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商会治理研究的历史演进、机构作者、合作网络、热点主题及高被引文献等情况进行全景式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国内商会治理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在若干方向上产生了高质量文献,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商会治理的学术关注度还不高、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极不均衡、期刊支持有限、跨学科和机构的合作网络没有形成。内部治理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外部治理的分析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治理和政治参与上,对社会治理和文化融合等问题缺乏关注。加强商会内外部治理研究,探索商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的有效路径是未来一个时期商会治理研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商会内部治理;商会外部治理;地方治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03-0074-11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在经济改革与市场繁荣上取得巨大成就,但与经济改革相比,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相对滞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基层治理的重心将逐步向社会治理转移。相对于经济改革,社会治理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它除了依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府管治外,还需要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参与,并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共治。在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各类协会商会数量增长最快,发育最为充分。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统称为商会)达到3.65万家。各类商会组织在活跃地区经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市场秩序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行业协会商会作为“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社会组织被寄予厚望。而商会是否能够有效参与地方治理体系建设,助推地方治理水平提升,既有赖于自身发育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对商会治理问题的讨论也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商会治理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系统整理国内商会治理研究文献,梳理商会治理研究发展脉络,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新时期商会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二、商会治理的概念内涵
对商会治理的概念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严格定义,研究者们往往根据各自研究需要界定其内涵。如郁建兴和宋晓清认为商会治理是商会在与企业、政府的长期互动中,界定自身的性质和相互间关系,并据此不断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的演进过程。张捷和张媛媛认为商会治理属于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范畴,其治理特征和分析框架可参照公司治理,但在产权关系、治理目标和治理结构上又与公司治理有明显不同,具有典型的弱型治理特征。冯巨章认为商会通过发挥信息提供和协调行动作用来影响会员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商会治理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探讨自主治理问题,偏重于对内部制度和机制的研究;二是以商会作为分析单位研究其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袁方成和陈印静在制度转型研究中将商会治理内涵区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认为商会治理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放权”、政府与商会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商会“如何自治”。薛美琴和马超峰在构建商会治理策略模型时把商会治理区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将政策支持、地区合作、融资渠道等作为外部治理有效性的观察指标,将制度与机构建设、企业维权、会费管理等作为内部治理有效性的观察指标。这些学者的观点拓展了对商会治理问题的认识,对推进我国商会治理实践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也为本文梳理研究脉络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这些研究对商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范畴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这不利于问题讨论的深化。
本文认为,商会是作为一种治理机制而存在的,商会治理是商会在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身结构并提升运行效率的动态过程,商会通过提供俱乐部产品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支持,对会员企业和行业利益的维护是商会治理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界定下,商会治理范畴包含了内部结构完善和效率提升、外部环境的激励约束以及商会参与地方治理三方面内容。接下来运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商会治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上述方面对关键文献进行梳理,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商会治理研究整体情况如何?学科、作者和机构群如何分布?标志性文献有哪些?主要研究议题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在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哪些商会治理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和CSSCI数据库。在CNKI核心期刊库中搜索,主题词设定为“商会”或“协会”+“治理”,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获得756条文献,对其中的会议、报道、活动、书评等文献进行删除,对与本文研究主体相关性不高的文献和自然组词重复的文献进行删除。以篇名“商会”或“协会”加关键词“治理”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搜索,文献类型限为“论文”,获得467条记录,对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高或自然组词重复的文献进行删除,得到有效数据436条。CSSCI数据可做文献共被引分析,能够弥补CNKI数据的缺陷。数据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
