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精髓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它是对一个科学理论本质内涵与核心内容的哲学概括和高度凝练,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学理论的“金钥匙”。理论精髓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点、核心点,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理论体系,首要的就在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理论精髓。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拓展,其中的理论精髓也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既源发和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扎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又不断凝结和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具有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鲜明特点。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其中都贯穿和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凝结和践行实事求是精神的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蕴含和体现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精髓,同时又有新发展、新呈现,凝结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新拓展。
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精髓”一词不仅是现实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词汇,而且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分量和广泛影响的政治话语。所谓精髓,喻指精华,是指事物形成、发展过程中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也可理解为事物的内核和精要。而理论精髓,则是指理论的核心和灵魂,亦即理论的精华,它从纵向、横向等各个方面统摄和影响着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对理论精髓的内涵、地位和作用等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它是贯穿理论形成发展全过程的,赋予理论生命力的最本质的东西,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离开了精髓的支撑、蕴涵,理论就难以孕育而成并不断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是渗透和体现在这一理论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融通于全部理论体系、理论要点之中,是科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即科学理论中基本的理论观点、理论内涵等,都是以理论精髓为基础和依托的。理论精髓既是科学理论的内在组成部分,又从纵向与横向、历时与共时等方面深刻影响着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影响力,是科学理论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关键要把握和运用好蕴含其中的理论精髓。
(一)同根同源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二者之间是“根脉”与“枝干”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与时俱进地丰富、拓展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正因为如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根本上来说源于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哲学基础、思想基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承继和源发于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是一致的、融通的。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列宁主义的精髓,更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陈云曾深有感触地讲道:“我体会,主席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也认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和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过程的灵魂所在、根本所系。从《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在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毫不偏离这一精髓,是其不断获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能够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从“马克思主义行”,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其主要“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上。
(二)一脉相承性
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最本质的理论要素,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延续性,它一以贯之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各相关理论成果之中,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者之间是同根、同宗、同源的。理论精髓作为科学理论的精华要素和灵魂所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属和依附于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一脉相承性,决定了其内在理论精髓之间不是迥然有异、格格不入的,而是血脉相通、前后相继的。进而言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都集中凝结和体现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义之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就明确揭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以贯之、相融相通的。正是这种内在有机一体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理论品格相同、理论品质相近、理论诉求相仿,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体现。即是说,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犹如一根“红线”,一以贯之地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使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实现了枝叶相连、根脉相通、血肉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也必然是实事求是。”所以,理论精髓的一致性、相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整体性。整体性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视角、重要逻辑,这种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理论精髓的一脉相承性。
(三)与时俱进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产物。但由于每一科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实践基础等有所不同,决定了每一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主题、精神实质等有所差异,其理论精髓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即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决定了各科学理论之间的精髓也是与时俱进的,“‘精髓’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也处在深化与发展之中”。具体而言,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新背景、新条件、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其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之间是根本一致基础上的丰富发展,是本质相同前提下的开拓创新,从而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特征。同时,它们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质言之,虽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中都包括和蕴含着实事求是,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科学理论的因时而新而与时俱进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现实条件等,其在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必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拓性,这也就赋予了其理论精髓一定的生动性、鲜活性。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四)鲜明民族性
精髓是对科学理论的高度凝结和本质彰显,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决定了理论精髓也必然不可能毫无区别、千篇一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它既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脉相承、一体贯通,又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这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种子”,播散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所开出的艳丽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质言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积淀丰厚、文明脉络绵长、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创造性地做到“两个结合”,也必然会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既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融通、相契合,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气质。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话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话语,实事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所以说,实事求是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意涵相近、本质相通,但同后者相比,实事求是不仅更为简洁凝练,而且文化底蕴更深厚、民族气息更浓烈。概而言之,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精髓都遵循和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一般特征、一般品格,同时又具有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基础上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最新凝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蕴含着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逻辑缜密、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深入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必须着力把握其理论精髓,即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思践悟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点、核心点和关键点。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当前,学术界有不少学者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如秦宣认为“这‘六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思想的精髓”,王立胜等认为“‘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等。虽然以上在话语表达和具体表述上略有不同,但都明确地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可以说,“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国表达和时代表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最新凝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一)“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过程
