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强调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涉及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方法和研究系统建构的讨论却鲜为少有。作为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政治建设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探讨必将对整个党建学科的转型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主要从时代价值、概念范畴、角色功能和性质特点等四个方面展开,在总结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构建科学化研究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方法;科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10-001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和热门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不仅体现了党对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及在实践中提升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就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而言,也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它涉及了政治原理、历史实践、学术思想和政治现实之间的互动、互辩、互证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思考,也由此凸显了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进行其研究体系构建的迫切性。一个成熟的研究体系可以影响和指导研究者在材料选取、论证展开、对研究对象边界的界定和对研究结果的讨论等方面的自主研究意识和研究思路的形成,也决定了后期相关分命题在问题设定、应用的理论层次、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所产出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和领域在价值取向上的关联等方面深度研究的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将对现有党的政治建设在其时代价值、概念范畴、角色功能和性质特点四个方面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构建科学化的研究体系作出展望。
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时代价值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
在涉及党的政治建设时代价值的讨论中,一部分研究是通过阐述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地位来凸显其价值的,具有“评价研究”的特征,即针对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对象或对象问题作出价值性的判断。在具体党的政治建设时代价值的相关讨论中,研究者多以历史的视角,就党的政治建设在顶层制度设计中“存”与“废”的历史结论进行评估性的探讨。例如张书林分析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演进后指出,虽然党的政治建设体现了其在地位、功能、价值和现实上的需要,是党的建设布局中的固有内容并将长期存在,但当下党的政治建设应居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后台”发挥精神领袖和政治统帅的作用,原因有二:其一是欠缺充要性,即党的政治建设的精髓已深入党的其他各项基础性建设之中,因此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已经沉淀为党的领导的重要范畴。其二是欠缺可行性,即相对于国家层面上已经稳固、定型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难以清晰界定和准确把握,很容易将与之混为一谈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陶文昭则认为,尽管之前没有明确使用“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概念,但党中央却一直在强调讲政治的重要性,将政治建设包含于思想建设之中并置于首位,这与现今的思路并不矛盾。邹庆国则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在十九大之前“制度”和“反腐败”和与之相并列的“思想”“组织”“作风”之间存在时空落差,导致前两项的内涵过于宽泛,由此引发了政治发展中“国法”与“党纪”之间的逻辑冲突和现实中诸多的操作困境。因此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不仅是要素排列和逻辑关联上的优化,而且是基本实践范畴和路径指向上的明确。
此外,更多文献聚焦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的价值讨论,对其在新时代所体现价值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对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总布局中的重要价值地位立场鲜明。因此,诸多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的价值讨论,更多的是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党加强政治建设寻找必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例如刘先春、葛英儒通过分析百年党史加强政治建设的经验,结合当今党建所面临的现实需求以及新时代的发展目标,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它包含的具体内涵符合党的建设的本质研究,对新时期党执政能力和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都发挥着统领作用,应该摆在首要位置。吕惠东、丁俊萍分别论证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符合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是党进行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历史经验,也同样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依循。因此政治建设应该统领党的建设,被摆在首要地位加以强调。何虎生、赵文心在比较的视角下,总结阐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质宗旨论”,以主要矛盾为依据进行改革发展的“政治使命责任论”,以及能够充分利用党的政治制度和执政核心优势的“政治能力生态论”。在这一基础上,认为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体现了党从政治上入手,将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在逻辑上进行统一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概念范畴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
纵观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党的政治建设范畴的研究主要是以阐述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中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或挖掘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以历史实践作为依据。这部分研究具有“规律性研究”的特征,即遵循历史的逻辑,注重挖掘百年来党推进政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在时代的进程中总结其变化规律,由此将党的政治建设范畴的界定在构建党的发展经验或目标趋势的思考上。例如李斌雄将党的政治建设定位为以涵盖政治方向、政治根基、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政治能力、政治领导具体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而这一结论是研究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党的政治建设直接目标、长期任务和最终目标进行规律性把握的结果。张书林分析指出,党的政治建设就基本要素而言涵盖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生态、政治能力、政治纪律等基本范畴,又涉及政治权威、政治路线、政治文化、政治本色等多项具体内容。这是研究者通过把握党政治建设在历史演进中的规律性变化,对政治建设在新时期被列入党建总布局体系的深层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后的一项结论。此外,蒯正明通过在党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建构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体系的四层结构,由此指明党的政治建设的范畴应包括发挥引领功能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作为根本内容的党的领导,作为基本内容的政治路线,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党自身领域中各个要素的建设。
另一种是将经典文献和相关政党理论作为依据。这一类研究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党的政治建设概念范畴在理论层面上的界定,而是将概念界定作为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突破口。这一方面,是由于概念界定构成了理论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进行进一步程度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概念界定同时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功效的“双重身份”。它可以进一步弥补党建研究中从元理论到中层理论或非理论实践之间的“区隔”问题。例如,韩强通过从政党政治立场、理论指导、道路方向、首要任务、基本保障、重要依托、最终目标几个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进行了挖掘。这一过程不仅系统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所涵盖的具体内容,更建构了包含有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等要素在内的三层理论体系。邹庆国则在“现代化”的视野下,将政党建设理论的运用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相呼应,阐明了包括政治权威、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能力和政治生态在内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基本要素,并围绕各要素建构了各自的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彭正德则结合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运用政党政治基本原理结合中央文献和相关文件的论述,对党的政治建设从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内容界定,据此又进一步从不同维度对概念进行扩展,阐述了包括政治路线建设、党内政治关系建设和政治能力建设等子系统的相关内容。
