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要素产权体制机制、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和法治监管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有效的产权体制机制和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完善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和健全的法制监管体制机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是一种合理界定劳动权益和资本权益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配置;劳动力资本;所有制形式;理论逻辑;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2)03-0040-1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目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并就“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围绕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部分理论界的同志和政府官员就它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的问题、如何推进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解读。陈彦斌就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向改革要增长动力为题,论述了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并提出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的建议。王一鸣则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认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通过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作为记者的安蓓,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为题,专访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要素市场体系短板、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分类施策、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提高要素配置灵活性协同性适应性等问题,征求了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意见。李晓红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角度,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任务就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且揭示了两项重点改革任务的具体内容。应焕红认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目的在于提升要素供给效率、盘活要素存量、做优要素增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侯水平、周中举等对构建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监管体制的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认为要以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方式评价配置公共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需要构建科学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体制作为制度保障。傅白水和薛家骥等则是从操作层面和问题入手,探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从既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探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和操作性的文章居多,而从理论层面揭示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层内容的文章并不多见。一方面,既有传统理论对要素市场化配置认识不足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党和政府近年来才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主张,理论界的同志研究和探讨该问题的时间不长有关。所以,有必要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及其体制机制进行理论上的深化认识。一是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必要性作出理论深化认识,二是对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理论逻辑作出深化认识,三是探索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供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必要性的理论深化及其内在逻辑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可以说,《意见》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必要性作出了高度概括。需要深化认识的理论问题是:必须揭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什么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道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什么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道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什么能够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理。只有深刻理解和深入揭示上述各方面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在逻辑,才有可能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因为一个竞争无序、分裂封闭的市场体系,不太可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没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只是开放生活资料商品市场,放开生活资料商品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交由市场调节,需要国家计划安排,人们称之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为生产资料配置的有计划适应不了市场变化,制约商品经济尤其是生活资料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我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必须放开生产资料市场,让市场调节生产资料价格,引导生产资料的有序流动。当时,我国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逐步放开生产资料市场,即从生产资料价格单轨制过渡到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再到完全并轨、由市场进行调节。生产资料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的双轨制,导致了人们的寻租行为,极大地扰乱了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秩序,进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有序发展。于是,我国进行了完全放开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改革。不只是生活资料作为商品进行市场化配置,就是生产资料也被作为商品交由市场调节和市场化配置。市场体系由单一的生活资料市场过渡到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并存发展的状态。
不过,完整的市场体系不只是包括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还必须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力不是商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仍然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没有必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不需要市场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那么劳动力就会固化在既有的劳动岗位上,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影响商品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劳动力要素必须作为商品交由市场配置。20世纪90年代,通过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力应当作为商品,由市场进行调节和配置,以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样需要劳动力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本也是一样,也要由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本市场进行调节。否则,金融资本就难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可是,它们在银行和金融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难度要比国有企业大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资本不足而举步维艰。固然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但金融资本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程度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见,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也要求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从而也就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必然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也就必然要求全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是一种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要做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全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其他经济成分,都应该是权利对等的市场主体,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如何实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权利对等呢?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只有建设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够做到。价格双轨制的生产资料市场不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公有制经济能够获得计划价格的生产资料,其他经济成分则难以得到计划价格的生产资料,而不得不使用市场价格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高于计划价格,这是一种明显的权利不对等的经济现象,导致严重的寻租行为,制约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所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权利对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提供权利对等、竞争有序的机会和条件。无论是公有制经济成分还是其他经济成分,都应该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引导下,通过有序竞争实现权利对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以上分析充分表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建设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要建设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又内在要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条件是“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就必然要求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又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标志。