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2024-08-23   来源:曾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百废待兴、劳动力严重缺乏、妇女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不高、意识形态形势严峻等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调动妇女劳动积极性、提高妇女思想素质、凝聚意识形态共识、改良社会风尚,从而推动妇女解放、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变革、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07-0031-11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幅员广、人口多、经济落后、妇女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客观现实,以及政权更迭、制度更新、社会变革等带来的妇女心态的巨大变化,党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环境状况出发,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理念运用于实践,使中国妇女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入妇女解放的新阶段。探索党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党在妇女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不仅能拓宽党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驱动中国妇女理论学科发展,而且能够加强对妇女进行思想引领,推动妇女发挥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开展妇女工作提供新思路。



新中国初期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政权,面临建设新中国的严峻任务。经过长久战争,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男性人口大幅度减少,从国家到地方,甚至基层都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都较为落后,国家生产建设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直线上升,迫切需要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劳动力。随着各行各业大干特干,中国男性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全国城乡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只靠男性劳动力无法完成生产劳动计划。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和政府必须动员妇女这项新的“人力资源”参与生产劳动,发动广大妇女劳动力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弥补我国劳动力巨大缺口的唯一现实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社会阶级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考验。社会形态变迁,以及社会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先进思想和各种腐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碰撞,使广大妇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价值观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格局。此外,受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的长期影响,妇女的阶级意识较为淡薄,缺乏阶级觉悟和斗争觉悟,忽视自身在社会生产的作用;部分妇女因在生产关系调整中个人利益受损,对党和政府持敌视态度,对社会主义持否定态度。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严重扰乱了妇女群众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

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年代里,党的妇女工作探索为新中国全面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1922年,《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制定了妇女运动的目标、途径、组织方式,成为中国首个以政党名义提出的妇女运动决议,标志着党此时已将妇女运动纳入革命运动中。1937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中,号召发动妇女参加政治工作、生产工作,提高妇女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动员妇女支援战争,1946年,党中央指出解放区妇女当前任务是“要贡献自己一切的力量,以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迫切需要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中国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境遇,同时激发调动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各部门要“尽可能地吸收妇女参加各种工作”。



新中国初期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条件

 

随着全国各级政权组织和党群系统相继建立,城乡组织化和政治化程度随之提高,使党创建的政治体制以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各项政治运动中施加对妇女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一,国家与城乡关系的重构,为妇女宣传工作提供了政治前提。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新中国成立后,党获得了合法的执政地位便重构了社会系统,使全国城乡各级政府及各类机关相继建立并有效运作,为顺利开展妇女工作顺利打开了局面。重建的城乡基层政权体系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结构,彻底取代了旧式社会权利系统,使社会主流话语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权力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城乡组织化和政治化程度随之提高,使党创建的政治体制以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利于在各项政治运动中施加对妇女意识形态的影响。1951年,刘少奇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提出:“发动与指导全党一切干部、党员、党外积极分子去进行他们所能够做、又需要做的宣传教育工作。”随后,全国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宣传工作制度,将党的妇女工作方针贯彻到每个社会成员当中,使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扩大到全国,实现了对妇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1951年,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定出计划,在一两年内逐步充实宣传部的机构与人力。”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新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领导管理体制,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制度的确立,确保了各级职能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妇女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开创了新中国妇女思想宣传工作新局面,推进了妇女思想宣传工作制度化建设。

其二,完善保护妇女各项权益的政策。党和政府制定了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利的制度体系,使妇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一是,实施土地改革,确认了妇女的财产权和继承权。刘少奇指出,“保障妇女在土地改革中应得的利益和妇女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利”。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妇女的影响巨大,增强了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二是实施男女“同工同酬”政策。1955年,为将男女平等落到实处,毛泽东指出“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这项新的分配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妇女平等参与劳动的基本权利,从制度上保证了妇女平等参与劳动的基本权利,使广大妇女体会到社会主义优越性,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三是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原则。《共同纲领》废除了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规定妇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妇女在社会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其三,构建妇女宣传组织。为全面领导妇女宣传工作队伍,党建立了由党内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领导、党外妇联为纽带、其余民主妇女团体共同参与的网络组织体系。这种涵盖党政群的妇女工作体系框架,有利于党对妇女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政策能够在城乡延伸至党组织末梢,使其在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效组织教育活动、传导思想理论、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是健全宣传教育机构。党和政府健全宣传机构,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宣传职能部门,成功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思想教育宣传体系,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工作制度,开创了宣传工作的新形势。将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党的工作体系中,利于党对妇女群众团体工作性质和方向的指示,使妇女群团组织成为党和政府群众动员过程中的传输带,将党的意识形态伸展渗透到妇女群众当中。二是全面组建民主妇联。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也是党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从中央看,为加强党对妇女团体领导,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全国先后建立大行政区民主妇联。从基层上看,随着乡(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妇联组织相继建立,不仅更加密切联系妇女群众,同时有助于帮助妇女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城市基层妇女工作的根基。三是扩大思想教育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灵活多变的妇女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不同组织联系特定妇女群众的独特优势,使各妇女团体发挥配合作用,共同协助党开展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扩大了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女工部把工会和妇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职工家属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妇女联谊会在团结动员妇女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妇女节制会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对新中国妇女事业的进步进行广泛宣传。此外,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其他团体开展妇女工作的优势,扩大妇女统一战线。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将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给更多妇女群众,还能将妇女工作扩大到城乡各个角落,开创了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扩大了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