采用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陈悦教授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现有商会治理文献进行全景分析。通过可视化图像将不同文献之间抽象的矩阵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挖掘商会治理研究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CiteSpace可提供3类图谱进行11 种功能分析,本文将利用其合作图谱分析商会治理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分布,用共现图谱分析关键词的聚合特征,用共引图谱分析文献、作者及期刊的共被引情况。通过连接强度分析作者、机构及文献间的关系强弱,通过聚类图形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对关键节点和重要连接的分析。CiteSpace提供聚类、时间线和时区三种可视化视图,本文主要使用聚类视图来分析。
四、商会治理研究进展分析
(一)商会治理理论研究滞后于商会发展实践
文献数量能够反映研究热度,分析核心期刊年度发文量有助于整体上把握商会治理研究态势。绘制商会治理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对检索的436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核心期刊载文数量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商会组织发展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针对中国工业体制只有部门管理而缺乏行业管理的状况,因而组建了一批具有政府背景的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伴随着中国工业体制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行业协会数量逐渐扩大,一批地区性行业协会相继成立。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对商会组织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这也成为商会组织发展的重要转折。1995年后全国各地异地商会逐渐增多,但此时学术界并没有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足够关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核心期刊商会治理研究年度发文量基本在10篇以下。加入世贸组织后,部分商会组织特别是温州商会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会治理才引起理论界关注。2002年以后研究文献明显增多,这一趋势持续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意味着在中国对商会治理问题的研究是从其外部治理开始的,这一时期部分商会治理论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2010年以后对商会的理论研究减少,虽然这一趋势在2014年有所改变,出现了两年的连续增长,但没有超过前期水平。大致来看,自2011年以后年度发文量大致在14篇左右,曲线基本呈现水平波动状态。
代表商会治理研究总体数量增长情况的趋势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态势,说明国内学者对商会治理有长期持续研究,并保持了一定的研究热度,但研究仍偏少。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登记“商会”组织2.7万个,“行业协会”1.8万个。在数量快速扩张下,商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商会活动报道频繁见诸各类媒体。作为典型的经济类社团组织,商会在推动基层经济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亦被寄予厚望。然而与实践发展和社会期待相比,理论研究仍偏少,图1中的趋势线较为平坦,增长特征并不明显。此外,检索出的高质量文献集中于21世纪初期,近十年来商会治理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有下降趋势,这与商会实践发展不相符合。
图1 中文核心期刊商会治理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
(二)经管法学科对商会治理关注不够
对上述文献按学科分类整理。由于商会治理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特点,为避免分类的主观性影响,由CSSCI数据库的分类功能生成图2。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中历史学占比最大(32.11%),其次是经济学(24.08%)、管理学(14.68%)、社会学(12.84%)、政治学(6.19%)、法学(4.13%)以及其他学科。按学科分类进行二次整理:历史学对商会治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商会的生发机制、政商关系、商人组织与地方市场秩序建构、商会内部治理等,主要集中在对清末和民国时期上海、江苏等地区部分商会的考察。经济学文献主要研究商会的集体行动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关注商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企业组织化以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演化的传导机制等,总体看经济学更多关注商会外部治理问题。管理学文献主要涉及商会治理边界、绩效评估、合作激励机制等问题,部分学者还关注到商会的经费困境、党建工作等问题,总体看管理学研究更多关注商会的内部治理问题。社会学文献的研究主要涉及商会与市民社会、商会的嵌入式治理、商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等问题。政治学角度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会与政府间关系、国家与社会、组织治理规则、商会合法性等问题。法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探讨商会制度的法理基础、近代商会法的演进等问题。由于来自实践的呼声逐渐强烈,近年来对商会立法的论证逐渐成为商会外部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
图2 商会治理研究文献学科分类图
