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2007—2019年的中英文研究文献,从时空分布、核心作者及合作网络、主题词演进、文献共被引聚类、突现词、突发性文献等指标开展可视化计量分析,揭示近年来国际国内科技服务研究网络、热点及演进情况。结果表明,科技服务研究网络尚未形成,但欧美国家间的合作相对紧密。国际合作以大学间以及地理位置接近的大学与大企业研究中心间合作为主,大学教授在企业研究中心任高级职位是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之间合作则多在大学、研究院或服务平台范围之内。科技服务研究目前仍处在概念拓展和理论深化的阶段,信息技术进步带来了主题研究热点的转变。研究从十多年前关注微观的单一视角逐步转向宏观的系统视角。根据外文突现文献,研究未来演化方向很可能是进一步深化服务科学和优先级服务研究,根据服务主导逻辑的原则发展市场,构建能利用系统知识价值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同时需要更多地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从系统融合的角度开展领域研究。
关键词:科技服务;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网络;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06-0059-19
一、引言
科技服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创新桥梁与载体作用,是科技服务于生产,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不少学者曾对其相关领域文献进行梳理性研究。如刁伍钧、王任远、刘开云等对科技服务业文献进行研究和评价;卢章平和王晓晶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作为关键词开展文献分析;黄菁计量分析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样本;汪传雷和张岩评价国内外科技服务能力研究状况;刘芬和熊春林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杨柳等分析科技服务业研究方法使用的变化情况等。研究方法上,部分科技服务领域研究采用了传统的文献检索和研读方法,随着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知识图谱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热点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在核心期刊上时有发表,如赖晓敏等基于CSSCI收录文献,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梳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的研究前沿。韩成吉等可视化比较国内外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
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是基于文献共引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寻找可视化图谱中不同寻常的点并分析这些不同寻常点之间的关联能帮助解释领域现状以及预见领域未来前景。然而通过对现有CiteSpace方法文献的梳理,我们尚未发现专门针对国内外科技服务研究的成果文献。
鉴于此,基于2007—2019年WOS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资源,利用CiteSpace5.3工具,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国际的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挖掘,详细归纳科技服务研究的时空分布、核心作者和研究网络,探索科技服务研究的热点与未来演进,以期对我国主题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具体来说,利用美国Dexr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5.3应用软件分别对国内外的科技服务领域文献的知识要素进行统计,绘制出相应图谱和表格,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CiteSpace系列应用软件是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目前已成为科学计量学广泛采用的方法。
在CiteSpace中,一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体现,如分别选择Keyword、Reference、Author、Institute等作为分析对象,可对样本文献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对于主题词共现网络和文献共被引网络而言,聚类代表同类节点的汇总,节点类型包括主题词和被引文献,节点的大小代表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或文献被引频次,连线的颜色代表首次关键词共现或文献共被引的时间,时间越早,颜色越深。根据聚类大小和内容以及平均发表年时间可以判断一个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时间演进情况。网络整体密度的大小,表示网络关系的紧密程度。另外,通过对突现词(某段时间内的出现频次异常突出)、突发文献(某段时间内的被引次数异常突出)的分析可以判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二)数据来源
Web of Science是全球权威的英文科学文献数据库。本文选择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作为国际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索引数据库为SSCI和SCI Expanded数据库。CNKI数据库是国内权威的科学文献数据库。本文选择CNKI数据库的CSSCI期刊为国内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