新中国初期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力量,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灵魂、以方针政策教育为重点、以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共同构成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一)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识

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导致马克思主义普及的范围较小、程度较低,许多妇女对马克思主义较为陌生,马克思主义思想修养普遍不高。此外,新中国初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巨大冲击,以至各种思想多元并存,思想文化战线斗争形势严峻。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迫切而现实的任务。1954年,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全党和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促使党掌握强大的上层建筑力量,使妇女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教育,科学地认识新中国的社会变革,从而激发广大妇女齐心协力地建设新中国。

其一,妇女干部带头,落实马克思主义宣传任务。刘少奇指出:“一切共产党员都有向人民宣传马列主义的义务。”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干部数量大幅度增长,全国民主妇联成立之初仅有专职干部44人,至1953年已达到4万人左右。妇女宣传教育工作是为贯彻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任务和妇女工作任务服务的,也就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妇女干部的增加为妇女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力量,妇女干部与妇女群众关系更为密切,她们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修养的妇女干部通过大规模有计划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女干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妇女群众服务。妇女干部不仅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同时积极承担向妇女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的责任。妇女干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和时事教育,插无产阶级思想红旗,清资产阶级旧思想残余,动员妇女群众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从而启发了妇女群众的思想觉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其二,分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针对性。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认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维持其制度的思想”。为迅速肃清旧文化对妇女的消极影响,党和政府在全国城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县、乡妇联召开妇女座谈会或小型座谈会议,了解妇女群众的思想情况,并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与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既保证全员覆盖,又重点突出不同群体的教育策略。首先,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妇女干部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综合业务能力。通过建立理论、业务、时事政策的学习制度,进而深入开展妇女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其次,知识分子主要通过思想改造来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素养。新中国成立后,党强化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制度,并成立了各级学习委员会以开展各类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活动。“各大学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分会,在全国范围兴起了知识分子政治学习运动”。再次,农民妇女主要通过结合农村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农民妇女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消除封建主义的不利影响,促使妇女积极参与农业改造。最后,工人妇女主要在工人培训班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女工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一些地区组织女职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参加各类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通过对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效果,促进了新中国各项任务的实施开展,推动了妇女解放。

其三,批判错误思想,捍卫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然在斗争中才能发展”。新中国初期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从妇女思想解放的过程来看,首先表现在她们是从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中,以及先进与落后思想的激烈斗争中争取解放。一方面,宣传时要将马克思主义正面宣传教育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既需要“立”正面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也需要“破”各类错误的社会思潮,积极批驳在群众中流传的反动谣言和错误思想,使二者紧密配合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种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教育,与错误思想和错误观念作斗争,不仅能帮助妇女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同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党紧紧依靠群众开展批判运动,成为新中国初期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方式。在人民内部开展思想斗争成为教育人民群众坚持远大革命理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各地妇联动员最广泛的社会舆论来支持这种斗争,使妇女先进分子更坚定她们的斗志,而她们的事例又可进一步启发广大妇女群众的思想。各地培养先进旗帜和开展学习先进人物运动的经验,使广大妇女群众认识到思想解放的过程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得到,而且越是能经过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思想解放也就越彻底。

