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趋势及思路
2022-12-21   来源:杨晓奇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独居、失能、高龄老年人占比持续提升,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开始步入中高龄,低龄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文章从老龄文化、老龄服务、老龄用品、老龄金融、老龄宜居、老龄健康等领域介绍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顶层设计滞后、体制机制不顺、专业人才缺乏、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组织定位不够清晰。展望了老龄产业发展趋势,如产业跨界融合不断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高、需求导向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如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支付能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督察。关键词:十四五;老龄产业;需求;趋势;建议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22)10-0142-10

  一、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此后,发展银发经济被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和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对发展银发经济作了系统部署和安排。另一方面,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老龄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对此要加大力度发展老龄产业。

  二、“十四五”时期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需求环境

  (一)老年人口增加开始提速

  受到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平稳的。受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2009年到2018年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年均增长840万人。2018年到2022年,老年人口增长率放缓,年均增长720万左右。受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2022年到2036年我国老年人口急速增长,年均增长1106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老年人口进入急速增长的转折期。老年人口增长开始提速,为老龄产业发展夯实了需求基础。

  (二)独居、失能、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

  随着老年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老年人家庭和需要照料的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空巢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仅与配偶居住和独居老年人占到51.3%,其中独居老年人占到13.1%。未来我国空巢独居老年人口规模还将增加。二是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中国到底有多少失能老年人,不同的调查有不同的数据,综合不同调查,我们认为老年人失能率基本在10%—13%,按照这个比例计算,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67亿,其中失能老年人大概在2600万到3400万左右。随着老年人规模的不断扩大,失能老年人也会持续增长。三是高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突破3000万,21世纪中叶超过1亿。无论是独居、失能还是高龄老年人,都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来满足其需求,这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开始步入中高龄

  独生子女一代出现彻底改变我国依靠家庭力量养老的传统模式。“十四五”时期,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即将步入中高龄阶段,身体健康状况将会越来越不乐观。一般来说,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可,中高龄老年人老年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调查数据显示,60—64岁老年人中认为自己身体健康非常好或比较好的占比40%左右,而在75—79岁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只有25%。从失能率来看,70岁以后老年人失能率呈加速上升态势。满足独生一代父母养老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发展机构服务、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利用社会化的服务弥补家庭养老力量的不足。

  (四)低龄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不断进入老年期的这些人的平均文化程度都比以前退休的那些人更高。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为25.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3.1%。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4.3和 1.1个百分点。健康状况更好,人均预期寿命2000年为71.4岁,到2020年达到77.9岁。积累的财富更多,退休金更高。他们退休以后,比以前的老年人更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事实上,不同的个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老龄产业要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老龄产业重要领域现状

  近年来,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共识基本形成,政府对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部分领域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值不断提高,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下面重点介绍老龄文化、老龄服务、老龄用品、老龄金融、老龄宜居、老龄健康等领域产业发展状况。

  (一)老龄文化产业

  老龄文化产业是老龄产业的顶层产业,包括教育、文化、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产业,既涉及产品也涉及服务。近年来老年教育发展较快,但市场化程度不高。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推动老年教育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超过7万所,在校学员超过800万人。办学主体既有政府、高校、事业单位、基金会,也有企业,呈多元化趋势。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基本形成了省、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五级办学网络。相对于需求而言,我国老年教育资源呈现总量上的短缺和结构上失衡。从总量上看,教育资源短缺,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比较少,另一方面是盈利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市场化力量不足,老年教育产业还没有形成。从结构上看,那些办学条件好的老年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往往一座难求,而那些办学条件差的老年大学,很难招到学生,有些社区老年大学缺乏吸引人的课程难以为继。老年旅游产业也有了快速增长,一批老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产品初步形成,专业的老年旅游指导机构和供给商不断增多,观光旅游,旅居养老、医疗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模式加快发展。2019年,我国老年(60岁及以上)旅游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超过20%,老年旅游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老年旅游专业化水平不高,品牌尚未形成,旅游产品良莠不齐,人才缺乏,旅游场所公共服务适老化水平不足。

  (二)老龄服务产业

  老龄服务业是老龄产业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产业,市场需求量大,企业投资热情高,政府也非常重视。

  老龄服务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相对于老龄产业中的其他行业,老龄服务业是政府出台政策最多的领域。2013年,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这是近年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开启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模式。此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民发[2017]25号),《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 》(民发〔2019〕88号),《关于推进养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指导意见》等若干意见。意见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监管政策、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扶持政策。