三、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角色功能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
在党的政治建设的角色功能研究上,相关文献主要呈现出两个层次上互动递进的复合研究逻辑。首先是以党建为主导的研究逻辑,即以党的自身建设为导向,对政治建设服务于党自身建设所发挥的相关功能进行讨论。例如王炳林、房正强调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正确制定党的纲领、路线以及相应的工作方针和政策,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在道路和方向上的定位,对党的整体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张灿对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建总布局中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了挖掘,由此论证了政治建设在党建总布局中的统领地位。他认为政治建设始终贯穿于党建的各个方面,对其他五个方面的建设有纲举目张的作用。陈丽晖、李斌雄主要运用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相关观点,论证了党的政治建设对党建质量的提升和党建的科学化发展所能起到的统领和带动作用。齐卫平结合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的特殊遭遇,着重分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功能凝练为通过从信仰宗旨、立场方向到原则纪律等方面进行规范性建设对政党组织所能产生的束约功能,并将党的政治建设视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重大战役。
此外,还有学者秉承以国家治理和发展为主导的研究逻辑,即以国家发展为导向,认为党的政治建设同样服务于国家的治理和制度化建设的需要。在这一层面上的研究思路呈现为在功能角色、定位维度和层次上的进一步拓展。研究者通过对党的政治建设在执政党建设层面上基本核心功能的深入挖掘,将研究领域辐射到与党的政治实践联系更为紧密、更具有现实价值和可评估性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实践层面上,从而由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引申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逻辑。例如刘红凛从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场域切入,认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强调以来,对其定位从之前的以针对党的自身建设为主,进一步扩展到党的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和治国理政等领域。所以,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涵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这一狭义的内容,还包括涉及党的领导地位、职责、方向、制度等要求,以及执政理念、方式、价值、政府清廉等治国理政的功能要求。蔡文成、张艳艳也在分析国际与国内在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一系列执政考验的同时,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所起到的政治谋划、政治统摄和政治引领的作用,并指出这些作用的充分实现依靠的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执政现实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袁红则针对国家层面上的“政治建设”与以国家治理和发展为导向的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辨析阐释,提出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间在政治领导、政治纪律和政治生态三方面,存在着价值观上的映射关系,构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为表征的表里结构,并在发展方向和模式上形成了两个层次上的共生体系。
四、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性质特点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
总体上看,对党的政治建设性质的理解在相关研究中呈现出一种研究发展链条,即从以观察、描述和总结为主的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到以注重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寻找他们之间因果关系的阐释性研究。在较为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倾向于描述、梳理、总结历史中党的建设实践,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持,从而得出对党的政治建设性质的结论性见解。例如戴玉琴通过对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总布局中地位变化历史演进的梳理认识到,党的建设内容是根据每个时代的不同要求而变化的,那么新时代在党建布局中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的强化是在进一步履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根本要求的基础上,顺应党在新时期履行执政任务、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现实要求,所以党的政治建设定位应与党的全面领导是一致的,与国家的政治建设是互补的,与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相生的。刘明结合政党理论来探讨党的发展历史,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所依据的两个理论逻辑: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本身所追求的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属性,即建立在超越其自身利益之上的人民利益;其二,在党和国家命运一体性的政党制度框架下,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责任于国家的发展,对自身执政能力提升的追求。刘宗洪立足于中国现实,从党的政治建设在政权、利益、纲领、关系四方面的政治逻辑出发,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逻辑加强和规范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这些研究都为相关命题在研究材料、研究逻辑和理论应用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来的研究开拓了研究空间。
相较于早前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研究则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充分运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和相关支持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二者相结合映射于对现今党和国家发展现实基础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求的思考中,在呈现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所体现的时代特色的同时,回应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连续性和时代进步性。例如梅荣政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党学和组织学,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性质作出了综合定位,系统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对维护中央权威,坚持看待政治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应对国内外不同意识形态交错的复杂局面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了政治建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属性和中国共产党独特传统优势在新时期党建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性质。岳奎、李思学从比较的视角,对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任务、观点、实践、制度上的一系列创新进行了逐一分析和阐述,由此认为新时期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中央从方向上、全局上、根本上解决存在于党建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意图、策略和勇气的表征,是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进行实践创新的结果。何虎生、赵文心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整合功能,构建了党进行政治建设的逻辑体系,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其对自身的根本性整合,决定着所有整合的方向和效果,应承着以政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的建设逻辑。
五、总结与展望