其四,持久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宣传马克思世界观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与各种思想偏见和封建迷信作斗争,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党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究竟能够在何种范围和程度上为人民所接受,取决于它的传播程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马克思主义宣传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宣传机构,搭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畅通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等宣传渠道。以《人民日报》为例,“在内容选取上突出‘源’与‘流’相结合,重点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传播”。妇联出版大量面向群众的文艺作品,编写了大量贴近劳动妇女的通俗读物,并通过文艺作品进一步培养妇女的兴趣、激发妇女的情感。例如,全国妇联编写了关于妇女理论、妇女政策、妇联运动史料等适合妇女群众的宣传资料;各级妇联也运用当地报刊杂志探讨妇女问题,并出版以劳动妇女为对象的通俗刊物。各地党组织和妇联在向妇女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注重启发妇女对于参与思想斗争的自觉性,提高妇女群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从而使妇女群众在思想斗争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党领导社会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全面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重视对广大妇女进行思想动员和思想教育,发挥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列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作为立国兴邦的思想武器,使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构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共识。马克思主义教育凝聚了广大妇女群众的精神,推动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妇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接纳与认可。通过连续不断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妇女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促使妇女群众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批判了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提高了妇女的思想觉悟,促使妇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妇女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新中国各项建设。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广大妇女参与反帝反封建、保卫革命果实的各项运动,同时也是教育妇女群众拥护人民民主专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和政府通过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卫生防疫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了妇女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激发了妇女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妇女献身新中国各项建设的内在动力。

其一,结合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抗美援朝运动成为新中国初期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1950年后,党中央多次发出开展抗美援朝的爱国宣传指示,动员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运动,肃清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党和政府多措并举,号召妇女拥护抗美援朝。一是系统地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各地通过签名投票、集会游行、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揭露美国侵略者的野心,对妇女群体增强抗美援朝宣传力度,肃清妇女亲美心理。蓬溪县妇联总结道:“进一步注意组织和运用形成力量,经常主动且有计划的与其他群众团体密切配合,通过女工部、轻工部、女学生部、农妇部等进行抗美援朝宣传”。二是通过举行爱国活动开展思想教育。毛泽东强调:“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各界妇女团体开展扭秧歌、打腰鼓、演讲、征集签名等方式宣传抗美援朝。三是引导妇女开展爱国游行活动。全国多个城市的妇女踊跃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妇女走上街头支持抗美援朝,反对美国侵略朝鲜。1950年,全国数十城市妇女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大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也踊跃参加了集会和游行,其中贵阳苗、彝民族的妇女参加集会和游行的有1.8万人之多。四是动员妇女承担后勤保障任务。妇女们不惧危险参加赴朝慰问团,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后勤保障工作;妇联带领广大妇女开展了和平签名运动,并号召妇女参与抗美援朝捐献、慰问将士、救济朝鲜难民等活动。五是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各地加强对英雄模范的光荣事迹的宣传报道,同时运用英雄的事迹教育妇女;一些地区组织英雄人物到基层做报告或讲座,并在全国形成了向女英雄学习的氛围。通过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妇女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扩大了各阶层妇女的团结,使党的妇女工作向前持续推进,为捍卫祖国国防安全、巩固新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二,结合土地改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乡村社会,“族权”“夫权”等意识嵌入妇女思想观念中,深深影响着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新政府迅速开展土地改革,广泛开展意识形态宣传,肃清封建文化影响,增强妇女的阶级观念和国家意识。一是开展反封建运动,破除妇女封建思想观念。土地改革其实质是一场消灭封建剥削的历史变革,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制度根基,使妇女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受压迫的根源,解除了封建思想束缚,踊跃参与到土改中来。有妇联总结道:妇女们参加了反封建斗争,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和群众领袖,在运动的每一环节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吸收妇女参加管理,促进妇女对党和新政府的政治认同。刘少奇指出要“吸收妇女中的积极分子来参加领导工作”。党和政府将妇女工作与土改运动紧密结合,并把动员妇女参加土地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党始终把妇女作为重要力量,重视妇女积极分子的示范和推广,使妇女们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表彰奖励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妇女模范,积极鼓励妇女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大量表现优秀的妇女参加了农会和农村基层管理,成为组织起来的重要力量。例如,余杭县要求“1956年要求全县68.3%的农业社有社主任,每社一至二个女社务委员,生产小队长79人”。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不仅推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各种禁锢,促进妇女“男女平等”思想意识的萌芽,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激烈和复杂的斗争,党在土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贯彻群众路线,使他们在土改运动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实现当家作主。

