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中华文明统一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柢作用
2024-12-19   来源:陈杜鹃 代晓丽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的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统一性根本性地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文明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培育滋养了中华民族共情感,促进各民族增强民族归属感,产生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中华文明统一性从文化心理结构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群体身份、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培育中华民族坚实的包容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情感;认同感;力量感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11-0015-09



中华民族在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长期团结、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精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明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为中华文明其他特性形成奠定牢固的根基,是中华文明历史延续和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力,奠定并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

梳理已有成果可知,关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力量的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三是从历史教育、理论教育;法治制度;文化观、信念观、利益观、命运观教育;社区教育等具体实践理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梳理历史逻辑、思考理论构建、把握理论创新等方面总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三重困境以及能动循环。五是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公民意识”“人的意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等理论视角和现实困境的研究,认为要“坚持话语体系建构,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主动权;加强思政教育巩固,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领导权;实施技术风险化解,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管理权”。最后关于“五大特性”中“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王浩宇等主张“挖掘‘和合共生’的价值内涵,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综上可知,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今年成为热点并小有成果,“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内在统一性”等词作为研究重点频频出现,但对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路径研究仍有可能空间,基于上述回顾,研究“中华文明统一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感、认同感和力量感是理解和践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的关键。



中华文明统一性滋养中华民族共情感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汇融合,虽然各民族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但是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感。中华民族共情感的形成与不断深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奠定了情感基石。各民族之间相互嵌入,互相影响,形成了推己及人的共情感,为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提供情感的润滑剂。中华文明统一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依托,形成各民族共同的情感体系,深远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动力。
(一)中华民族共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证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强调中华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秉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情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各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浓厚的民族情感,“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员,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数千年来,虽然各民族之间存在冲突,但在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下,各民族长期共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统一,促进各民族交流汇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中,各民族情感上相互亲近产生了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在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融合,深化彼此之间的民族联结,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情感。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在多元维度命运相连,“在分布上交错融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密切交往、情感上相互亲近”,日益浓厚的民族情感逐步形成。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为中华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价值,相互依存于有机统一的中华文化的整体架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传基因,在历史上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既深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也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共情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仁学思想为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提供了核心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由己及人的价值主张,成为调节各民族关系的准则,提升各民族之间的同理心和共情感,保障各民族之间长期交融发展的情感基础,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力量。
(二)中华文明统一性培育中华民族共情感
中华民族各民族在生产实践、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知观念和归属态度,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是基于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情感思想。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大一统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共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远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万物统一等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培育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邃情感。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民族情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各民族相互融合、交往中形成情感认知。中华民族共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历史培育,在中华文明的长期影响下,各民族之间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相互交融,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提供内生动力。随着各民族文化融合构筑为中华文化的统一整体,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等使各民族在情感上与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产生共鸣,各民族关心和支持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发展,也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文明统一性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共情感。民族共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石。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使各民族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强化了中华民族归属感,产生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稳固需要各民族对这一整体具有浓烈的情感。各民族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情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融合、交往,不仅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也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的情感共识。中华民族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的情感认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前提条件。民族共情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从情感自发到情感自觉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牢固提供了重要的情感基础。
(三)中华文明统一性滋养民族共情感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大一统传统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认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蕴含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观念,滋养了各民族的民族共情感。各民族在互鉴融通的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多元的民族文化基因,凝聚成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精神内容,构建了被各民族接纳的价值规范,生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形成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旨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融合中需要不断维系强化。中华文明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相互融合的民族格局,各民族的生产实践活动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情感长期维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大一统传统,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使各民族在历史活动中长期保持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知,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意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始终保持并不断增进民族情感。
中华文明统一性浸润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共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增强了各民族在文化和情感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鸣,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知。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初始,大多数民族的实践活动出发点都出于对自己民族深厚的情感,但是随着中华民族各民族融合的深化,中华民族各民族情感之间进一步融通,产生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情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情感基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统一,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统一性使中华民族融合为牢固的整体,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共情感。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中华民族情感更加强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的历史夙愿,各民族之间深化共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情感基础。



中华文明统一性深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统一性彰显了多元的文化结构和内聚和谐的历史传统。中华文明统一性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形成了赓续发展的中华文明,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民族的情感纽带,对维系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的本质与走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深化各民族的认同感,使各民族自觉提升对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感认同,增强自身的价值归属感。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统一性构筑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和民族信念。中华文明统一性塑造了文化多元的民族统一体,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融合发展,凝聚为多元民族的统一体,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文明统一性深化民族认同感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为避开水旱灾害频繁地迁移,由此导致不同部落之间的分化、重组,通过战争或联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交流形成统一的国家形态,产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整体范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逐步产生浓厚的民族意识,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同感。中华文明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久而不散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伟力,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方位迸发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相互融合构成的集合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各民族融合的格局,构建了趋于稳定的民族群体。有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长期发展的载体,各民族相互关联,形成了“多元一体”民族结构特征。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大一统传统构建了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群体,增强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