从现有文献的学科分布看,史学角度的文献最多且年代分布广。对商会治理的研究最先由历史学者提出,并给予持续关注。史学视角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文献在数量上虽仅次于历史学,但作为与商会治理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学科,其文献数量是不够的,尤其是基于管理学视角对商会运行的内外部管理、组织作用发挥、绩效评估和考核等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期内仅能检索到18篇法学文献。当前社会组织立法不断被提及,商会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至今未能落地,迫切需要理论界加强研究,为立法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三)核心作者和机构群分布极不均衡
利用CiteSpace软件可识别商会治理研究的核心作者、机构及其合作关系。以发文时所在机构为准。在机构和学者的共现知识图谱中,出现频次越高的作者和机构在图谱中显示为越大的节点。由图3可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机构是国内重要的商会治理研究机构。如华中师范大学朱英教授团队基于经济史学角度对商会组织进行持续研究,统计期内发文28篇,是发文最多的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宋美云、任云兰等对近代天津商会生发机制和外部治理有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冯巨章、吴巧瑜等学者对商会内部治理和粤港商会组织社会治理有深入研究;暨南大学张捷、赵永亮、石碧涛等学者基于浙粤两省温州商会的调研,对地缘商会治理特征、行为模式、服务功能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浙江大学郁建兴、沈永东、陈剩勇、马斌等学者则对政会关系以及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等有系统深入研究。此外,温州大学江华、南京大学纪莺莺等学者对商会治理研究也有重要贡献,并能被图谱识别。
图3 商会治理研究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
在部分上述机构内部还形成了商会治理研究的多学科布局。如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学院以及政治学院等多个内部机构,浙江大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在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以及经济学院等多个机构。此外,近年来为了加强商会治理研究,部分高校整合多学科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实务部门、商会组织和企业力量,形成了一批商会研究机构,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商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特色商会研究中心以及暨南大学创业学院商会研究所。部分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商会研究机构,如浙江省商会发展研究院。这些机构的成立对于深化商会治理理论研究,加强学界、业界以及政府对商会治理问题的沟通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中的节点整体上是“点状”分布,而非“网络”状态。这说明国内关于商会治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机构或作者间的合作网络。武汉、浙江、广东和上海的部分高校是商会治理研究的重要力量,主要关注浙、粤、津、沪等地区的商会组织,对中西部地区商会组织关注不够。除武汉、郑州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商会治理研究的学术力量十分缺乏。还检索不到对西部地区现代商会治理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这可能与我国地区间民营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有关,东部及沿海部分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活跃,商会组织发育较为成熟,“温州商会”因此成为众多理论研究的实践样本。
(四)期刊支持力度不够
统计期内,商会治理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有历史研究(36篇)、近代史研究(34篇)、中国社会科学(27篇)、东方杂志(22篇)、管理世界(22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篇)、社会学研究(17篇)、上海经济研究(14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4篇)、中国经济史研究(14篇)、中国工业经济(14篇)。此外,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等期刊发文量在10篇以上,也是商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载文刊物。期刊支持分析可以发现,商会治理研究成果主要发布在史学类、经管类和少量综合性期刊上。载文刊物主办地主要在商会研究机构所在地区,商会治理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还不够广。从现有期刊的发文偏好上看,仅有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治理研究等少数核心期刊长期关注商会治理相关问题。但这几本期刊出版周期长,载文量较少(见图4)。总体来看,现有期刊对商会治理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核心期刊阵地没有形成。这可能是高质量商会治理研究成果检索数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图4 商会治理研究载文期刊知识图谱
(五)关键词共现呈现明显的时代变迁特征
跟踪关键词可以掌握研究主题的变化规律。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商会治理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把关键词在图谱中的位置、关键词年份及其关联文章结合起来,可以追踪商会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结合前文讨论,从商会内外部治理以及商会参与地方治理三个维度梳理文献。
1.外部治理研究