  老龄服务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从市场组织来看,不同类型的老龄服务的市场组织纷纷进入老龄服务市场,不断扩大老龄服务的投资。房地产商、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的老龄服务机构等市场组织是最初的老龄服务市场投资者,后来大型央企、保险资金,外资纷纷进入老龄服务市场,包括医疗、保险、地产、智能科技等类型的组织进入市场中,快速地扩大了市场规模。尤其是大型的国企进入市场,在老龄服务领域实施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的布局,推动老龄服务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从机构养老服务看,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床位数比2013年增长了66.29%,老龄服务取得了较快发展。

  智慧养老服务快速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和老龄服务业的融合,智慧养老快速发展。2017年工信部等部门专门下发了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文件,资本纷纷进入智慧养老领域。很多机构或智能科技企业建立信息平台,使老龄服务的供给和老年人的需求对接更精确、更及时。智慧养老模式同时也融合居家社区和机构服务,实现了老龄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解决了服务资源分散化、碎片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促进了老龄服务的快速发展。

  (三)老龄用品制造产业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老年用品的重视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老龄用品制造产业体系。老年用品的种类已经由最初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药品扩展到电子电器,康复器具,生活辅助类产品。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老龄用品制造产业,我国无论从种类还是技术含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全世界有6万多种老年用品,日本有4万多种老年用品,我国仅有6000多种。

  老龄用品制造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按照中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对产品进行划分,老龄用品制造产业的产品大体包括日用品、服饰、辅助生活器具、助行器材、电子电器、保健用品、医疗器械、医药用品、护理用品、殡葬用品等。这十类老年用品中,保健品起步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市场规模也比较大。据测算,2015年我国国内老年养生保健品消费市场规模约为2232.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3%。老年医药用品市场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一般来说,75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消耗基本上是65岁以下人群的5倍,因而老年人用药占到总体药品消费的一半。随着我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老年人药品消费会快速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8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17236家,十年增长31.2%,其中中小企业占到90%,主营收入年平均在3000万—4000万左右。研发投入费用平均占到总营业收入的3%—5%,逐年上升。康复辅具产业发展势头逐步加快,2019年市场规模约为6495.5亿元,生产企业近500家,配置机构20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产品数量快速增长,每年生产假肢约7万件以上,矫形鞋12万只以上,矫形器13万件以上,轮椅350万辆以上。截至目前,出台101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康复辅具领域初步建立了标准化体系。老年服饰和老年日用品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老年服饰不到服装市场的5%,老年日用品市场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整体来看,相对于老龄服务,老龄用品的发展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市场上的老龄用品质量、环保、技术以及适老化程度都还很低,而且80%产品依赖进口,真正国产的很少,整个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四)老龄健康产业

  老龄健康产业是老龄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健康产出,而不是提高医疗药品产出在 GDP 中的比重。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健康产业包括健康管理、体育健身、疾病预防、慢病治疗、康复护理等各方面。在体检市场,主体仍然是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民营体检机构也在快速发展,体检人次和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美年健康、爱康国宾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体检机构,体检的服务质量向高端发展,2016年,体检行业规模超过1100亿元。民营医疗机构也在快速发展,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康复服务加快发展,目前全国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康复医学科,20多万社区建立了社区康复服务站。运动康复是康复服务的新业态,目前的运动康复机构以民营为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北京有20多家运动康复机构。

  (五)老龄金融产业

  随着个体寿命的不断延长,退休后的生活就需要在工作期间作好安排,老龄金融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很多市场主体开发出一些老龄金融产品,以满足长寿社会的需要,但是老龄金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业态。

  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发的老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养老理财产品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近年来,很多商业银行都发行过养老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和其他普通的理财产品没有太大区别。为了进一步推动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展,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四地四家机构” 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这些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基本在3年以上,以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为主。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意味着养老理财产品发行开始步入正轨,也意味着监管机构对养老理财产品的监管逐渐加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其目的是盘活老年人拥有的住房,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经济保障。目前为止,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开发过相应的产品。此外,一些长期的养老储蓄产品也属于银行类老龄金融产品。