为得到最终焦点文献样本,本文采用如下系统的三步过程。第一,确定与主题领域相关的概念。除了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T service,还包括其他与科技服务相关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园、科技中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广泛的概念界定目的在于确保不是明确地以S&T service为中心,但仍然处理S&T service的某些方面的文章能被考虑在内。第二,基于与该领域有经验的研究者同行讨论以及专家意见,力求针对研究主题设计出合理的数据检索规则,由于科技服务的研究起源于对技术情报中心(特殊的图书馆)工作的研究,因此,除“经济”“管理”和“商业”类别之外,将“信息科学图书馆”类别一同纳入文献检索条件。在收集国外文献数据时,限定文献类别为经济(economic)、管理(management)与商业(business)以及信息科学图书馆(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在收集国内文献数据时,将检索领域限定为“经济管理科学“以及“信息科学”领域。文献的检索期间为2007—2019年。第三,筛选过程中逐篇阅读文章的题目、关键词以及摘要,确定文章主题为上述第一步过程中涵盖的概念,剔除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文章以及非研究型文献如新闻报道、书评等。经过上述三个过程,最后获得598篇科技服务研究外文文献和1439篇科技服务研究中文文献。上述检索日期为2020年3月20日。
三、科技服务研究时间与空间分布
(一)主题文献数量呈增加趋势
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的重要尺度之一,某一时期文献的增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所收集的国际国内主题研究文献整理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
图1 主题文献时间分布
由图1可得,2007—2019年间,国际主题文献的年发表量在23—70篇之间,中文科技服务文献的年发表量在47—150篇之间,中文文献明显多于英文同时期文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国外研究中科技服务常常被归为知识密集型服务(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长期来看,国际国内主题文献发表趋势一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学者们对主题领域研究一直比较重视。
(二)主题文献空间呈分散分布
将598篇英文文献导入CiteSpace5.3软件,选择Node Type=Country,对国际主题领域研究的国家分布进行分析(见图2)。由图2可得,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中,美国发表量最大,共185篇;英国科技服务文献的中心性最高,中心度达到0.39,共发表59篇;我国学者的科技服务文献国际发表量居全球第三位,为45篇。
图2 主题文献空间分布
图3是科技服务研究的国际合作图谱,节点间连线代表合作关系。由图可得,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主题研究开始时间较早;英国开展国家间合作研究数量较多,不仅与美、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澳国家有合作,与俄罗斯、瑞士、比利时以及中东国家如科威特等亦有合作,中心性不输美国。但美国除了与加拿大以及欧洲国家有合作之外,与亚太地区日本、韩国、中国等也有较多合作。中国虽与美、英、德、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以及亚太区日本、韩国等有合作,但中心性较低。总体而言,欧美国家之间的研究合作比其他国家间更紧密。
图3 主题研究国际合作图谱
(三)作者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利用CiteSpace5.3软件对598篇英文文献和1439篇中文文献进行领域的主要作者分析。选择Node Type=Author,所产生图谱中各节点表示各作者,节点大小代表该作者在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各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的粗细与各作者间合作的程度成正比。网络整体密度(density)数值的大小,表明作者网络的关系密程度。基于WOS的国际主题领域的核心作者和基于CNKI的国内主题领域的核心作者图谱分别见图4a和图4b。本文同时选取发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如表1。
表1 排名前五的国际国内作者发文量
图4a 国际研究作者及网络图谱
图4b 国内研究作者及网络图谱
根据图4a,国际学者合作网络共有节点24个,连线7条,网络整体密度(density)0.0254。大部分学者发文量为2篇,占比达92%,发文2篇以上的有Robert Kauffman(4篇)和Magdalena Wojcik(3篇),具体见表1,其中3位发文2篇的作者系随机列出。
对作者网络分析发现,少量作者之间具有合作关系。表明主题领域国际学者之间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影响相对大的是任职IBM企业信息中心的Robert Kauffman教授、 任职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Paul Maglio教授和亚利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Haluk Demirkan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重点研究新时期面向服务的技术和管理的基本问题,如服务系统、服务科学的概念框架、理论视角、业务流程等。其中,Robert Kauffman拥有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卡耐基梅隆大学系统科学硕士学位及工业管理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教授,致力于信息技术在商业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Paul Maglio是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管理和认知科学教授,拥有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在1995年至2015年间,他担任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研究员和高级经理,是服务科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Haluk Demirkan拥有佛罗里达大学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博士学位,致力于研究利用分析和认知计算驱动服务创新和转型以实现价值共创,是国际服务创新专业人士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ervice Innovation Professionals)的创始人之一。Liyi Zhang,Pinghao Ye和Qihua Liu是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中国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信息行为特点问题。日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的Patrick Lo和香港大学的Dickson KW Chiu团队重点研究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等变化问题。