具体来说,就是边际生产力水平高的要素配置是有效率的配置,边际生产力水平低的要素配置是缺乏效率的配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高,能够为要素所有者提供较高的收益,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低,则只能为要素所有者提供较低的收益;在市场利益机制的引导下,要素所有者就会把他的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力水平低从而收益也低的行业游离出来,投向边际生产力水平高从而收益也高的行业,直到边际生产力水平和利益水平均衡时为此。均衡水平的边际生产力是一种整体的高水平的生产力状态。可见,《意见》提出的为促进要素自主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主张,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有必要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就有必要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如何激活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也就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要素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构成全体社会,全社会创造力能否充分激发出来,取决于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出来。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全社会的创造力就能够充分激发出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有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作为保障。激发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靠利益激励机制,二靠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能够从要素的投入和使用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他们才有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为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获得较高收益提供了实现条件,也就能够激发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社会的创造力因而能够充分迸发出来,经济也就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述分析表明,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又是有活力的市场,能够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所以,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就必然要求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
问题在于,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能否获得应得的收益,还受体制机制和思想认识的制约。仅以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即劳动者只把劳动力作为他们的商品,交由市场化配置,他们得到的就只是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围绕劳动力价值(必要价值)波动,劳动力的使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劳动者得不到劳动贡献决定的完整收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太可能充分发挥出来。劳动者不能把劳动力作为他们的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他们就不可能获得由劳动贡献决定的全部收益,劳动者的创造力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解放思想,把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的观念转变到劳动力不只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且也是劳动者的资本的观念上来;需要创新所有制形式,使劳动者能够享受劳动力资本收益。
资本要素所有者是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获得相应收益的。如果仍然认为资本要素所有者占有利润分红收益,是对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而具有剥削的性质,那么他们就没有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创造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影响。要调动资本要素所有者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界定清楚什么是合理的资本收益,什么是不合理的资本收益。按理说,资本按其贡献获得的收益就是合理的资本收益;否则就是不合理的资本收益。显然,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是资本的贡献,而是劳动的贡献。那么,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的贡献,如果不是的话,资本要素所有者就没有合理的收入供他们占有,他们就没有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资本要素就会固化在资本要素所有者手中,不能自由流动,也就不可能实现市场化配置,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不可能充分激发出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难以充分实现。所以,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论认识,树立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要素贡献的理论观念。劳动力要素是不是具有资本属性,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的贡献,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揭示的理论问题,下一节再作比较详细的讨论。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理论深化及其内在逻辑
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包括:产权激励体制机制、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和法治监管体制机制等。不只是需要明晰要素的产权关系,形成有效激励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产权体制机制,而且也有必要揭示只有明晰要素的产权关系,才有可能有效激励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道理;不只是需要界定要素合理性利益的边界,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利益激励体制机制,而且也需要揭示要素合理性利益(尤其是资本要素合理性利益是什么)的理论依据;不只是需要完善要素市场运行的体制机制,而且也需要说明完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的相应理由;不只是需要健全法制监管体制机制,而且也需要探讨健全法制监管体制机制所依据的原则。所以,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就有必要深化认识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理论逻辑。在此,我们仅对与经济学相关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产权激励体制机制、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和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进行理论深化认识。
要素市场化配置,要以明晰要素的财产权利为基础。要素的财产权利不清晰,要素所有者可以随意侵犯要素使用者的财产权益,或是要素使用者可以随意侵犯要素所有者的财产权益,或者要素所有者之间和要素使用者之间可以相互侵犯对方的权益,要素市场化配置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要素配置效率,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果知识要素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就很容易受到损害。知识要素的使用者如果能够轻易地侵占知识要素所有者的财产权益,那么,后者就没有生产和提供知识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要素市场化配置就会受到供给不足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分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再如,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损害中小资本投资者的利益,也需要证券资本产权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以保障中小证券投资者的权益。同样的道理可以揭示其他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必须明晰要素财产的产权关系。所以,只有不断完善产权激励体制机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有要素贡献归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要素贡献能否归要素所有者所得,一方面受所有制形式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受理论认识的影响。前者需要创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后者需要创新理论认识和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化解约束。创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问题放在下一节专门讨论。在此,仅对要素贡献归要素所有者所得的理论认识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劳动力要素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要素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道理,其他要素贡献归要素所有者所得的问题,可依此类推。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除了需要认识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的理论问题以外,还需要揭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的道理。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理论问题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劳动力商品问题大讨论中得以解决,在这里仅仅需要探讨劳动力是不是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问题。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2卷中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不是劳动者的资本,所以,至今人们普遍认为劳动力不是也不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否则,有悖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原理。
