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先借助熵值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再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中介模型考察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同群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存在同群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建议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区域之间交流协作体系以及强化农地规模经营的路径依赖等举措,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地规模经营;同群效应;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09-0148-13
一、引言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表现,是建设世界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发挥技术创新在“三农”发展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方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促成农业高质量发展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农业全面“增量”“提质”“提效”的发展目标。
从已有研究出发,大多文献主要聚焦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层面,部分文献也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层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迈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有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议题不断被学界和业界所反复提及与强调,与此同时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议题也随之升温。虽然不少学者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层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还鲜有学者系统地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层面还存在较大深化空间。具体而言,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同群效应”。在开放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在空间地理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传递性和扩散性。在此过程中,农业技术应用领先区域往往成为其毗邻区域“同群”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同群效应”。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传导路径。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强弱。所以,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越高,可能意味着农地规模经营水平越高,有利于农业连片生产经营,促进要素投入科学配比,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鉴于以上阐述,该文对现有研究进一步拓展的内容有:第一,从理论层面入手,系统地梳理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的同群效应以及农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第二,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第三,验证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第四,探究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传导机制。继而丰富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两者在理论层面的关系研究,以期为政策实施者在制定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策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举措时提供经验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目前,学界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区域以及省域等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及其内部差异化分析的层面。比如,辛岭等人最早从供给增效、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以及规模生产四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此之后,张发明等人对粮食主产区这一特定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而黄修杰进一步对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分别对山地区、丘陵区与平原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当然,部分研究也开始从理论或者经验层面关注金融发展、农业科研人才空间分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技术完善等因素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然而,纵观已有研究,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尤其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的确值得深入研究。
(一)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同群效应的理论分析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事实上,Solow最早基于总量生产函数对技术进步水平进行系统测算,这也为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目前为止,在理论研究层面,许多研究专注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户收入、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低碳绩效等方面的影响。而在经验研究层面,大多研究聚焦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户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副产品供给多样性等农业“增量”指标层面的影响;另外,也部分学者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如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开始关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提质”“提效”指标层面的影响。当然,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全面要求增量、提质、提效。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相关的议题。其中,有学者从理论角度提出,在有限的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有学者从经验研究层面证明了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正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虽然学界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关研究还较为欠缺,但与之相关的研究不在少数,并且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也得到广泛验证。然而,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增量、提质、提效,不再以单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农业技术创新是否也正向驱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进一步地,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研究。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同群效应主要通过空间主体之间的技术扩散、知识溢出以及贸易往来等方式得以实现。学界之所以将这种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现象视为“同群效应”,主要在于“同群效应”源于社会互动模型,是个体之间做出决策的互相影响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所以,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将农业技术扩散的社会互动关系纳入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框架中之后,进一步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是否存在同群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事实上,在开放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广大农户自发形成同一群体,不同农户个体的决策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等物化或非物化的知识会在区域之间和农户群体之间的得以传递与扩散。而且从地理空间层面考虑,农业发展本身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即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对毗邻地区具有示范作用或空间外溢特征。一般而言,最先掌握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主体通常会成为其他“同群”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另外,同群效应不仅局限于农户群体,在地方政府政治竞赛的体制背景下,不同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之间也会形成对农业新技术的“同群”模仿和学习行为,由此在地理距离邻近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区域、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多个层面的同群效应。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说1与假说2。
假说1: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说2:农业技术创新进步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同群效应
(二)农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理论分析