中华民族各民族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念的民族群体,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整体中,各民族产生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长期交往的产物,是各民族交流融合中形成的群体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融为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的高度认同感。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对于共同的民族身份达成了共识,自觉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难,进一步增强共同体观念,深化民族身份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共同努力。增强各民族的群体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对民族和国家认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统一整体,深化各民族的群体认同感,为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条件。

(二)中华文明统一性深化价值认同感

中华文明统一性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沉积在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中的中华文明,塑造、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模式,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华文明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感。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制度,在思想领域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式代表,在政治统治中成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儒家思想体系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成为主干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伦理规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在历史活动中承载中华文明的价值原则,滋养中华民族的价值旨趣,从而深化各民族的价值认同感。

“中华民族正是以民族根本利益为基础,紧紧团结五十六个民族为患难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且中华民族的普遍利益高于单一民族的特殊利益的基本原则,往往使各民族利益得到最大化实现。”各民族并非相互隔绝、彼此对立的生存状态,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民族结构。各民族共同团结在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也产生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拥有共同利益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统一性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因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体现。中华文明统一性集中表现为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统一整体,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中华文明统一性决定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在于国家统一,具有坚强统一的共同体是各民族人民“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民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深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价值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条件。

(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深化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保持民族统一,其中重要的方面在于中华文化的内在支撑。具有连续性、包容性的中华文明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由各民族文化共同塑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特色之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其中“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的传统”构筑了传统政治理论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融为整体文明体系,形塑了有机统一的华夏文明形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华文化,培育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凝聚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文明内在特性的要求,也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实践表现。在多元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强化了民族文化之间的粘合力,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统一体,深化了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虽然在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规定要求和决策部署,增强落实方针政策的政治执行”,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求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持自我肯定的心理态度”,基于对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使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更为凝聚团结,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气象。中华文明统一性确证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塑造的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主性、原创性的文化创新”,深化文化认同唤醒中华民族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强化文化历史维度下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统一性赋予中华民族力量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理论探讨,也需要寻找力量支撑,探寻具体的实践路径。中华文明统一性蕴含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践之中,形塑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秉持大一统的共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自秦汉以降,“大一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经过各自的不断繁衍生息、多元一体格局渐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根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伟力。

(一)中华文明统一性培植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统一性塑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稳定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尊重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使中华文明成为数千年绵延不断且在新时代仍具有生命力的文明形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植包容精神。“中华文明统一性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化包容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根脉”,在“大一统”思想观念影响下,中华文明的高度统一并非对各民族文化的解构,在民族融合中包容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共同促进民族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明统一性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确立以统一的政治思想,在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等思想观念拓展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空间,也形成了具有统一的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统一性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使各民族自觉理解传承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精神伟力。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历史的卷帙记载描述了中华民族拼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涵,使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奋斗精神。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注重践履,在实践中凝练了革故鼎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为保持民族的整体性和独立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始终保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性。由此而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精神伟力。

(二)中华文明统一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过程中交流融合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力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粘合剂,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抵御现代发展面临风险的现实需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密钥。在文明蒙尘、民族蒙难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各民族面对国家危难和民族存亡,各民族凝聚团结抵抗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形成“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和具有统一性的文化属性。中华文明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价值旨归,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伟大事业和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不竭的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永恒动力。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所形成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思想理念不仅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统一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交融,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应对现代发展中面临的民族领域的挑战提供有效举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紧密团结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历史。

(三)中华文明统一性强化国家向心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中建立了向内凝聚的统一国家形态。统一的国家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各民族团结和维系各民族命运的重要依托。中华文明统一性构建的“大一统”传统决定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度统一的民族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大一统”思想观念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格局,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在中华各族先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与价值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进而淬炼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历史实践”,强化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统一的观念成为中华民族长期的政治信仰和民族追求。大一统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理论信念。统一的国家结构是各民族共同利益实现的场域,稳定的政治秩序是维系各民族利益的保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条件。统一稳定的国家形态、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和赓续发展的文明成果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坚定信仰,是推动各民族奋进的信念根基。中华文明统一性深化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维系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关系。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构建的文明形态,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保证”。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中的精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在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必然会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内生作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特性,发挥中华文明的时代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性,明确指出:“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统一性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价值,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群体身份、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文明基石,提供了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下一篇:“副业主业化”:近代宁绍地域农家经济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