确实,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2卷中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马克思在上述分析中,确实是把劳动力当作劳动者的商品,而不认为是劳动者的资本。不过,马克思的这种认识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是用他的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同他私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有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才能获得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马克思的理论依据是充分的。其实,劳动力是不是资本,是由劳动力的特有属性决定的,就像资本是不是资本,是由资本的特有属性决定一样。资本的特有属性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它的价值及其增殖。劳动力是资本,也要说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它的价值及其增殖的道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能够生产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增殖),劳动力是资本的理论依据充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式所决定,剩余价值归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才使资本的价值实现增值,才使资本成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劳动力之所以不认为是劳动者的资本,是因为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尽管能够生产出必要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增殖),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所决定,剩余价值不归劳动者所有,而归资本所有者所有。本来可以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因为剩余价值被资本无偿占有,不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反而成了资本所有者的可变资本;本来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因为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反而认为是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应不应当变革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使得可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应该是一个无须解释而再也明白不过的道理。
如果所有制的形式发生变革,劳动者也能够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劳动者也就能够占有部分剩余价值,劳动力也就成为劳动者的资本了。这同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属性没有什么两样。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是因为资本所有者能够无偿占有劳动力生产的剩余价值(所谓的资本价值增殖)。如果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劳动者不仅能够占有劳动力生产的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又能够占有劳动力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增殖),那么劳动力理所当然就是劳动者的资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呢,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供给才能实现,是下一节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强调的是劳动力不是不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而是要基于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才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只要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创新,劳动力就有可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既作为劳动者的商品,他就能够获得劳动贡献的必要价值部分;又作为劳动者的资本,他就能分享劳动贡献的剩余价值部分,劳动贡献有可能归劳动者所得。因此,需要突破劳动力不是劳动者的资本的传统观念,通过理论创新树立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又是劳动者的资本的现代观念,积极推动所有制形式的创新,为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相应的体制机制。
资本要素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关键理论问题,是资本的贡献是什么。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劳动的贡献,应当归劳动者所得。那么,还有没有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呢?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不同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劳动时间延长和劳动强度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日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的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理论概念。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内涵来看,二者应是劳动的贡献。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的贡献呢,马克思在上述的分析中也作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资本采用新方法,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将商品的个别价值降到社会价值以下,能够形成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显然不是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也就不是个别劳动的贡献。资本家通过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是无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无偿占有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只有采用新方法的资本能够形成超额剩余价值,没有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则不能形成超额剩余价值,所以可以认为采用新方法的资本的贡献,应当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因此,需要树立资本运用新方法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资本的贡献,应当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观念。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资本所有者才有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资本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只是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也需要一个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的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果要素流动受到行政干预或市场壁垒的障碍,难以从边际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或行业流向边际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或行业,那么,要素使用的边际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则难以整体上升,要素配置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不利于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显然,提高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要素价格引导要素的流向,劳动力要素总是从劳动力价格较低从而劳动者收入水平较低的行业流向劳动力价格较高从而劳动者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果劳动力价格不能随边际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不能随劳动力稀缺性程度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会影响劳动力要素流向边际生产力水平和稀缺性程度较高的行业,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就难以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说,提高要素价格灵活反应的程度,能够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竞争公平有序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程度较低,要素配置效率低的企业也能生存下来,要素配置效率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公平有序的竞争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要素就不可能从要素配置效率低的企业流向要素配置效率高的企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整体水平也就不太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可见,一个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对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理论认识及内在逻辑
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有完善的要素产权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法治监管机制等作为保障。其中,要素产权机制是基础,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完善的产权机制是构建要素利益激励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性机制,法治监管机制则是维护要素产权权益的保障机制。因此,在以下的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重点探讨要素产权机制,将利益激励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融入要素产权机制的分析之中,不逐一进行讨论。
要素产权机制包括劳动力产权机制、资本产权机制、土地产权机制、知识和技术产权机制等。完善的劳动力产权机制是指劳动者对他的劳动力有完整性和排他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并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任意加班加点,且不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力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受到损害,劳动力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失效。如果劳动力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失效,劳动力的应有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所生产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属于劳动的贡献,应当归劳动者所得。这是劳动力的产权权益,应该受到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法)的保障。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的产权权益难以充分保障,资本收益挤占劳动收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既要从理论上说清楚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道理,也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合理边界。我国已经出台了劳动权益保障法,劳动力的产权保障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劳动力产权被损害的现象并未杜绝,一方面是劳动权益保障法仍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需要强化严格执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界定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合理边界,劳动力产权收益被损害的现象难以避免。因此,需要创新所有制形式,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
