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改善社会财富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2015—2022年494篇核心及以上文献为样本,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关联度较高,目前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各机构间合作交流较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现有测度方式仅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指数为主,测度数据来源单一。现阶段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性质内涵、金融科技、共同富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未来可以从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管控、对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进行更加丰富的研究。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图谱;研究热点;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F832;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07-0045-13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借助大数据分析、数字通讯、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始发展新型数字金融业务。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及产品创新,增强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金融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金融产品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实现了金融发展数字化与普惠性的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源动力和增长点。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政府参与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学界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实现了快速发展。
普惠金融在缓解贫困和不平等、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内生性困境,在商业目标和利润追逐下,容易出现“使命漂移”问题)。而数字普惠金融以农民、城乡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长尾人群”为服务对象,在便利居民生活、增进整体福利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户创业、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等方面起到了正向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物理网点的限制,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普惠金融的不足。但目前针对数字普惠金融这一领域系统梳理总结的文章较少,而只有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才能把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该领域的发展态势,为未来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二、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目前学界还未有明晰的界定,许多研究文献对“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概念未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混放在一起进行解释。本研究将对“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厘清研究内容及主体,更能把握研究领域动态。
“普惠金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在随后出版的《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中将其界定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互联网金融”则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资产平台,形成自己的客户群体,由资金供需双方通过平台的信息交换直接完成交易。互联网金融依托技术创新,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但其监管难度与成本费用较高,风险较大,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只“普”不“惠”的特点。“数字金融”则是一种广义的,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的金融发展方式。包括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等数字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分析、审核、风险管控、信用评估等数字化的过程,还包括数字货币、数字版权保护、数据定价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可以视作“数字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2016年在G20报告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为: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正规金融服务行动,关键点在于负责任、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普惠金融,相较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更加注重可负担性、全面性、商业可持续性,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传统金融服务”,而是在其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式,涵盖支付、融资、信贷、保险、理财、信用等多种业务领域,实现了“普”与“惠”的兼顾。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数字普惠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各环节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更为精准地服务小微、服务弱势群体,解决了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难普难惠的问题,并已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包容性、开放性。接下来将对“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研究动态,提出未来展望。
三、研究方法与文献资料搜集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用于科研文献识别并显示科研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的文献计量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本文选用CiteSpace5.8.R1作为分析工具,具体通过发文情况、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面探析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的发展状况,发掘研究热点,构建知识图谱对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的演进逻辑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资料搜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来源数据库,以“数字普惠金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考虑到检索结果最早文献发表于2015年,故时间跨度确定为2015—2022年,为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准度和权威性,本文进一步将检索范围限定在北大核心期刊以及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内,检索后获得文献共510条,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剔除书评、资讯、论坛、选题指南、目录总结等非学术论文以及网络首发重复和无作者文献后得到493条有效文献。以“数字普惠金融”为篇名加“数字普惠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来源同上,检索后获得文献共340条,同样剔除后得到336条有效文献。将两种检索方式取并集去重,最终获得494条有效文献构成研究样本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全面梳理分析国内数字普惠金融研究进展、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四、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文献基本状况
(一)发文时间及发文量分析
从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趋势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于2015年,2015—2021年间发文量大致呈几何级增长态势(图1),年均增长达1.45倍,这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主要得益于我国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商业环境等方面的新发展。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并发布《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方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电子支付等数字技术乘风而起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了许多优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如支付宝、微信、京东等,这些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发展,为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政策、技术、商业环境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国内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研究成果呈现倍增,丰富了相关理论基础,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图1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趋势图(单位:篇)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搜集整理所得。
