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逻辑、理论承继与实践经验
2023-05-05   来源:冯兵 赵一   

摘要:“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品格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百年党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理论特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斗争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以坚持敢于斗争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斗争精神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3-0005-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

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总结党的奋斗历史经验时强调:“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敢于斗争”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锻造出的优秀政治品格,是党始终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坚持敢于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以此为背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出发,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厘清敢于斗争的理论逻辑,总结新时代以来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实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百年历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屡经生死考验,筚路蓝缕,始终坚持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坚持敢于斗争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风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人民蒙难,国家蒙辱,文明蒙尘之际,中国共产党勇立历史潮头,带领人民进行了开天辟地的伟大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社会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经历数次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革命失败后,先后有2万多名中共党员、30万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军阀屠杀。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后,仍无惧敌人制造的白色恐怖,冷静总结革命失败教训,投入新的战斗。在“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行军二万五千里,转战十四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的胜利为开创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国革命点燃了新的希望。28年新民主主义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同党内外错误思想、反革命势力英勇斗争,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作出了世所罕见的牺牲,从未后退、永不言败,愈挫愈勇,无数次绝地求生。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二)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坚持敢于斗争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教育,成长为最具革命性的阶级。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但新生人民政权面临复杂严峻、内忧外患的局面。为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土匪等反革命力量,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歼灭了数百万国民党正规军以及反动土匪武装,并在1951年10月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艰苦的国内条件下,毅然奔赴朝鲜前线,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付出巨大代价,作出重大牺牲,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领土安全,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实现大陆统一、维护领土安全之外,如何打破“军事上一百分,政治上八十分,经济上零分”的评价,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难题。对此,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外交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出击,推行“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终结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经济建设方面,为了规范经济秩序,尽快开启经济建设,党领导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斗争。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壮大,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通货膨胀得以缓解,财政收支趋于平衡。根据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总路线的规划,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在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建设高潮,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建设方面,开展“三反”运动,扫除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侵蚀党的肌体的毒瘤,党内作风问题得到显著改善。针对暴露出的大量不法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行为,党以“五反”运动铲除妨害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为,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

一唱雄鸡天下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奠基。中国共产党以敢打敢拼的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共产党用事实说明,新中国的起步,不靠神仙皇帝,更不靠救世主,靠的是独立自主开辟道路的无尽勇气与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品格。

(三)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坚持敢于斗争中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伟大转折之所以伟大,在于党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汲取新中国近三十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战略等作出全新判断,“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更是将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的更新及时廓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迷雾,马克思主义又一次突破教条的“囹圄”,凭借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成为共产党人行动的指南。

意识形态层面,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进行了长期的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斗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的接连失败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邓小平强调:“对于那种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党的领导、搞自由化的倾向,要进行正确的有力的批评和必要的斗争”。党成功顶住了苏共失败的冲击,化解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围堵与经济制裁,使中国避免了步苏联和东欧国家后尘的悲剧,旗帜鲜明地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邓小平指出,“实现和平的手段,就是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通过外交斗争,中国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了主权。

在经济领域,历届党的领导人紧抓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2至2012的10年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2万多亿元提高到50多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提高到6000多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战胜了“非典”疫情、抗击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不断取得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水平迅猛发展,在航天、铁路、水利、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展现出新面貌。

(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坚持敢于斗争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国情社情的变化,习近平再次提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其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更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建设方面,党中央坚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腐败斗争的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得到全面巩固,经过坚决斗争,“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五大建设领域的斗争中,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实践,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推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全面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并取得重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奋进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实现每一个目标,都不能忘记背后所凝结的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不竭奋斗,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将激励我们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理论承继