完善的资本产权机制指的是资本所有者对他的资本有完整性和排他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并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资本的收益权是指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权益,而不是无偿挤占劳动收益的权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被资本无偿占有,属于资本产权的无理扩张,是一种挤占劳动权益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界定资本的权益范围。同时,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合理权益,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明确界定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妥善保护。问题是,资本的合理权益虽然有物权法和私有财产受宪法保护条款的法律保障,但理论上尚没有意见一致的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贡献的合理解释,而且现有的制度安排似乎也难以界定资本收益的合理边界。资本收益挤占劳动收益的现象客观存在,而且比较严重,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出现。资本所有者即使能够占有合理的资本收益,也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担心他的财产安全。部分资本所有者把他们的财产和收益转移到国外,原因之一就是担忧他们的财产不够安全。所以,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树立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贡献,应当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现代观念;也需要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创新,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合理权益。只有创新理论和创新制度安排,完善资本产权机制,形成和健全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激发资本所有者对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够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呢?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能为劳动者持有股份、参与股份分红的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需要深化认识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劳动者能够持有股份,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呢?华为企业是把公司股份按照劳动贡献配置给劳动者,实现劳动者持股。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把它的股份配置给劳动者。如果企业不能把股份配置给劳动者,劳动者能否有能力持有股份呢?虽然个别或者少数高收入劳动者有能力通过买卖股票持有股份,但大多数劳动者仅仅依靠他们的工资收入,除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外,不太可能有多余的收入用来持股。所以,必须创新制度安排,构建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实现劳动者持股。这种所有制形式就是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
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解决大多数劳动者能够持股的问题。劳动者虽然没有多余部分的劳动收入可以用来持股,但他们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如果劳动力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就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也就具有持股的能力了。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成果认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能够资本化,不存在理论上和观念上的障碍。问题在于,劳动力资本如何转换为股份并能承担风险。如果会计制度能够创新,建立劳动力资本帐户,把剩余价值转换的利润,部分地计入劳动力资本帐户;如果能够创新证券制度,劳动力资本也能作为发行股票的依据,那么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力资本承担风险的问题则不难解决。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能够实现资本积累,能够作为股票发行的依据;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就更能够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劳动力资本,作为股票发行的依据。理论上应该不存在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不能积累为劳动力资本的问题,只是传统观念难以接受理论上的突破。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能够转换为股份实现股票的价值和价值增殖,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就更应该有理由转换为股份,实现股票的价值和价值增殖。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在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前提下,以及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是一种可能而又可以操作的所有制形式。
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完全不同于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股份是一种财产,是一种能够为持股者提供收益的财产。劳动者持有股份,就是他的一份有收益的财产,就是他个人所有的财产,因而可以称谓个人所有制财产。股份是一种价值形态,而不是实物形态。在股份制的制度安排下,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共同使用,不同于劳动者私有制的生产资料,只供劳动者个人使用,不供社会共同使用。国有企业的劳动者持股,也不能认为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而只是国有财产的一部分收益由劳动者直接分享。劳动者没有处置国有生产资料的权利,也就不会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似乎具有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某些特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主张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不是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二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具有这两个特征,将它视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似乎不是牵强附会。所以有理由认为,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是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有制形式创新。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深化认识的理论问题是,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为何能够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劳动者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可以参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尽管不是全部,但至少可以分享一部分,比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全部被资本占有前进了一大步。如果劳动者持有的劳动力资本股份能够强大到足以与资本所有者持有的资本股份相抗衡,劳动者通过利润分红,则很有可能占有大部分甚至全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持有的股份能够占有的利润分红就只是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部分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状态,但只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则有可能接近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理论状态。所以,不能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这种产权制度创新,能够界定劳动权益和资本权益的合理边界,有利于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机制。
土地也是资本,它的所有制形式区分为国家所有制(或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者都可以通过完善土地租赁、先租后让、招标和拍卖的制度安排,实现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过,集体所有制土地通过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其经营使用权和收益权转让给了农户。因此,要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果不能保障农户的利益,就会受到农户的抵制,增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难度。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分离出来,以经营权转让的方式让农户持有土地股份,由善于经营的能人经营土地,既能够实现土地流转和市场化配置,又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农户通过持有土地股份参与土地利润分红,他们的利益也能够得到保障。可以说,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优于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产权制度。所以,需要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地探索经验,汲取教训,运用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保障集体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要素的配置效率。
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就是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前面已经作出比较详细的讨论。需要完善要素产权机制,激励要素有效流动;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突破制约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关于知识和技术产权制度,国家已有明确的政策安排。在此,对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知识与技术产权机制的问题,不再作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管理和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分析也是如此。
五、结论结论
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深化认识,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能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有效的要素产权体制机制和利益激励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和法治监管体制机制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的四项主要内容。要素产权体制机制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构建完善的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和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要以完善的要素产权体制机制为基础,要以法治监管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三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者市场化配置要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力不能只是作为劳动者的商品,而且也要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创新,保障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
四是,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创新,是一种能够合理界定劳动权益和资本权益边界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利益激励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