其他学者亦从不同视角开展主题研究。如,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的Magdalena Wojcik重点研究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 Centered Design)、响应式Web设计等科技服务具体问题。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的Stephen Vargo重点研究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服务生态系统的一些根本问题,如制度复杂性、制度建构和约束、参与者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Rudy Hirschheim重点研究如何将组织设计、战略和信息技术管理的各种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系统和整个组织之间的联合或协同问题。
国内作者同样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见图4b。具体分析得出,现有合作常以同一所大学的师生或同事间合作为多。如王宏起发文量最多(15篇),发文量排名第三的李文元(8篇)与合作作者李文鹣、梅强等均为同校学者。发文量较多的李辉(6篇)与吴晨生、张惠娜等为同一研究院的同事。13位作者发文数量为4篇,表格中列举出其中一部分。有同院校内的学者或师生间合作,例如,关峻、包江山和韩鲁南的合作,刘伟与罗公利之间以及杨晨与潘冬之间的合作;也有在不同学校与科技服务平台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如陆强、林德昌和王红卫之间的合作。部分研究属于科技服务平台机构自行开展,如王敬东和冯文帅等人的合作研究。除此之外,其他多数学者为独立发文。
国内各团队的研究切入点同样有所不同。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宏起、李玥和李佳团队着重从科技服务载体角度进行研究,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需求、流程管理、共享过程、激励机制等问题;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吴晨生、李辉、候元元、张惠娜等组成的团队重点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变革、科技情报、情报服务能力及其评价等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陆强、林德昌和王红卫团队重点从企业孵化器视角出发,研究孵化器的服务能力、服务评价、需求和影响因素等实际问题;北京工业大学的关峻、包江山和韩鲁南团队重点研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行业分类对比、评价及对策等基本问题。李文远所属的江苏大学研究团队侧重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以及开放式创新视角的研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刘冬梅主要从农业科技服务的视角进行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的刘伟和罗公利的研究开展较早,主要聚焦地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发展评价以及发展对策等问题。
综上,国际国内主题领域的学者数量较多,但不同作者的发文量相对于论文总量占比都较小;研究视角多样,切入点各有差异。但是国际学者间合作以大学与大企业研究中心间合作为主,而国内学者之间合作多发生在同高校、同研究院或同一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内,或上述三种机构之间,企业研究中心参与比较鲜见。
(四) 机构合作网络尚不明显
文献的研究机构分析能够了解科技服务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使用CiteSpace5.3软件对作者单位(Institution)生成知识图谱。图谱中各节点表示各研究机构,节点大小代表该机构在科技服务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的粗细与机构之间合作的程度成正比。网络整体密度(Density)数值的大小反映研究机构网络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际科技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和基于CNKI的国内科技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图谱分别见图5a和图5b。
图5a 国际研究机构分布与网络图谱
图5b 国内研究机构分布与网络图谱
根据图5a,机构合作网络共有节点61个,连线23条,网络整体密度(Density)为0.0126,表明国际科技服务研究机构网络也未形成。研究机构分布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多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发文2篇的机构占比83%。
