节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

图片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与测量
本文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49个市县,有效问卷为10238份。为保证研究数据有效性,本文对指标缺失值进行了清理,最终有效样本6550份用于后续分析,数据指标主要涉及调查问卷的居民参与、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等模块。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常,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件,其又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内容,这涉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类。其中,民主管理与监督为长期性、过程性的治理行为,民主选举与决策为短期性、即时性的治理行为。结合居民参与的内涵观测需求和问卷题项设计,本文将立足于即时性的治理行为,主要通过选举参与和决策参与来考察居民参与,并分别用题项“最近2年,您是否参加过村(居)委会选举?”和“最近2年,您是否参加所在村居/单位的重大决策讨论?”来进行评测。测量采用二分赋值法,分别将参与和未参与赋值为“1”和“0”。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2.解释变量
(1)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即居民对于自身获取的政治权利公平性的主观感受,主要通过题项“您觉得当前社会生活中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公平程度如何”进行直接测量。测量采用四点法,“1”表示“非常不公平”,“4”表示“非常公平”。
(2)社会资本。结合帕特南的界定,社会资本的测量涉及网络、规范和信任三个维度。一是社会网络。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运用,除线下人际网络,线上网络也成为个体社会网络的重要构成。为此,社会网络测量将整合传统人际与线上网络,通过“是否参加亲人亲戚间的社交圈、朋友间的社交圈、公益社团群等线上社交”及“是否参加宗教团体、宗亲会/同乡会、校友会、兴趣组织、民间公益组织、职业团体等线下活动”等12个题项来进行评测。测量采用两点法,“1”表示有,“0”表示无。二是社会规范。在学界,社会规范多通过“人情往来”进行测量,主要关注个人层面的规范。在基层社会,社会规范涉及宏观社会层面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为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人们普遍的道德水平的评价”和“对社会上人们遵纪守法水平的评价”两题项来开展社会规范测量。测量采用十点计分法,“1”为“非常不好”,“10”为“非常好”。三是社会信任。借助既有研究对社会信任的测量方式,本文通过“您对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水平的评价”单一题项来进行社会信任的评测。测量采用十点计分法,“1”为“非常不信任”,“10”为“非常信任”。
为准确且合理地识别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将进行相关变量的控制,这主要涉及个体与家庭层面。其中,个体层面变量包括政治身份、民族、宗教信仰、户口类型、工作状况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层面变量则包括家庭规模和家庭收支情况。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CSS2019调查问卷的描述统计显示如表1。其中,社区选举参与的样本数占比31%,社区决策参与的样本数仅占比10%,这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广泛性仍然不足。同时,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两类社会资本变量均值为中高水平,这表明居民具有的较好的社会规范遵从和较高的社会信任度。
(三)模型设定
鉴于被解释变量即居民参与为典型的二元变量,本研究选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并借助STATA17.0进行影响模型分析。在研究模型中,居民参与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参与”,Yi=1;其二为“不参与”,Yi=0。基于此,本研究关于居民参与的概率为:

图片

上述(1)式中Xi表示影响结果变量的相关前因变量,在本文中表现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社会规范、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Βi为各相关因素的系数。对(1)式进行变换并取对数后可得:

图片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模型: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
在本研究中,基准模型主要探究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同时纳入了个人层面基本要素和家庭要素作为控制变量。经二元logit回归分析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和(2)为分别以选举参与和决策参与作为因变量,以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作为自变量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选举参与:β=0.219,p<0.01;决策参与:β=0.234,p<0.01),因此,假设H1检验通过。
表2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图片

(二)影响机制:政治权利感知对居民参与的间接影响
1. 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假设H2,社会资本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和居民参与间起中介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本文将借助STATA软件并采用bootstrap分析,依次进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即网络、规范和信任的中介效应检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模型

图片

表3显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均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中,当社会网络为中介时,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间接影响效应显著(选举参与:β=0.001,p<0.10;决策参与:β=0.001,p<0.05);当社会规范为中介时,间接效应显著(选举参与:β=0.009,p<0.01;决策参与:β=0.003,p<0.05);当社会信任为中介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选举参与:β=0.006,p<0.01;决策参与:β=0.002,p<0.10)。与此同时,表3显示,在间接影响模型中,政治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仍然显著。综上,假设H1和H2得到验证,并且社会资本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 调节效应分析
本文在基准模型中引入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以此检验社会资本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的调节作用。具体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模型

图片

表4(见模型9与模型10)表明,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社会网络的交互项对居民参与影响两维的影响均不显著(p>0.10),因此,假设H3a未得到验证。表4(见模型11与模型12)显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社会规范的交互项对选举参与具有显著影响(β=0.061,p<0.01),对决策参与的正向影响不显著(p>0.10),因此,社会规范仅调节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选举参与的直接影响,H3b得到部分验证。同样,表4 (见模型13与模型14)显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社会信任的交互项对决策参与的影响显著(β=0.061,p<0.05),对选举参与的影响不显著(p>0.10),这表明社会信任仅调节且增强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决策参与的直接影响,因此,假设H3c得到部分验证。
前述分析表明,社会资本三个核心变量(即网络、规范和信任)均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两维变量(即选举参与和决策参与)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同时,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两类社会资本分别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影响居民参与的不同侧面发挥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前述假设模型(见图1)进行修正并得到优化模型(见图2)。