任何科学理论都非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和实践基础;同时,任何科学理论亦非瞬息成熟的,而会经历一个从萌芽酝酿、开始形成到走向成熟、继续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不断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过程中渐趋成熟的,是在遵循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规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的。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实践基础、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的理论品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其中、融入其内,它犹如一根主线,串联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演进的各阶段;亦如一块磁石,粘连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演进的各环节。可以说,“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一条基本线索、主要线索,深刻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六个必须坚持”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与智慧凝练,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执政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和逻辑主线,可以称之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结构完整、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当然,这三个方面之间并非相互割裂、难以融通的,而是彼此呼应、内在一体的,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中,是它们的哲学根基和内容精要。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于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对待之,即不仅要学习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而且要深刻把握其“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避免将科学理论片面化、零散化。就后者而言,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以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化、延展化。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治国理政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领域,深刻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考、新认识、新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认识等,并非是无所依凭的,而是体现和贯穿着“六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也都是坚持和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结果。
(三)“六个必须坚持”渗透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观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观点所构成的,它们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历届领导人的相关重要思想,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丰富拓展,在诸多领域和方面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观点的提出,离不开“六个必须坚持”的蕴涵与支撑,是运用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结晶。举例而言,新时代以来围绕永葆中国共产党的生机活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提出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等重要论述、重要观点,之所以深入人心、富有力量、极具感染,就在于它们内蕴着“六个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基本理念。作为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六个必须坚持”渗透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科学论断和重要观点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把原原本本地学习把握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观点和深入其内地理解内化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由表及里、内外并举。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系列科学论断、鲜明观点等,都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础和导向的,这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
(四)“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项重大决策、重大方针之中
理论与实践是双向互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任何重大实践成果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另一方面,对实践活动中各种新问题的回答、各种新经验的总结等,也不断充实拓展着科学理论,使之随着时代发展而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双向融通、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就是在立足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创新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指导着一定的社会实践。如果割裂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就会使理论创新失去动力和源泉,使社会实践陷于盲目与无序之中。正因为如此,“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不仅体现于理论创新过程中,也彰显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项重大决策中。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取得重大胜利;面对新冠病毒感染这一重大突发考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坚决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农村的新发展,等等。可以说,“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和彰显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项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中,体现和彰显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中,它们都是“六个必须坚持”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新时代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历史性成就、实现的一切历史性变革,都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础和先导的,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相互激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不断取得新成就、开辟新境界。当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需要我们更广范围、更大深度地把握和践行“六个必须坚持”。
总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其中居于核心层次、发挥统摄作用、不能丝毫动摇的基础性要素。也就是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六个必须坚持”是区别于其他构成部分而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它犹如整个思想体系的神魄,浓缩和凝结着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合性,其中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彼此交织交融,又相互衔接互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六个必须坚持”与实事求是之间也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六个必须坚持”,既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又不能偏离实事求是的大方向、大轨道,在二者的统筹结合、协调联动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更加厚重、更有分量、更见实效。
(一)“六个必须坚持”是遵循实事求是的重要成果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指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拓展完善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就在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东西的重要成果。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之基、精神柱石,深刻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和实践品格。新时代以来,面对新的发展、新的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尊重客观规律,深刻把握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不断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中,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新境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是对实事求是理论精髓的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都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和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不断发展、成熟完善,并在实践中持续展现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和真理力量。总之,“六个必须坚持”鲜明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深刻彰显了党在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问题上的新视野、新境界、新要求。
(二)“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实事求是的实质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敢于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集中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精粹的凝练,也升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客观理性、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范。“六个必须坚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同时又为它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是对实事求是的延伸拓展和丰富发展,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也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和全面。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例,一方面,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站稳人民立场、增进人民福祉的相关重要论述,系统地、完整地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等;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新追求,聚焦民心所向、民意所归,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改善人民生活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和目标任务。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的契合性,尤其在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上是根本相通的。所以,“六个必须坚持”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这也是实事求是的真谛所在。
(三)“六个必须坚持”昭示着实事求是的价值理念
“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具体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理论结晶和思想精华。而要使“六个必须坚持”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切实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六个必须坚持”的根本支撑和价值引领,偏离或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六个必须坚持”就会迷失方向、失去依托。实事求是中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务实精神、担当精神等,为“六个必须坚持”提供了价值支柱,注入了精神动力。所以,从理论精髓的视角而言,“六个必须坚持”并非是对实事求是的否定或排斥,相反,它是对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实事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拓展,从根本上来说,二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相通相融而又相互依托。作为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实事求是贯穿和体现于党的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时代条件下,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则、精神实质未发生变化。纵观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的根本经验和成功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点、立足点,但更要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中所蕴含的认识规律、求索真理、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和科学态度,在二者的相互支撑、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新境界、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