选择阈值为3,得到10个机构名称,即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际机构,依次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7篇)、北卡罗莱那大学(Univ N Carolina)(5篇)、明尼苏达大学(Univ Minnesota)(4篇),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 Sheffield)(4篇),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Univ Malaya)(4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 Toronto)(4篇),武汉大学(Wuhan Univ)(4篇)和香港大学(Hongkong Univ)(4篇),波兰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3篇)以及IBM集团下属研究院(3篇),见表2。其中,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大学不仅发文篇数最多,在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服务研究方面也最为活跃,与明尼苏达大学、IBM集团、纽约大学、马里兰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合作较多,尤其是与前两个机构;和英国的华威大学也有少量合作。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研究机构团队。
表2 排名前十的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发文量
对文献以及作者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机构发文多源自大学与企业研究中心合作,或大学教授在企业研究中心任职或在其他大学兼职;机构间合作往往是区域内合作,或围绕教授的大学兼职与企业任职。如,加州大学的默塞德分校教授Maglio Paul曾担任IBM研究中心高级经理之一,与亚利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Haluk Demirkan之间有合作。Henry Chesbrough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放式创新中心主任,与同在加州地区的IBM研究中心有合作,是开放式创新和服务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而夏威夷大学的Stephen Vargo教授曾担任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与在德克萨斯大学任职的亚利桑那州大学Robert Lusch教授开展合作等。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大学之间也存在研究合作,如多伦多大学(Univ Toronto)和北卡大学(Univ N Carolina),香港大学(Hongkong Univ)与日本筑波大学(Univ Tsukuba),谢菲尔德大学(Univ Sheffield)与悉尼科技大学(Univ Technol Sydney)、芬兰韦斯屈莱大学(Jyvaskyla University)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之间。
根据图5b,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共有节点110个,连线23条,网络整体密度(Density)0.0038,表明国内科技服务研究机构分散,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网络。发文在2—3篇的机构占比73%。选择阈值为6,即发文6篇以上的机构有9个。
表2也展示了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内机构,依次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7篇)、吉林大学(20篇)、江苏大学(15篇)、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14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1篇)、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0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8篇)、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7篇)、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6篇)。发文5篇的机构共有6个,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浙江省科技信息院、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在表2中随机列出了其中一个。
上述机构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情报学、图书馆学、科技资源管理、科技政策管理、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知识技术等领域已形成较鲜明的特色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情报学、图书馆和档案管理学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以上研究机构和大学多位于科技服务相对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在研究资源和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科技服务的发展相对完善。国内机构之间开展区域内和跨地区合作,比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科院大学和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之间构成研究机构团队,电子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南山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等。学者间合作亦多发生在师生之间或同院校学者之间。
总体看来,科技服务研究机构多位于研究型大学周边,或者在产学研合作程度较高,科技服务相对发达的地区。国内的主题研究机构既有大学也有科技服务平台,机构间合作以中小团队为主,与企业研究中心合作不多见;而国际主题领域的研究机构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例如大学与大企业研究中心合作。大学教授在大企业研究中心任重要职务,有利于较紧密的合作,并产出影响力较强的成果。例如,有关服务科学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加州大学开放式创新中心(中心主任Henry Chesbrough)与IBM研究中心的合作成果以及加州大学教授(Paul Maglio)在IBM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经理期间的成果中。机构间合作则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其中美国大学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强。从全球范围来看,研究机构尚未形成稳定网络,但国际机构间合作多于国内机构。