由产品创新、种质创新以及培育创新等方式所具体表现的农业技术创新正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农地规模经营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农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助力。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正在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农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在城乡二元结构、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多重背景之下,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家庭式分散化经营方式的逐渐消亡,促使土地等要素有序流转和整合,从而有助于农地规模化经营。一般而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度越广,农业经营者所能掌握的农业技术水平越高,不过这也对农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技术应用推广依赖人力资本的路径出发,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实能够促使农业土地要素逐渐集聚至中坚农户、种田大户以及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相较于普通农户更高,他们也更趋向于整合土地资源,理性地选择农地规模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增长。另一方面,农地规模经营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农地规模化进程的推进,有助于实现农田整块化、集约化管理,以往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得以改进,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内部的分工合作更加趋于合理化,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也意味着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并且,农地规模经营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农业绿色效率改进,进而从增量、提质和提效多个方面带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农业发展正由过度依赖要素重复投入实现低质量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土地等投入要素科学整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鉴于此,该文拟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作用路径,虽然部分研究初步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对农地规模经营地的影响或者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但是并未有研究将这三者置于同一分析框架进行系统探讨,而且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深入挖掘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说3。
假说3: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及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农业高质量发展(agr)。国内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学界也尚未形成共识。根据已有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是要求全面达成农业“增量、提质、提效”三重目标,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反映新发展理念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发展,它的内涵随时代的进步有待扩展。鉴于此,该文遵循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增量”“提质”和“提效”三个方面的要求构建指标体系,并选用熵值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其中,表1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表1 评价体系构建
2.解释变量
①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创新(inn),参考相关文献,使用农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数量总和衡量农业技术创新。
②机制变量:农地规模经营(lan),选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从业人员比值表征。
③控制变量: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该文主要选取的控制变量有:第一,产业结构升级(ind),选用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总和与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表征;第二,农村交通建设投入(tra),选用农村道路桥梁建设费用支出与当地农村人口的比重(元)衡量;第三,农村教育水平(edu),采用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年)表征;第四,财政环保建设支出(fis),选取财政环保支出与财政一般支出的比值表示;第五,农业节水工程(wat),采用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与播种面积比值表征。
3.数据说明
研究样本选自2003—2018年30个省域(西藏自治区、港澳台等地区除外)构建的面板数据。其中,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相关指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资料》《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EPS数据库以及各个省级统计年鉴等;农业技术创新指标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专利数据库》;农村交通建设投入的数据来自《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运用插补法或者移动平均法进行填补。同时对实量指标进行取对数处理。其中,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模型识别
1.空间面板模型
一般而言,基于同群效应的检验要求,需要先采用Moran’I指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依赖性进行检验,在此之后再合理选择具体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该文拟建立空间杜宾模型验证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模型构建如式所示:
其中,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该文初步设置为 “空间邻接矩阵”,即两个省域单元相邻时为1,不相邻时为0;WLnagr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滞后项;ρ为空间系数,能显示该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邻近地区的辐射作用;β0~β5为模型的估计系数;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服从(0,)分布。除此之外,SDM模型还考虑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其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所产生的同群效应;X为空间权重矩阵与各自变量相乘项的集合,γ为相应的估计系数。
2.中介模型
为了检验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本文构建如式所示的递归模型进行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同群效应分析
1.空间依赖性检验
在进行农业高质量发展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面板回归之前,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全局Moran’I指数检验。结果发现,所有年份的全局Moran’I指数值均处于0.482-0.529这一区间范围,且对应的P值均为0.000。这表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空间依赖性。由此,可进一步检验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
2.基准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为了检验假说1,同时建立了普通面板模型。根据AIC等统计量,宜选择固定效应SDM作为解释模型。具体地,首先,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的固定效应面板估计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28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即农业技术创新能有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假说1得到验证。其次,固定面板SDM估计结果中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为0.679,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对邻近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即存在同群效应。初步验证了假说2。所以说,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存在同群之间的学习与模仿效应,从而带动邻近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表3 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3.空间效应分解
从SDM估计结果考虑,核心解释部分在于空间效应的分解。SDM模型能将空间总效应分解为直接和间接效应,有助于进一步判断作用效果和强度,如表4所示。一方面,从核心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入手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为0.978,并且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农业技术创新直接促进了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核心解释变量的间接效应来看,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为3.338,通过1%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正向驱动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外,也同时正向驱动着邻近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即存在空间层面的同群效应。至此,假说2得以验证。
