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在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3-03-22   来源:赵笑蕾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成新时代的中心议题。共同富裕社会既要强调物质生活的丰富,又要突出精神生活的富有,是全体人民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高度统一性充分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新时代共同富裕观,以社会发展带动人的多样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2-0005-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出科学总结和概括,指出十年来经历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①,“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②。共同富裕取得的新成效既体现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丰富,更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充盈。十年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人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心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指向,推动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议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阶段新变化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以上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共同富裕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心课题,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关涉经济发展,更加关涉社会价值取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后,我国进入到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共同富裕社会的本质特征和重要衡量标准。

  (一)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中心课题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的《礼记·礼运》篇中,先贤哲人在阐释“大同小康”思想观念时就表达了对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质朴设想和追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意涵相契合,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原始的有关大同社会的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进步的一体追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凭空出现的抽象命题,而是生成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贯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中国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便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毛泽东于1943年设想未来社会的集体化道路时,认为合作社是使人民“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后来,毛泽东又多次从工业化的角度集中阐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整体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被提升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的根本社会条件基础上,邓小平用“小康社会”的概念将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充分继承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他不但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阐发,更是从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对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时间、衡量标准、具体标志等从推进人的发展的层面作出了详细阐述,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发展“见物又见人”的理论和实践特征。世纪之交,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彰显,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之后,我国又用了二十余年时间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在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目标“全面小康”状态转为现实后,我国事实上已从建国初期的物质贫瘠型社会发展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对丰裕性社会,此时,我们党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的思路愈加明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随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主要原则、制度创新等整体架构的形成,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展现人全面发展的制度关怀和制度优越,已经成为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用语的高频词汇。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后30年建设的中心课题。

  (二)推动共同富裕既是经济发展命题,更是社会价值命题

  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涌流、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大最基本的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运动的结果必将是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的诞生,到那时将孕育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通过对人类以往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他们进一步指出,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即是人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与人解放的途径一致,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经由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等路径,到那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这就从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维度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不断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必将消灭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人最终获得彻底解放,人类社会也将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人类发展逻辑,这既是从经济层面,更是从社会价值层面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解读。

  中国共产党人赓续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汇聚推进共同富裕的磅礴伟力的制度保障。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激发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制度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持续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不断进行高科技研发和高质量产出,保障产业链和供给链运行顺畅、平稳,确保人民粮食、能源等方面的安全;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要不断加大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四是文化领域的国有企业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弘扬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生活支撑;五是农村集体经济要积极推动、参与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能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好先富与共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勤劳致富,先富帮助后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更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属于社会价值体现命题。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句话的内涵在于,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意味着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合理分好蛋糕,两者同等重要。如果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分好蛋糕就等于空中楼阁;而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美好生活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可见,分好蛋糕,关乎民生、公平和经济持续增长。事实上,分好蛋糕已然成为做大蛋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合理调节城乡、区域、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共同富裕社会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

  推进共同富裕,目的是建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富裕社会并非仅指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而且包括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宜居的生态环境。所以,富裕生活既指物质生活、物质获得方面的富有、宽裕,又内涵精神生活、精神享受方面的富有、愉悦;共同发展既包含对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共时性,又意指全体人民、整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度、获得感和体会感。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层面,论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此,毛泽东强调“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应该重视,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水平,更应该包括文化生活水平。江泽民在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尤其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性,并将其作为衡量执政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深化了共同富裕社会的经济、社会内涵。胡锦涛则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提出发展的目的在于从经济、社会等方面达到人的解放,论述了发展的科学性、价值性正在于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从而对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清晰与深入。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的维度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句话揭示了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筹发展,明确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本质内涵的全面系统性认识。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最终价值体现。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史,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特性愈益展现出与人的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一)促进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多重需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们需要的满足,“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表明马克思对需要的考察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探问,在马克思看来,对需要的本性、人的本质的考察应当到人的活动中去寻求答案。对于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还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他们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社会关系达到精神生活的完满。从人同时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属性看,人实现自身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需求得到满足方面的衡量标准,就是不仅要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而且要在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得到满足,这种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的阐释,深刻揭示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多重需要是前提。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需要被“异化”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把导致“异化”的原因归结为资本逻辑的运行。他们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人被“异化”的根源,正是“畸形”的需要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出现,人被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对于各种商品的需要笼罩着,从而丧失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最终失去了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被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对于各种商品的需要笼罩丧失了精神追求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只有用人的发展逻辑取代资本逻辑,才能最终实现人的本质。