四、未来研究趋势
运用Citespace5.3软件绘制国际国内主题领域关键词图谱,可得出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和演化趋势,如图6和图7。关键词演进图谱按时间顺序自左向右排列,图中方形节点的大小与相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呈正比。
图6 国际主题词聚类的时轴图谱
图7 国内主题词聚类的时轴图谱
聚类分析(Clustering)根据主题词或引文相关度分类对象,使类内相似性尽可能大、类间差异性也尽可能大,以揭示对象间关系,分析研究开展进程。聚类效果通常通过模块性和平均轮廓值来评价。模块性是Newman M. E. J.在2004年提出的社团识别效果评价指标,用Q表示,一般认为Q>0.3表示所划分的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是Kaufman L和Rousseeuw Peter在1990年提出的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用S表示,一般认为S>0.5表示聚类合理。
(一)研究阶段演进:由巩固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
运用CiteSpace5.3软件对598篇英文文献进行主题领域研究热点演进分析。设置Time参数为2007—2019,设置Year per slice=1,Top N=25,设置节点类型(Node type)=Keyword, 选Pathfinder,共涉及引文6981篇,主题词聚类演化运行结果见图6。产生157个节点,549个网络。此时,Q=0.4329, 说明所划分结构显著,轮廓值S=0.6481,说明聚类合理。图中节点及其大小表示热点术语及其出现次数。
由图6可得,Science(科学)、Innovation(创新)、Service(服务)、Performance(绩效)等主要关键词多出现在2007—2008年或更早以前,反映了国外主题研究起步较早。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经验平台(experience platform)、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图书馆服务(library service)、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设计服务系统(design service system)等中心词汇代表了近期国际研究的热点主题。表3列举了图6中各个聚类的规模、平均年份及其代表性词语。其中,最大的聚类为科学园(science park),规模为31,平均年份2011年;平均年份最早的是聚类#1网络2.0(Web2.0),规模为28,主要覆盖词有Web2.0、顾客行为、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大学、教育水平等,说明早期的国际主题研究处于研究巩固阶段,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参与者。平均年份最新的是聚类#7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规模为7,主要覆盖词语是物联网(IOT)、自治、概念建模语言、代理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概念研究、智慧政府、商业模式等。说明近年国际主题研究处于概念拓展和研究深化阶段,同时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带来了主题研究热点向宏观系统视角的转变。对1439篇国内主题文献进行研究热点演进分析,同样运用CiteSpace5.3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设置参数为2007—2019,设置Year per slice=1,Top N=50。共涉及引文18707篇。将节点类型(Node type)设置为Keyword,选择标准(Top N)设置为15,选择Pathfinder,主题词聚类演化运行结果见图7。共产生143个节点,234个网络。此时,Q=0.6151,说明所划分结构显著,轮廓值S=0.5294,说明聚类合理。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主题词的频次多少。
表3 国际文献主题词聚类及其覆盖词语
由图7可得,国内研究主题词在2007—2008年主要是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图书馆、科技查新、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全要素生产率、集群化、系统动力学、智慧服务、关键技术、5G等中心词是近年国内主题领域研究的热点。
表4列举了图7中的10个聚类的规模、平均年份及其代表性词。其中,最大的聚类为#0科技服务业,规模为22,平均年份2012年;最早的两个聚类分别为平均年份为2010的聚类#1信息服务,规模为18,聚类#9服务创新,规模为6。覆盖词有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科技信息资源、信息需求、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及企业孵化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说明国内主题研究早期多聚焦于微观视角和单一载体。最新的聚类是平均年份为2018年的#8山东省,主要覆盖词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评价模型、评价体系、发展对策、动力机制、科技创新体系等,综合图7的分析结果可得,近年来主题研究逐步转向宏观系统的视角。
表4 国内文献主题词聚类及其代覆盖词语
(二)知识基础演化:服务科学、服务系统和服务主导逻辑
