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西方的影响,道德普遍被看作强者的道德,人们强调道德高尚者的卓越品质,忽视了道德高尚者柔弱的一面,这导致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对他者的道德关怀,从而促使道德走向式微。实际上,道德离不开脆弱性,道德高尚者不仅脆弱,而且慈柔,合而言之,就是柔弱。正是他者的脆弱性将其置于需要帮助的位置上,并激发出我们的道德之心,促使我们对其进行道德援助,从而把自我变成道德之人。对他者道德行动的做出,不仅源自他者的脆弱性,也源自我们自身的脆弱性。我们正是因为对自身脆弱性的清晰感知,才会对他者的脆弱性产生强烈的同情共感,所以,面对他者的脆弱状态时,我们才会无法做到平心静气、无动于衷,才会有所不忍,而不得不有所行动。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慈柔之心,不管慈柔之心是出于先天,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这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慈柔之心,我们才不会对他者的脆弱状态视而不见,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柔弱构成了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关注柔弱,道德才会获得健康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道德;强者道德;脆弱;柔弱;慈柔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4-0005-13
随着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伦理道德领域中的脆弱性问题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笔者这里所讲的柔弱与纳斯鲍姆所讲的脆弱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纳斯鲍姆这本书所针对的是苏格拉底的“好人不可能被伤害”,在她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好人是否能够避免伤害,人们是否过上完整的伦理生活,“运气看来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伦理角色”。纳斯鲍姆主要讨论的是伦理中的运气问题,尤其是指道德活动中的偶然性,这些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道德目标的实现,好人能否得到好报,因此道德活动并不总是按照人们预设的方向向前发展,从而使得伦理道德呈现出一种脆弱性。笔者这里所讨论的“柔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自身的脆弱性,如人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的侵扰,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偶然,但却是必然的,因此,人自身的脆弱性不仅有偶然性的方面,也有必然性的方面,而不是单方面的;另一方面强调人类自身的慈柔,也就是对于他人脆弱性的感同身受,纳斯鲍姆的脆弱性当中则缺乏这一方面。因此,笔者关注的不是道德运气的问题,或者说善的脆弱性的问题,而是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和对这种脆弱性的感知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问题;笔者所针对的不是“好人不可能被伤害”的问题,而是人们心目中牢固树立的道德的强者形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