(二)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领域内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较多的学者,对核心作者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程。根据普赖斯定律可计算出核心作者发文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MP代表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Pmax表示2015—2022年论文最多的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累计值。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发文量占论文总量的50%即可认为该领域形成了核心作者群。将494篇文献的检索信息依据计算公式进行测算,得出MP的值为1.67,即发文2篇及以上可以视为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统计文献作者情况得出核心作者数量为60人共发表140篇文,他们发表的文献数量约占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相关文献总数的28.34%,低于核心作者群发文量标准,表明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运行Citespace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其中年轮状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大小代表其中心性,节点连线代表存在合作关系,通过分析可知,网络节点数量N=905,连线数E=764,网络密度D=0.0019,表明分布较为分散。作者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集中度仍偏低,合著文章比独立发表影响力更大。由图中可知,以郭峰为核心的合作群体最为紧密,其所在团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使用亿级微观数据分析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得到了研究领域内多数学者的应用,反映了该作者测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学界获得一定的认可度。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对样本文献署名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3),年轮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间连线及粗细代表机构间合作关系及合作频次。如图3所示,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节点数N=176,连线数E=68,网络密度D=0.0044。该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大学
图2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者合作网络
图3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图
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网状合作模式,合作机构数量最多,但各机构发文量相对较少。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中南大学商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发文量较多的机构间并无合作关系,未来实力较强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交流理论前沿,推动研究发展。
五、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研究容与研究方向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运行Cite Space,筛选策略(Selection Criteria)为默认数值,年份切片设置为1年,设置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与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lcde networks)规则进行运算,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关键词用年轮状显示,年轮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节点数量301个,连线数量547条。为了更清晰地表现关键词的地位和关系,表1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进行了统计,综合考虑选取了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从关键词频次可以看出研究主题较多,其中数字普惠金融最高(345次),其次是数字金融(72次)、普惠金融(61次)等;从中心度可以看出联系较为紧密的是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度高达1.37,基本上与其他关键词均有共现关系,其次是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中心度分别为0.20和0.18等。从图谱结构来看,这些关键词同时也是重要的枢纽节点,与围绕在其周围的其他节点关键词共同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热门主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性质与功能最为关注。此外,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技术这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相对较低,但中心度较高,表明目前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及数字技术的相关文献较少,但关键词十分重要,可以作为以后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切入点。
图4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关键词共现图谱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研究领域较广,研究主题十分全面,涵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等主体,不仅对乡村振兴这类正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对城乡收入差距、数字鸿沟、融资约束等可能存在负影响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表1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关键词词频、中心度统计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考察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探析关键词的组合分类,使用对数似然比(LLR)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通过多次调整阙值得到较为清晰的关键词聚类谱图(图5)。一般来说,模块值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平均轮廓值S>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由图5可知,模块值Q=0.6688,说明聚类结果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898聚类高效且结果令人信服。综上所述,该图谱有效。通过图谱可知共得到10个聚类(见表2),分别为:#0数字普惠金融、#1普惠金融、#2数字金融、#3金融科技、#4共同富裕、#5产业结构升级、#6小微企业、#7实体经济、#8农村金融服务、#9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图谱聚类并结合研究热点及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当前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图5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数字普惠金融的性质内涵研究
目前对数字普惠金融缺乏严格的定义,多数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将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金融中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也是普惠金融中使用数字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部分。数字普惠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有着比普惠金融更高的可触及性,比互联网金融更高的低风险性,比数字金融更精准的普惠性,有效缓解了金融排斥。现有研究围绕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定义、发展起源、服务目标、相对优势、水平测度、发展模式及其各种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作了充分分析与探讨,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创业活跃度、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弥合“数字鸿沟”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降低家庭贫困发生率,能够有效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此外,应重点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影响的区域差异,加强落后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红利。
3.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基础低值区、产业结构基础低值区的经济抑制效应更加明显,应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从长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通过缩小收入差距、资本积累、消费需求扩张以及技术创新等中介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吕林江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水平保持增长态势,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空间异质性,并提出了要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支撑作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此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过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快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目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更丰富的理论有待学者进一步探讨。
5.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再生产尤其是农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以便捷、效率、易得、包容为特点的数字普惠金融恰好契合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上资金融通需要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如理财、支付转账、农业保险等方面。实现了以更高覆盖广度将金融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农村家庭资产合理配置、农户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改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建议学者可以围绕经济增长效应、农民增收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减贫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注重分析其中介效应以及异质性影响,尝试探析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前瞻。
表2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热点聚类
(三)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检测指某个关键词变量的词频在一定时间段内激增,突然变为学界研究的关注点。借助关键词突现检测可以回顾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择Burstness,参数γ调整为0.2,最小持续年Minimum Duration设置为2年,点击View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图6)。图谱中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Begin表示关键词相关研究起始年份,End表示关键词突现结束年份,深色块为突现时间段,浅色块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切片。