图片

图2  研究优化模型


结论与讨论


借助CSS2019调查数据并采用logit回归模型,本文对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社会资本及居民参与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视,为当代基层治理语境下推进居民主体性地位的回归和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一)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一方面,本文发现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中国学界,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政治权利视域下的专门探讨还十分缺乏。通过实证分析并借助于社会认知理论,本文确认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正向预测作用。该研究结论既契合参与式治理的内涵特征,又印证了罗尔斯正义论的内核。当前中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呈现着一个由国家威权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的过程,这表明对居民回归基层治理主体地位的现实诉求,以通过居民开放且民主地社区参与来提升基层公共事务决策的公正性。与此同时,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强调每个人都拥有最广泛、平等的基本政治权利,社会和经济利益都应置于其后,而本研究结论则有力确认了此项公民权利公平感知核心要素即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积极效用。总体上,直接影响效应的验证不仅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在基层社会场域下的应用,同时通过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变量延伸至基层治理视域,进一步丰富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的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本文识别出社会资本对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多重作用。其一,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来增进居民参与。本文尝试性地将社会资本三维即网络、规范和信任共同纳入传导路径研究中,实证性确认了社会资本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间的中介效用。该研究结论表明,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间接影响并非是单一性的影响路径,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分别通过网络、规范和信任等三类内涵属性不同的社会资本界面来进行传导,这将深化人们对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影响作用的认识。其二,社会资本二维变量(即规范/信任)调节且强化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正向影响。基于实证分析,本研究确认了规范和信任这两类社会资本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直接作用过程的边界条件。作为一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个体行为隐形约束的集合,社会规范内涵现代社会的秩序性,体现着个体对社会及政治稳定性的认同;社会信任则反映个体与他人或社会制度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关系,其有助于增强个体对当前及未来事务的稳定感。可见,两类社会资本均能够给个体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通过降低社会行动的不确定性来强化政治权利公民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总体上,该研究结论从社会资本视角拓展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影响效应的边界条件,并有助于深化社会资本理论的认识。
(二)政策建议
一方面,完善居民政治赋权体系,促进公民政治权利平等化。研究结论表明,平等化政治权利感受利于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跃度,从而推进政治制度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的转化。在基层政治生活空间,政治赋权体系完善是推进居民政治权利公平的根本路径。其一,客体制度保障。政权权利环境依托于政治制度的保障,因此,基层街镇可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议事规则、民主协商和监督制度,优化基层政治代表机制,明确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范围、方式及环节等,实现居民政治权利平等的在地化。其二,主体居民培育。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程度既依托于政治资源的平等配置,也取决于公民权利意识及能力水平。因此,基层街镇应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内容多样的政治权利宣教活动,如“两委”换届政治教育、社区居民议政会、“学习强国”与知识竞赛,以增强居民的政治责任感与权利践行能力。当然,党政机关特别是街镇党组织、人大、政府部门等亦不能缺位,需通过责任挂钩、工作协调、资源保障等方式在引领和促进居民政治权利平等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推进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积累。首先,完善各类组织化或人际渠道,深化基层社会网络构建。实践中,基层社会应加大孵化培育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借助于社会组织的基层扎根性和粘合性来拓展居民社会网络、加强居民组织化程度;发挥社区精英人才、党员干部或“新乡贤”的社会影响力来联结居民,促进其对于基层社会的网络嵌入。其次,注重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快村居社会规范的塑造。基层街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基于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建设,通过居民公约、红黑榜、信用积分制等非正式制度的构建来创新基层治理,促进基层社会秩序所蕴含的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最后,丰富互动交流内容与形式,推进基层社会信任度的全面提升。基层党政部门应积极搭建各类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各类交流活动,通过促进居民与他人、组织间合作互动来提升人际及制度信任水平;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并积极展现基层街镇干部优良工作作风与能力,以提升居民与基层干部间的信任度。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实证分析了政治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影响机制,但仍存一些局限。其一,本文实证样本为2019年CSS截面调查数据,将可能降低变量间逻辑关系的可靠性。未来可考虑开展纵向实证研究,为变量间因果逻辑关系的确认提供更为有效的证据。其二,本文将社会资本作为中介传导变量和边界条件引入于政治权利公民感知增进居民参与的影响路径研究之中。未来可进一步丰富中介或调节变量的选择,考虑引入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等个体特质变量或社会支持、空间资本等社会层面变量,以更全面地探析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的作用机制。其三,本文变量指标选取主要源自于CSS2019调查问卷,部分变量指标较单一,可能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变量内涵。未来可考虑自主设计问卷并调研,对各变量进行更为完整、科学的测评,以提升变量间关系的验证效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下一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十年综述与展望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