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时刻保有“理论感”,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品格,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一)坚持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矛盾具有普遍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也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不仅互相对立、互相对抗,也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列宁指出,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而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终将由量变走向质变,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是“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一切矛盾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是促使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更高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坚持敢于斗争为鲜明精神特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不断解决旧的矛盾,应对新的挑战,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历史实践表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纯洁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保持革命性,将敢于斗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全部社会实践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和革命的观点,敢于同一切反动势力做斗争。关于革命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协会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权阶级,使这些阶级受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为此采取的方法是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只要私有制依然存在,阶级和国家没有消亡,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还未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成。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将共产党的哲学归纳为“斗争哲学”的观点是不错的,矛盾和斗争的存在是永恒的,世界以此而存在。他将庐山会议上出现的斗争界定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认为“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二十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消灭,斗争才会止息。旧的社会斗争止息了,新的社会斗争又起来。”
坚持敢于斗争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之中,随着斗争实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理论,不仅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适应不同时期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以其丰富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特有的作用成为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以敢于斗争、刚健有为为重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极进取、永不停歇的动力源泉。敢于斗争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各类灾害做斗争,创造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体现了炎黄子孙于恶劣环境对生活怀着美好希冀的进取态度。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无数文化典籍沉淀着华夏民族奋发向上,永不停歇的民族气质。《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挫折与磨难仍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品格。《论语·泰伯章》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庄子·秋水》中写道:“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体现了华夏儿女勇担重任的美好品质与在磨难中成长,在困苦中涅槃的坚韧意志。在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勇毅笃行、顽强拼搏民族精神的印证。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顽强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早期的中共党员多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李大钊自幼接受严格而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理念根植于其扎实的民族思想文化中,并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蔡和森博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其早期政治思想呈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并在新文化运动与留法学习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取舍,最终确立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在革命时期抑或和平年代均将读书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书籍的选择上,毛泽东偏爱文史古籍,一部《资治通鉴》就读过十余遍;一套《二十四史》更是二十多年来反复研读,从不离身,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早期革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是镌刻在中华儿女基因中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永不言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带着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与使命感,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为己任,展现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面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中成功培育出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五十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三)坚持敢于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们党敢于斗争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论。斗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新时代以来,“斗争”不再等同于狭义的政治革命或政治斗争,更不是简单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与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斗争”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与形式,是对伟大社会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伟大自我革命的集中阐释。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只有厘清新时代敢于斗争的内涵,才能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敢于斗争”的相关理论。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就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不论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抑或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党面对无数挑战从未退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成为其强大的精神之钙。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党就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风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淬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格。新中国成立后,党依旧将敢于斗争作为直面困难的唯一选择,不仅成功抵御了外部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诋毁与渗透,同时实现了我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更为复杂的世界格局,党从未背离过自己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斗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取向。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为谁斗争、为什么斗争的问题。
斗争要注重策略、讲求艺术。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不仅在于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更在于我们党善于精准掌握斗争规律,抓住重点要素,运用合理的斗争方式开展有利有节的斗争。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受着严格的思想淬炼与政治历练,在斗争实践中锻造出了立于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更有效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斗争中求合作、谋共赢,实现斗争实践与实效相统一,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助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伟大斗争,继续夺取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积累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在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时代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切斗争的方向。斗争过程中,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明确斗争方向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紧密相关、逻辑相通的。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发挥的根本保障。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成功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一定程度来源于党自身的优势。“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致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所在,是中国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保障。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斗争方向,才能在新时代不断夺取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为此,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坚持敢于斗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党始终能够朝着正确方向开展斗争的“风向标”。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意义重大。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新时代以来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矢”来射中国新时代的“的”,不仅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等十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应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的斗争实践中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并在理论上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二)发扬斗争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动力之源。2020年9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斗争精神是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程中展现出的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共产党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对中美贸易摩擦、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等对外事件中坚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维护了我国的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伟力;面对新时代的“四种风险”和“四大考验”,党中央敢于直面问题,从不讳疾忌医,坚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用刀刃向内的决心向党内的各种顽瘴痼疾开刀,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和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通过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立体式、常态化反腐机制的建立,形成了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氛围,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新时代以来,高昂的斗争精神激励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然而,当前全球局势波诡云谲,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凸显;放眼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党治国理政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底线意识,灵活把握国际局势的“变”与“不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持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夺取新时代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坚守斗争立场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人民观的最终目标。列宁强调,人民群众是俄共(布)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并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执政目的。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一直秉持的人民立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的斗争无一不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一矛盾转变,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毛泽东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新时代,人民群众仍是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依靠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同我们党一道上下同心,攻坚克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同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人民更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全党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规避脱离群众危险。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伟大斗争的内生动力。对此,习近平强调,党的工作应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斗争目的,斗争成果由人民贡献,以人民是否满意为工作衡量标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武器,是党能够历经生死考验,千锤百炼仍能焕发无穷生机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治国理政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只有将自身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才能迎接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使用互联网会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吗?
下一篇:绿色金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