参考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确定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由于CKNI未开放引文数据,本部分仅采用CiteSpace5.3对598篇科技服务外文文献结果进行共被引处理。设置Time参数为2007—2019,设置Year per slice=1,Top N=50,节点类型(Node type)为Reference,选择Pathfinder。分析显示,核心数据集的598篇文献共包含28815篇有效引文数据,产生了379个节点、1103条连接和12个比较明显的聚类。Q=0.8232,S=0.495,因此,可以认为在国际主题研究领域,被引文献所划分出的模块结构显著,聚类合理。其生成的基于LLR算法的引文聚类知识图谱如图8,文献共被引与突现图谱如图9。从图8得出,主题领域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12个方向(聚类),其中最大的为聚类#0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成员数为43个;平均引文年龄最早的三个聚类为聚类#5财政经济(financial economic)、聚类#6服务导向(service orientation)和聚类#7经济潜力(economic potential);平均引文年龄最新(2015年)的聚类为聚类#4数字化(digitalization),成员数为25个。
图8 主题文献共引聚类图谱
图9 主题文献共引与突现图谱
研究主题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文献被引用频次的大幅度增加来体现,这些被引文献被称为突发文献,突发文献的研究领域代表了学术界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文献共被引与突现图谱9中,节点大小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多少,深色节点表示突发性文献。CiteSpace5.3通过突显检测法(Burstness)得到被引频次爆发度最强的11篇代表性文献,具体如表5所示。突现文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般情况下,为了分析结果更具代表性,通常只对突发性较强的文献进行分析。
表5显示的突现文献分别是:Chesbrough主张建立服务科学学科,以便实现跨学科集成,并加深推进服务创新发展;Maglio提议服务科学家开展有关服务系统的管理、设计、模型等研究,以寻求机会创造服务创新。Spohrer提出服务系统是由人员和技术组成的,这些人员和技术根据系统中不断变化的知识价值进行自适应的计算和调整。因而倡导建立服务系统科学以便为服务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Vargo在2004年提出以服务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主导逻辑可能取代传统的商品进入范式,倡导关注无形的技能、信息、知识以及互动性、连接性和持续的关系;关注交换过程、动力学、进化发展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出现。Hevner提出了信息系统研究的设计科学范式,即通过创建新的和创新的工件来扩展人类和组织能力的边界。Maglio在将服务系统定义为人、技术、连接内部和外部服务系统的价值主张以及共享信息(如语言、法律、措施和方法)的价值共创配置;并提出服务科学概念,认为应当在服务主导逻辑的基础上构建服务系统、服务系统配置和交互模式的理论。Vargo在2008年进一步提出将服务主导逻辑(S-D逻辑)作为服务科学的哲学和概念基础。Eisenhardt从案例尤其是多案例的角度探讨了理论构建的研究策略。Peffers介绍并演示和评价了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设计科学(DS)研究的方法,认为DS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识别和激励、解决方案目标的确定、设计和开发、示范、评估和沟通。2011年,Vargo提出相对于传统的B2B逻辑的参与者对参与者(A2A)的概念,进而从动态的、网络化的和系统的价值创造视角概述了价值创造的服务主导逻辑(S-D逻辑:不仅基于网络,而且是系统化的),即服务生态系统概念。Ostrom针对服务的交付和体验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提出12个优先级服务研究领域,包括刺激服务创新、促进服务化、开发服务网络和系统、利用服务设计、利用大数据发展服务、利用技术促进服务、理解价值创造等。
表5 突发性最强的共引文献
表5展示的文献主要倡导和构建了服务科学、服务系统、服务主导逻辑等基础理论,是主题领域的经典文献。它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这些学者在主题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方向可能会影响领域今后研究方向的选择,并且未来的主题研究热点也较为可能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衍生。
(三)研究视角趋势:从微观单一向宏观系统发展
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是一组凸显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是某一时段内,以突现文献(Burst article)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对突现文献和突现词(Burst terms)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可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预测领域的研究趋势。突现强度体现热点词和热点文献的受关注程度;突现时间的长短是主题词或文献被认可程度的标志。
表5显示,11篇突现文献中,有9篇持续突现时间达到4年以上,因而这些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即Chesbrough H、Maglio PP、Spohrer J 、Vargo SL、 Hevner AR和Ostrom AL文献。这些文献的主要贡献是构建和拓展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服务科学的哲学和逻辑基础,以及与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讨具有复杂自适应特征的服务系统的构建。
表5也显示有2篇文献的突现时间至今尚未结束,这一方面表明科技服务研究仍处在热点研究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这2篇突现文献对当前研究的指导作用较强,其研究主题是领域的研究前沿。分别是Vargo和Ostrom的文献,两篇文献基于服务的交付和体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境,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服务生态系统概念,以及亟需发展的优先级服务研究领域。