纵观以上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诸多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研究命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已经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系统性的探讨。就目前的学术成果来说,涉猎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就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研究而言,研究的类型主要涉及评价研究和阐释研究。前者遵循整体性原则,即聚焦于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系统中相互依赖的互动联系,目的在于探求政治建设作为顶层设计背后的深层设计意图和思路的合理性。后者则以研究对象本身,即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研究主体,意在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价值寻找可阐释的因果现实和理论证据。其二,对党政治建设概念范畴的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这是相关命题研究理论成果较为集中的区域。早期研究多聚焦在涉及政治建设内容规律性的基础上,重视对政治建设实践内容的分类和对历史经验的把握。后期研究则偏重于对各概念要素之间逻辑关联和结构功能的建构,从界定政治建设的概念内容入手,进行搭建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框架的尝试。其三,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功能定位在理论层次上呈现出两种层次上的讨论,并形成了递进式互动的复合逻辑。早期研究主要将党建理论作为政治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围绕这一理论进行相关层面上的功能论述。后期研究将思路延伸到对党的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和治理现实中具体形态、具体路径、具体功能和具体影响等意群概念的讨论,从而逐渐将对其功能定位的思考扩展到国家制度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层面上来。其四,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性质定位呈现出从学理层面的探索性研究到更具现实意义的阐释研究的趋势。从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理论对政治建设的性质进行描述和总结,到之后运用政治学、组织学等理论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的分析阐释,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不同性质特征和历史关联。
尽管如此,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个研究体系,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应针对不同命题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注重辨析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对阐述研究问题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关系。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党的政治建设基本概念的演变和其科学内涵的完善,但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范畴的定位还尚未形成定论。加之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定位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这就导致了党的政治建设相关命题研究的边界较为模糊,进一步导致了具体研究对象的定位不明或遗失。例如有学者就把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客观现实相结合,将党的政治建设阐释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并进一步将党的政治建设定位到思想领域。有学者将党的建设总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相结合进行讨论,但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将党的政治建设与两者在内容范畴上存在的逻辑关系展开辨析。有些则是在缺少对其中必要逻辑关系的讨论下,简单将政治建设的命题扩展为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理解。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呈现概化和泛化的趋势。
其次,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应逐渐从“规律性研究”走向“建构性研究”,以发展自身的学术理论和学术话语。在这一方面,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欠缺对相关学术概念的构建,以及从元理论出发对不同概念元素之间因果逻辑关联的深度发掘。例如,在涉及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涉及功能角色的定位时,大多数研究是运用历史的逻辑,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进程的把握得出相关结论,但这类研究呈现的仍是从历史实践到现实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并没有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建设文件的梳理,特别是早期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文献材料、党内的法律法规、领导人的讲话等。但这对于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概念组群有着关键价值。这些文献的梳理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党在发展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这一元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为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深层次意蕴提供了重要依据,而这种理解和思考是进行相关学科概念拓展和创新的基础。
此外,在涉及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范畴和性质特征定位时,研究中不乏理论层面上的阐述,甚至对建构党的政治建设整体理论系统的有益尝试,但无论是在概念要素的层次还是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建构上,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对政策精神的阐释和解读的角度,少有从其他角度在政治实践中提取、凝练、创造出一些新概念、新命题的尝试。还少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探求这些概念之间因果联系而进行的系统建构,从而最终形成更具科学性和预判性的相对普遍原理。这种在理论层面上的建构应用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层面上,可以服务于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制度政策分析,并对立足于中国的政治实践形成自身的学科语言,为参与涉及国际间相关政治建设的学术对话和讨论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应从“政治实践”的单向驱动走向“政治实践与研究方法相融合”的双轮驱动。从学科设置的定位来讲,作为党建研究的一部分,有关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史,也拥有了丰富的学科发展实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是依附于或从属于中共党史学科的。中共党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当前,中共党史党建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从整体上看,中共党史党建的研究遵循的还是一种以“政治实践”为驱动的发展路径,包括以历史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文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的研究理论等。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共党史党建在研究体系的设置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研究材料、研究对象、研究理论等方面的设置都具有很大交叉,这解释了目前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对党史党建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等方面的借鉴。但与此同时应该指出的是,相对于中共党史研究而言,党建研究更具有实践性的价值,以及应用性和交叉性的特征。特别是中共党史党建被设立为独立学科后,对党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成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服务于新兴学科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这一基础上,作为党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大视野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考虑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呈现出的更大的学术兼容性。它既涉及中国共产党进行建设和发展的百年历史经验,涵盖不同时期、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相关政治行为、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研究。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它的政治建设又涉及在政党制度、文化、传统、形态、功能等方面众多的研究命题。同时,党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主体,党的政治建设又相关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与其他政治行为体的关系和互动研究等,这为多学科领域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借鉴、应用和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国际政党研究的大视野下,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建设的相关实践和经验是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的,但如何让这种参考价值发挥切实的现实影响,需要在国际领域中参与普遍关注的具体学术命题的理论争鸣。要做到这点,除了构建自身学科的学术语言和理论体系外,同样需要善于进行大视野的比较研究。必须指出的是,从目前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定位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还仅限于对政党本身以及“政党—国家”层面上的关注,而较少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基于共性和差异性的描述性比较研究,而在此基础上以对经验性想象规律和变化的因果阐释为主的分析性、解释性比较研究就更为少见。因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方法与政治实践的融合将是未来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