对商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是从外部治理开始的。外部治理涉及外部环境对商会运行的激励约束,其中政府监管是讨论最多的议题,如大量对政会关系的讨论。对政会关系研究众多与我们的特殊国情有关。我国现代商会组织发起于20世纪初期。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的多重变迁,商会的兴衰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如图谱(见图5)中的关键词节点“天津商会”“上海总商会”和“官商关系”,其对应文献主要考察近代商会组织在与政府互动博弈中的生存发展问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商会发展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对商会治理中政会关系的讨论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相联系,如对“市场化改革”“行业自律”“商会改革”“政府职能”等问题的研究,探讨市场化改革方向下如何实现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的制度供给,使政府的改革意愿“嵌入”到商会的运行中;二是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商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如对“双重管理体制”“脱钩改革”“工商联改革”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从“双重管理”到“合规性监管”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商会监管体制重构。第二个讨论较多的外部治理议题是对法律机制的研究,主要探讨商会组织发展中的法律缺失问题,“商会法”“经济纠纷调解”一度成为研究关键词,但由于各种原因理论研究对商会立法实践的推动还没有得到体现。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商会党建问题,探讨如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此外,少量学者关注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商会治理问题,如研究香港民间商会的社会治理功能,以台湾地区村里组织和社区发展协会的“竞合式治理”为参照,探讨基层治理的组织互动与有效模式,但这部分文献较少,没有在图谱中反映出来。
图5 商会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2.内部治理研究
商会作用的发挥既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取决于其内部治理水平。大致从2006年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会内部治理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探讨如何通过结构设置和制度规范来优化商会内部权利配置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自主治理”“治理结构”“选举制度”“代表性”“组织凝聚力”“经费筹集”等成为研究关键词。讨论议题涉及商会内部治理的诸多方面。如探讨商会是提供“公共产品”还是“俱乐部产品”,讨论“激励相容”机制对商会内部治理的作用,论证商会与会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激励”机制如何使商会自组织形成并自组织管理,探讨商会如何保持合理的组织规模来确保内部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考察“声誉”“社会性激励”等机制在民间商会集体行动中的有效性,探讨商会的“弱型治理”特征,探讨商会内部治理中的“委托代理”以及“绩效评估”等问题。这些研究更加注重商会内部治理改善,反映了商会治理研究的微观化倾向。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证券业协会、体育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全国性官办专业协会商会组织的内部治理问题,如以中国足协争端解决机制为样本,对体育协会内部治理的法治度进行实证考察。尽管这类文献较少在知识图谱中没有显示出来,但加强对这类协会商会内外部治理情况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类专业协会商会对于推动相关行业治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通过内部治理关键词的整理可以发现,既有研究侧重对商会运行机制的理论探讨,对商会凝聚力、精英治理、以商养会、管理层激励等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关注不多,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相比存在明显滞后。
3.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研究
商会组织能够通过政治参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化融合等多路径嵌入到地方治理中。我国学者对商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的研究是从其社会治理功能开始的,早期文献从“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社会资本”等角度探讨商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00年以后研究者开始从“经济治理”视角探讨商会组织在弥补“市场缺陷”,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上的特殊作用。如探讨商会在解决行业纠纷、市场价格协调、推动企业合作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的作用,探讨异地商会嵌入两地经济和社会中自主治理的动力机制。近年来商会的“政治治理”功能受到学界重视,“政治参与”“工商联改革”“选举制度”“国家治理”逐渐成为商会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相关研究主要从提高地方政治社会化水平、实现地方民主治理、促进地方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角度,探讨商会组织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机制。少量学者还关注到商会的“文化融合”功能,研究如何利用异地商会的跨文化特点,促进其乡籍地与所在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研究中,地区的选择多是东部及沿海地区,如对杭州、温州、深圳等地区的案例考察,探讨主题多是商会如何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地方政府商事管理和社会治理。此外,近年来国内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欧美国家商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问题,如研究英国住房协会参与住房保障的模式创新、研究欧美商会在贸易谈判决策中的影响机制、探讨建立中资企业欧盟商会等。由于这部分文献非常少,没有在图谱中显示出来。
(六)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之间的复杂共引关系可以通过CiteSpace图谱得到直观展示。对上述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生成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6)。可以看到,这些文献聚合为若干个子群,以冯筱才、陈剩勇、冯巨章以及张旭昆等人的论文为重要的节点。冯筱才的文章《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对中国商会史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该文在商会治理研究中亦被广泛引用,成为商会治理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陈剩勇的论文《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以温州服装商会为例对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民间商会自主治理机制的演进规律。