  从人的本质层面讨论促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界的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强调人的能动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从精神文化层面重新定义了人的本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经典解读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精神满足对塑造人的能动性、推进历史进步,最终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主导性贡献。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这样的前提下,共同富裕更加强调的是人发展的全面性,要求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更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将社会发展的重点落脚于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

  对应于从需求被满足的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同时还对社会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他们认为,与人的生物属性相一致,人类社会也是由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有机统一、不断活动和发展着的物质形态,即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总体性范畴,社会主义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过程就是人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之所以拥有历史,不在于是孤立的个体存在物,而在于人类的社会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鲜明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预言。

  我们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正是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社会本质的充分展开。从时间维度上讲,共同富裕的实现除了明确时间点、路线图之外,还从人的本质层面界定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达成度;从空间维度上讲,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行动与社会空间对人全面发展的容纳度、层次性密切配合,尤其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布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全面、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充分表明,我们要建立的共同富裕社会,是在物质和精神同时富裕的基础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共同组成、完备的社会有机体,在这个社会空间里,要通过促进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法治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保障国家总体安全、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路径,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三)共同富裕推进人的能力全面提升

  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是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有赖于人能力的有效提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能力发展的最终指向将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曾作过具体情景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们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目的本身,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价值的实现,即没有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更不是无差别地在分配结果上追求“均贫富”,而是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获得“致富”的能力。共同富裕的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涌流根本上要靠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所以,在提高人们最低生活水平,兜住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共同富裕强调和侧重的是坚持在发展中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三、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目标和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兼容性和内恰性。由此要求在总体发展方向上,一方面要通过树立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全社会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多样发展;同时应该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富裕水平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富裕,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新时代共同富裕观

  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是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全体人民获得全面发展的富裕观。要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新时代共同富裕观。回顾我们党共同富裕观的生成逻辑可知,共同富裕是个阶段性概念,在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推进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体现出历史阶段性特征。建国初期,毛泽东倡导的共同富裕强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走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达到城市工人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时期,共同富裕更多地体现为社会成员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共同富裕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契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为实现人的解放、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设想,开启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历史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也达到新的理论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新时代,人民幸福已成为共同富裕观的根本体现,而人的全面发展也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是一种共建共享的社会价值观。新时代共同富裕观在明确全体人民是实现富裕的建设主体和享有主体的前提下,强调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性内在要求。通过共同建设,实现人民幸福,这是新时代共同富裕观的根本目标。同时,共同富裕也是公平正义理念在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中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发展的主体性、共享性、平等性和公平性,要求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积极追求“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统一。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共同富裕,强调共建和共享辩证统一,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条件,共享是共建的最终结果。共建的水平越高,共享的成果就会越丰富,共享的程度也会高。同时,共享是共建的价值体现和最终结果,只有实现充分共享,才能推动更高水平的共建。

  另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是一种科学发展观。新时代共同富裕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观,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深刻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每个人将是参与者、享有者,人们的物质生活将极大丰富、精神境界将大大提高。迈向共同富裕的每一步,都会深刻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二)以社会发展带动人的多样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多样化发展。人的多样化体现在物质、文化等各个维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从现实性来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给予、相互促进的关系,人越全面发展,涉足的领域就会越多样化,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财富拥有的越多,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状态是衡量共同富裕程度非常重要的标志。通过社会发展带动人的多样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基本意蕴。

  第一,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追求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共同富裕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富裕的价值属性集中体现为人民所有;二是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核心概念,强调共同富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彰显。这两个特点共同凸显的价值命题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共同富裕社会具体展现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心向美好,就要把美好生活变为现实。美好生活需要具体体现为主体的人民性、内容的全面性和生活品质的美好性。坚持主体的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就是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变的事实,关注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让社会成员更多更好地享有各方面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展现品质的美好性,就是要把人们对物质、精神各方面的热切期待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三,共同富裕社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在人民群众利益矛盾系统中,涉及最大多数人的整体的、全面的利益,包括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其中,物质利益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根本利益,精神利益是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精神根本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经济根本利益,都需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得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求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更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给我们指出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以说,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贯彻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最强音。

  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其既体现了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征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重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正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也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重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既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调动全社会创业的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竞相迸发;二是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三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配作用,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包容性决定了它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用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才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满足人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的更高要求;只有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顺应、引领人民群众,从而牢固确立、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人民观和文化观,引导人们实现精神充盈的生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达到生活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同时也离不开通过新闻宣传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共同拼搏。新闻宣传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准确理解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聚拢社会共识、澄清模糊认识,杜绝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激发干部群众尽力而为的干劲、量力而行的理性,既认准当前目标,打好攻坚战,也明确发展阶段,打好持久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经济时代基层治理中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研究——以电商村为例
下一篇:近代列强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商业博弈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