  保险类金融机构开发的老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密度约为339.74元/人,保险的深度为0.48%。整体来看,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在发展,但无论是密度还是深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个人退休账户(IRA)的养老保险密度为1258.7美元/人,保险深度为2.3%。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与银行提供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类似,旨在利用老年人的房产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目前,幸福人寿推出了“幸福房来宝”产品成为市面上第一款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保障产品包括团体和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团体养老保障产品2009年开始发展,个人养老保障产品2013年开始发展。截至2019年末,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已经突破1.1万亿,其中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占比超过95%。

  基金类金融机构开发的老龄金融产品主要指的是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8月,证监会正式批复了华夏、南方、广发等14家基金公司的14只基金成为首批养老目标基金产品。截至2022年1月18日,市场共有养老目标基金177只,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信托类金融机构开发的老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养老消费信托、养老金融信托、养老产业信托。养老消费信托数量少、规模小、门槛低,目前已有低于100元的普惠化个人消费信托产品入市。养老金融信托的门槛比较高。国内最早的养老金融信托产品是兴业银行与专业信托公司联合推出的“安愉信托”,委托人要求认购金额最低为600万元,一次性认购,可以灵活指定初始受益人与后备受益人,自认购3年封闭期后的任何一年开始,可选择一次性支付或按季度支付。养老产业信托在市场上较多,约有9款,尤其是康养项目的数量较多。

  (六)老龄宜居产业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宜居的概念日益凸显。目前的家庭住宅、社区环境以及交通出行等设施等都亟待适老化,宜居环境的建设迫在眉睫。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增量的建设和存量的改造。增量的建设主要在老年住宅和综合性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开发。老年住宅和综合性养老社区发展相当快,主要定位在高端老年人群,确实也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圈地卖房子的嫌疑。很多开发商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于是转型到老龄房地产领域,但由于对老年住宅和综合性养老社区缺乏深入的了解,匆匆上马,建设了大量房子,后续的服务难以持续,跟正常的房地产开发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开发商在市内拿不到土地,就选择在郊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入住率不高,运转举步维艰。更有开发商通过会员制、服务费提前趸交、床位费用趸交等形式拿到巨量资金,缓解了项目运行的资金压力,但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交款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存量的改造主要包括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小区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出行环境的适老化改造。目前住宅的适老化改造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主要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为政府兜底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群提供改造,加装电梯是其重要的内容。全国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近17万个,粗略估算,需要加装250—300万部电梯,市场规模前景可观,但在实际当中由于与居民沟通难、沉淀资金量大、盈利模式待解、回本周期长等原因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老旧小区数量为5100个,2019年北京加装电梯完成555部,累计完成1462部,加装电梯仍有很大缺口。

  四、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老龄产业顶层设计滞后

  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市场的热情不断增加,老龄产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践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等等。之所以这样,重要原因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滞后。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既缺乏中长期规划,也缺乏五年规划。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从政策出台到产业实际发展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这样既不利于老龄产业快速成长,也不利于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老龄产业发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老龄产业发展缺乏内生性动力。2020年我国2.64亿老年人,实际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为1.6亿人,这一部分老年人养老金非常低,收入很大部分依靠子女转移。1.27亿老年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中大部分是企业职工,2020年的平均月人均养老金为2900元。低水平收入导致老年人能接受的服务价格就很低,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老年人能够接受的机构养老服务价格在2000元以下。随着60后这一代人进入老年期,他们拥有一定的房产以及其他金融资产,消费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否愿意将拥有的资产转化为有效需求,还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近年来,为了促进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很多政策都难以落地,导致政策出了不少,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老龄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处于起步状态,有些行业政府多头管理,即使有规划,也没有部门去落实,行业的发展处于无序当中。因此,落实已经出台的老龄产业政策,应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管理部门,保证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四)老龄产业专业人才缺乏

  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新的产业不断出现,传统产业不断消失。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力资源转型升级的配合,否则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老龄产业是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业,同样面临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从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服务人才都面临严重不足,尤其是在老龄服务业中表现最为突出,从基层的养老护理员到从事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都很缺乏,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市场组织定位不够清晰

  老龄产业市场上产品的同质性严重,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没有对市场进行很好的细分,没有对老年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行精准的识别,而是将老年人看作一个整体,跟着其他企业走,产品难免不受欢迎。其根源在于对市场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没有进行分析,产品满足不了特定群体的需求。找准市场定位,需要挖掘特定老年人群的需求,根据需要生产相应的产品。