该文在商会内部治理研究中被广泛转引,成为重要的图谱节点。冯巨章的论文《企业合作网络的边界——以商会为例》从商会产品提供出发探讨商会组织的适度规模,认为合理的边界是一个中等规模,并基此提出增加中小商会数量的发展改革建议。该文是国内最早对商会治理边界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献,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在商会内部治理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张旭昆和秦诗立的论文《商会的激励机制》指出了已有商会演进理论在商会激励机制研究上的不足,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了商会可以在提供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之间达到某种均衡来满足商会内部激励约束条件,实现总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该论文在关于商会内部治理和商会管理改革等问题的研究中被广泛引用。此外,郁建兴、张捷、江华、马斌等学者对商会治理也有深入研究,并被广泛引用,其文献亦能够在图谱中被捕捉到。在共引网络中,上述学者的文献具有高中介中心性,构成商会治理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对国内商会治理研究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图6 商会治理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知识图谱
值得注意的是,共引图谱中这些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核心文献基本出现在21世纪初期,在此之后具有高中心性的文献减少。特别是2010年以后的长时间跨度内高被引文献较少,以至知识图谱捕捉不到相应信息。结合前述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印证,近年来国内商会治理研究出现了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形成较大反差。十八大以后商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商会数量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尤其是异地商会增长明显,商会活动日趋增多。各类商会组织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商会组织被寄予厚望。然而与实践发展和国家期待相比,对商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显然不足。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998年以来国内商会治理研究的机构作者、核心文献、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全景梳理,对识别出的重要文献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界对商会治理问题保持了长期持续关注,特别是基于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的研究已积累大量成果,产生了高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在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内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保持了良好互动,尤其是对政会关系、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商会立法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助推了商会外部治理环境优化,对于促进商会组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商会治理研究仍存在不足。如近年来高质量文献减少,学术热度下降,这与商会的实践发展和国家期待形成反差。商会治理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少数高校,这导致对数量快速增长并日益发展壮大的中西部地区商会的治理问题缺乏应有关注,相关文献十分匮乏。商会治理研究缺乏高等级基金支持,跨地区和跨机构的研究合作网络没有形成。商会治理的研究范围狭窄,如在外部治理上,众多文献探讨“脱钩改革”“购买服务”“商会独立性”等问题,其实质是讨论政会关系,这仅属于商会外部治理的“政府监管”视角,对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产品及服务市场、经理人市场、声誉机制、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治理机制的讨论还十分欠缺;内部治理上,仅少量文献研究了商会的治理边界和服务提供等问题,对如何运用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分权结构和制衡关系、如何克服“精英治理”难题、如何实现“以商养会”以及如何利用乡情等社会文化因素增强商会代表性和凝聚力等微观问题缺乏深入探讨,而这恰是当前许多商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会治理研究要关照实践发展和国家期待,为商会组织健康发展和更有效地参与地方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内部治理研究要聚焦到商会组织自身发育上来,加强对商会的组织凝聚力、行业代表性、社会资源汲取和整合能力以及内部治理绩效等问题的深度研究。外部治理研究要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拓宽视角。政府监督上,加强对商会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商会组织服务、商会立法监督、绩效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为政策实施和立法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产品和服务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上,要加强实证研究,挖掘商会组织有效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可行路径,推动形成良性的商会准入和退出机制,使隐性的治理机制发挥激励作用;经理人市场和声誉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要加强对实践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如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考察虚拟的经理人市场如何影响以商会会长和秘书长为代表的商会管理层的任职机制,探讨这种机制对商会运行绩效的影响。商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是推动基层治理完善的重要依托力量。对商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的研究要与时俱进,除继续深入讨论商会的政治参与和经济治理功能外,要关注商会组织在地区社会治理和文化融合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要加强对商会组织服务地区营商环境提升、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