表4 空间效应分解结果
在其他解释变量层面。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ind)、农村交通建设投入(Lntra)和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Lnedu)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只有农业节水工程(wat)的估计系数不显著;间接效应层面: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外,其余解释变量的间接效应估计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地区教育人力资本集聚不仅能推动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而且能带动邻近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4.稳健性检验
出于稳健性检验的考虑,该文从模型滞后效应、模型选择误差以及权重矩阵替换三个角度进行稳健性估计。
(1)模型滞后效应
动态SDM可以进一步将同群效应分解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鉴于此,分别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滞后1期和滞后2期加入式右侧,借助动态面板SDM重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容易发现,动态SDM模型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结果差异主要体现在间接效应,滞后1期的农业技术创新的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间接效应不显著,而滞后2期的间接效应显著,说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同群效应存在滞后性,短期内虽然不稳定,但长期内表现为稳定状态,这与基准回归估计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基准结果可靠。
表5 动态SDM的效应分解
(2)模型选择误差
模型选择误差可能会影响到估计结果的强度和方向。基于此,本文再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重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不论是随机效应抑或固定效应,SLM估计结果与SDM估计结果所反映的结论一致,即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同群效应,再次说明基准估计结果稳健。
表6 模型替换和权重矩阵替换后的效应分解
(3)权重矩阵替换
空间权重矩阵对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解释具有多样性。由于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只从地理距离层面解释这种同群效应,所以该文从省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出发,进一步考虑将以2018年各个省市区人均GDP 差距的倒数的方式构建的经济权重矩阵替换原有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并重新进行固定面板SDM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不难发现,更换经济权重矩阵后的SDM估计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同样能够带动周围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即可认为基准估计结果可信。
(二)作用机制分析
进一步地,该文将农地规模经营作为机制变量纳入研究框架,并借助递归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导路径进行验证,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农地规模经营的机制分析
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1.029,并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即总效应显著。其次,农业技术创新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系数为0.778,并且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说明农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农地规模经营。最后,将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变量农地规模经营同时加入等式右侧进行估计后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844,并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直接效应显著;同时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239,通过5%显著性检验,表明间接效应显著。由此可知,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正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传导作用,这也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存在其他路径。至此,假说3得以验证。所以说,农业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但是,考虑到“农业技术创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影响路径可能存在反向影响关系,即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往往越倾向于采纳先进农业技术和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模型设定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导致估计结果不可信。所以,该文进一步选择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对该影响路径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地,考虑到工具变量需要满足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而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外生性,所以该文按照常规的做法,采用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创新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进行工具变量估计。根据表8的估计结果可知,一是,农业技术创新能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农业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三是,同时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地规模经营纳入解释变量范畴后,农业技术创新和农地规模经营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正向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传导作用。故而,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支持原有结论,假说3再次得到验证。
表8 工具变量估计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该文从农业技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现实出发,进一步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中介模型考察了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同群效应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还对毗邻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即存在同群效应;并且,在考虑模型替换和空间权重矩阵替换等情况下重新进行估计后发现,结论依旧稳健;(3)农地规模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正向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传导作用,即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述结论隐含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研经费、农业高级人力资本成本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合理调整农业技术创新方向,整合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加快建立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技术体系。还要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在优势,当地政府应以适当的福利政策吸引农业专业人才下村下乡服务,以人力资本集聚来实现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建立区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体系。不仅要打破区域之间的农业新型技术和农业生产发展经验传递过程中的行政壁垒,还要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歧视,农业发展的“一臂独强”并非能有效达成全面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要加强不同省份之间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交流协作,完善区域之间的技术合作利益机制,积极搭建区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农业生产经验分享平台,促使农业技术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形成更有效的传递和扩散,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强化农地规模经营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国内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政府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民的利益问题。合理地制定相关土地条例,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流转过程的透明化、简洁化和友好化。同时,因地适宜制定土地流转的补贴方案,提高农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联动城乡就业部门,为外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有效转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对农民群体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自身技能符合相关工作岗位需求,增强工作稳定性,从而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