图6 2015—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提取的11个突现关键词大致以2018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2018年以前主要受关注的研究点包括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数字技术,这些研究点大多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性的性质内涵研究。而2018年后的主要研究关注点聚焦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减贫效应、金融扶贫、风险防控等,关注点更多转向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对象及带来的社会效益。随着经济转型需要及研究的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对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金融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从关键词突现时间来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与政策趋向及技术环境有着较高的关联度。201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随后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受到关注,并在2015—2019年保持稳定的热度,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弥补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不足,对提升农村金融包容性有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学界2017—2019年对互联网金融关注较多,此时互联网金融面对强监管,逐渐向着金融科技方向转型并走上合规化发展道路。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部分商业银行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的研发,学界对数字货币有关内容的关注度上升,数字货币能够提升消费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防伪水平,有力推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2018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减贫效应与金融扶贫等方面的突现强度明显增加,这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有着密切联系,数字普惠金融以其较高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促进了金融包容性增长,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信贷获得度,促进农村居民创业就业最终实现金融扶贫的目标。2020年底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这并非反贫事业的结束,应进一步探寻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注重运用金融科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风险防控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保护资金供需双方权益。
由于关键词突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未来1—2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望成为日后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未来学者进行研究可以此为切入点。从数字普惠金融关键词突现图谱来看,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与政策方针有着较高的关联度,表明学者作研究应回归国家现实需要,为社会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但也反映出研究内容持续性不足的现象。
六、结论与研究趋势展望
本文主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15—2022年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494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的发文趋势、研究合作、研究进展、热点前沿等多方面情况,得出以下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从发文特征来看,2015—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发文量快速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倍数级,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预计2022年核心级研究成果能达到400篇之上。这将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研究者相对较少,没有形成长期理论研究体系,各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利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从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方面可以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重点。从关键词共现来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高词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各关键词间都有着紧密联系。从关键词聚类来看,热点关键词的内容主要为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从关键词突现来看,前期主要针对概念内涵及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如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等,随着时间推移,学界关注点开始转向数字货币、城乡收入差距等领域,近两年则主要关注减贫效应、金融扶贫、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天然优势,学界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也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
3.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得到学界广泛应用的测度指数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该套指数以亿级微观数据进行编制,最大程度上提供了精准的发展现状,但其受制于所有数据仅来源于一家代表性金融服务机构,并不能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完整图景。部分学者还使用其他数据来源对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如蒋庆正等利用电子银行相关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15省份进行测度;冯兴元等通过网上银行数据对全国1884个县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发现,目前还没有测度囊括所有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的全部样本量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真实刻画,一是可能由于数据过于巨大且涉及商业机密数据不可得;二是可能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界定不够明确,无法对细分产品或服务进行划分统计。
(二)研究趋势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信贷资源的作用,让返贫群体、低收入群体及其他弱势群体享受到普惠金融红利,为财富分配、相对贫困治理、乡村振兴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最终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未来研究应立足已有成果,结合国家社会现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多维视角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并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推进。
1.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测度。目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测度面临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缺失严重、数据不可获得、涵盖内容不够明晰等问题。未来学者可以从数字普惠金融测度方面着手,在不影响商业机密前提下,加强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三方协作,力求测度出数据来源更广阔的、更为全面精准的、更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
2.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治理影响机制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使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等途径,实现金融扶贫。充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理论逻辑、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是防止返贫、减缓相对贫困的迫切需要,也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必备条件。现有文献主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性以及单一影响因素,且研究文献较少,未来可以从社会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多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机理。
3.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为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形式目的在于为中小微企业及长尾人群提供金融支持,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一致。目前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收入差距、缓解信贷约束、促进包容性增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应关注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其他要素进而对共同富裕产生的影响效应。
4.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研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数字普惠金融以短时间、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缓解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财务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等途径促进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未来应对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问题进行关注。
5.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的金融新模式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针从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溢出扩大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分析,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多维、复杂的,还应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在人力资本、生态资本、数字鸿沟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