表6 国际国内主题词突现列表
表6展示了CiteSpace5.3检测出的17个国际突现词和18个国内突现词,可以得出,国际主题研究在前期多聚焦于微观的研究视角,如竞争优势、资源、研究和开发、企业、知识、组织、用户、观念;近年逐步转向宏观的研究视角,如挑战、产业、发展、成长、架构等。“Big data”(大数据)在国际研究中的突现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主题词,并且持续至今,反映出对主题研究影响突出,体现了研究热点随技术情境变化的演变。
国内突现词从早期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数字图书馆、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演化为服务创新、大数据、服务模式等,同样反映研究视角从微观演变为宏观。早期的突现词“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和近期的“大数据”和“知识服务”体现了研究热点随环境特征变化的演变。
国际研究中有6个主题词自2017年开始突现连续至今,国内研究中有4个主题词突现至今,反映出这些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可能是主题研究的前沿热点,包括:大数据、架构、知识服务、服务模式等。
突现词分析表明领域研究的演化伴随环境情境的变化,近年的领域研究强调数字技术的新背景,以及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系统性视角。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利用CiteSpace5.3软件,对Web of Science和CKNI数据库近12年间(2007—2019)的科技服务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绘制了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图谱,主题词聚类、突现词检测图谱,文献共被引聚类、突现文献图谱,对国内外科技服务研究的现状与演进趋势进行分析识别。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国际国内主题文献发表态势一致,呈现长期上升趋势,表明研究一直处于巩固加深过程。从研究机构网络看,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IBM集团研究所、纽约大学等机构成果相对丰富且彼此之间合作比较紧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是主要的国际研究机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吉林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文献情报中心等是主要的国内研究机构。从全球范围看,主题研究网络尚未形成,但欧美国家间合作相对较多。研究合作往往发生在研究型大学之间,或地理位置接近的大学与大企业研究中心之间;大学教授在企业研究中心任高级职位是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学者间合作亦多发生在师生或同院校学者之间。
2.主题词演化图谱与突现词表明,国际主题研究起步较早。价值共创、经验平台、新兴技术、图书馆服务、物联网、设计服务系统等中心词汇代表了近期国际研究的热点主题。
国际主题领域研究已经由研究巩固阶段转向概念拓展和深化阶段,同时信息技术进步带来了主题研究热点的转变。经济增长、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全要素生产率、集群化、系统动力学、智慧服务、关键技术、5G等中心词是近年来国内主题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主题研究已经由早期关注微观单一载体,如科技园、孵化器、在孵企业、信息图书馆等,转向关注宏观系统的信息技术融合对象,如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智慧政府、科技创新体系等,同样反映了技术环境变迁的演化结果。
3.突现文献可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预测领域的研究趋势。9篇外文突现文献持续突现时间达4年及以上,倡导和构建了服务科学、服务系统、服务主导逻辑等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些文献的主要贡献是构建和拓展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服务科学的哲学和逻辑基础,及其与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讨具有复杂自适应特征的服务系统的构建。目前仍在突现期的2篇文献对当前研究的指导作用较强,它们的主要贡献是基于服务的交付和体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境,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下的服务生态系统概念,以及阐明了亟须发展的优先级服务研究领域。
(二)研究展望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科技服务研究目前仍处在概念拓展和理论深化的阶段,但是研究对象和视角随环境变迁而转变。研究对象已由早期聚焦科技园、孵化器、图书馆等微观载体,逐步转向聚焦信息技术融合型载体如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智慧政府、科技创新体系等;研究视角由早期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角度,逐步转向全要素、集群化、系统动力学等更为系统宏观的角度。
突现文献和突现词反映了主题研究过去和未来的演化情况。未来的研究演化方向主要是发展服务创新和服务科学学科,根据服务主导逻辑的原则发展市场,构建以为实践和公共政策提供信息为最终目标的服务生态系统,构建能利用系统知识价值自适应地计算和调整的复杂适应性系统。这些理论对于发展以公共政策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所调研文献样本涉及经济、管理、商业和信息系统等不同学科,表明这些学科的研究者有着相似的研究兴趣;而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表明目前各学学者相对独立地展开研究,合作与融合较少。未来应当更多地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在现有基础上接触主题领域的各类参与者,从融合的角度开展领域研究,亦更好地利用各学科取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