  (六)部分行业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老龄产业整体还处于起步状态,很多行业的监管还没有跟上,对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很多商家生产的劣质产品、提供的低质量服务进入市场,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一旦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市场监管就应该及时跟进,确保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有一个公平的环境。

  五、老龄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 产业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强

  老龄产业是众多产业的集合,跨界融合是大趋势。老龄产业的跨界融合包括多个方面,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之间的融合,老龄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产业之间的融合。近年来老龄产业的跨界融合在老龄服务业中很明显,如金融服务业和老龄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保险服务、房地产和老龄服务之间的融合,物业服务和老龄服务之间的融合,反季节性的旅居和养老以及老龄服务之间的融合,农业种植、旅游、老龄服务以及产品之间的融合,各种融合模式都在推动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服务产业、产品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宜居产业之间的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业态不断出现,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

  (二)产业的科技支撑会进一步提高

  我国老龄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能够解决人口年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如老龄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人口结构老化,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机器人等产品应用到服务当中,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我国老龄用品制造行业,整体技术含量比较低,自主研发的少,以引进为主,巨大的消费市场被国外产品占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发展老年用品,只有不断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开发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的产品,强化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不断丰富产品品种,产品才会有市场,用品产业也才会发展起来。

  (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需求,没有需求的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老龄产业也不例外。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需求和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某些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部分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归根结底,是市场对老年人的需求了解不清,哪些是老年人的刚性需求,需求弹性比较小,哪些是老年人的一般性需求,需求弹性比较大,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调研。要实现需求和供给较好的对接,企业必须深入对市场进行调研,从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出发,精准市场定位,提供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四)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高质量发展理念将会渗透到老龄产业中的每一个行业。早在2017年,第14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提出要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几年来,民政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持续提高服务质量。未来,在政策的驱动下,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会从追求数量速度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企业需要在管理、服务、技术、人才、标准等方面下功夫,挖掘老年人特殊需求,精准市场定位,以老年人为本,提供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六、发展老龄产业的建议

  (一)编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老龄产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一是对老龄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细分老龄产业的各个行业,充分了解老龄产业各行业的发展现状。二是做好老龄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对未来两个十五年发展老龄产业作出战略安排,明确重点任务,实现产业均衡发展。三是做实老龄产业发展的工程,如老年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举办老年大学和学校。中医慢病防治工程,在医养结合中大力推广中医,降低医养结合的成本。老龄智造计划,扶持一批老龄智造企业,鼓励老龄智能化系列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消除老年数字鸿沟。

  (二)完善老龄产业扶持政策

  发展老龄产业,完善相关的财税、人才、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非常重要。从财税政策来看,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从补供方转向补需方,从补建设转向补运营,奖补结合,以服务效果作为激励依据。从金融政策来看,金融机构应该开发适应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增加融资方式和渠道,充分发挥政府信用担保作用,为老龄产业提供融资。从人才政策来看,构建三支队伍组成的人才梯队,即管理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的招聘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等。从土地政策来看,要将公益性的老龄服务用地纳入到城乡发展规划,同时将部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老龄服务用地,缓解当前服务用地紧张的局面。

  (三)提高需求端的支付能力

  老龄产业需求端的支付能力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支付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分配制度,扩大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收入的基尼系数,扩大中产阶层,为老龄金融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养老金体系结构,着力发展二、三支柱,切实建立起真正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三是发展老龄金融,着力盘活目前老年人手中的房产等存量资源,为老年人消费提供支撑。四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提供资金,也为长期照护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五是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就业收入。

  (四)以社区为中心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

  社区是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事实上,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发展,社区是各类服务和产品发展的落脚点,通过社区促进养老服务、老年教育、老年健康、老年金融、老年用品、物业服务等各种服务和用品融合发展,同时将老年人服务和幼儿服务统筹安排,促进“一老一小”服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市场、老年人、志愿者的作用,共同促进产业成长。

  (五)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督察

  老龄领域的很多文件是多部门联合发文,虽然各部门有分工,但执行起来并不是很顺畅,有时因为缺乏牵头部门,政策落实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在不断完善政策的同时,加强政策的落地,明确执行部门,强化政策落实的督查。各级政府将专项规划的贯彻、政策的执行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建立起相应的问责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社会公众对规划、政策实施的监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主体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
下一篇:女儿养老:双系家庭转型视角下的探讨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