其三,结合卫生防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保障妇女群众生命健康出发,积极开展卫生防疫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能向妇女普及卫生常识,还能将生命健康意识、爱国主义思想灌输到妇女的意识之中,进而提高妇女的政治认同。一是自上而下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妇联的引导作用。各地宣传机构采取层层铺开,逐级深入的卫生宣传方法,经常性地向妇女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这也促使我国卫生防疫宣传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例如,天津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积极教育广大妇女歼灭四害”。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卫生防疫教育。一些地方妇联与卫生局共同印发卫生常识的宣传材料,妇联协同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卫生防疫宣传计划,通过妇代会、老婆婆会、青年妇女会、图书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对比教育,在宣传卫生知识的同时向妇女贯彻翻身做主的思想,使妇女克服封建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三是树立妇女卫生模范。《人民日报》曾公开表扬爱国卫生模范妇女鲁大妈,她不仅自己作为群众的榜样,彻底做好自己的清洁工作,同时还大力动员他人参与卫生工作。在卫生防疫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增强了党和政府在妇女群众中的号召力,增进了妇女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激发了妇女的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热情。

(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一,《婚姻法》教育。1950年,党中央指出:“向广大群众做宣传解释《婚姻法》的教育工作,使《婚姻法》成为群众中家喻户晓乐意执行的法律文件”。为将新的政策法令由文字变为现实,党和政府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婚姻理念和政策被群众所接受,为此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完善婚姻制度建设。党和政府采用谨慎灵活的司法、执法策略,加强婚姻登记、婚姻调节、离婚救济等婚姻保障制度,协调利益关系和财产关系,进而保护妇女经济诉求。二是开展调查研究,确立宣传策略。对婚姻法实施开展调查研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并自上而下贯彻到基层。例如,黄岩区调查部分乡镇后指出,“该乡对婚姻法宣传的不彻底,干群对婚姻法的认识很差,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实行新婚姻法是一个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任务”。三是成立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增强宣传贯彻力度。党和政务院在全国自上而下发起贯彻婚姻法运动,以政府为主,多个部门单位共同推动。例如,1955年,天津市工会联合会女工部发出《树立正确的婚念观》的文件,倡导新式民主和谐的婚姻关系。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国城市、乡村、厂矿、街道等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活动;各区、乡基层召开干部会、妇女代表会、宣传员代表会,采取细致耐心的工作办法安定干部情绪,解除干部思想顾虑,使干部领会婚姻法原则和精神。妇联专门召开学习婚姻法相关培训,干部带头学习和执行婚姻法,主动解决妇女问题,使广大群众对婚姻法都有正确认识。四是树立模范,加强典型宣传。各基层广泛动员群众订立家庭爱国公约,积极培养、推广民主和睦家庭或模范夫妻,在群众中树立旗帜,使妇女认识到新婚姻法的重要意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向各级党委批转四川资中县成渝乡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经验。贯彻婚姻法宣传活动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活动,表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立场,批判了婚姻上的封建思想、塑造了新型婚姻关系、改变了妇女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其二,总路线教育。总路线的提出使妇女工作的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工作任务也随之调整,即宣传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一是开展农民妇女的总路线教育。农业合作化开始后,党全面将妇女的宣传动员工作纳入了政府、妇联的工作部署之中。通过宣传,广大妇女群众懂得整个过渡时期的重要性,并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她们将社会主义美好愿景和自身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涌现出妇女积极参加社会劳动的高潮。二是开展女手工业者的思想教育。妇联和各部门紧密配合,开展社会主义道路、妇女解放等教育活动,帮助妇女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通过宣传引导,手工业妇女了解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国家工业化对人民群众的重大意义。经过思想教育后,大多数女手工业者体会到参加合作社的优越性,增加对合作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手工业的集体化转变。三是开展工商界妇女的思想教育。各地民主妇联迅速传达会议精神,组织工商界妇女参观工厂、学校,或听取劳动妇女模范报告,使她们看到新中国妇女的巨大变化;同时,各地通过举办座谈会、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工商业妇女了解政策,使其在思考和对比中领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精神。例如,开封市棉布业资属结合企业生产竞赛,开展“一事一奖”运动,提高了家属思想觉悟,进一步发挥了家属鼓励亲属积极搞好企业经营,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为加强工商业者家属教育改造,帮助其发挥所长为国家建设服务,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工商界家属学习委员会、家属宣传队和家属业余政治学校等宣传组织,从而打消工商界家属的顾虑,减少改造的阻力。妇女在宣传教育后,明白自身劳动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建设的速度,从而树立了国家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思想观念,同时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其三,“两勤”方针教育。1955年,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各级党委和各级妇联积极贯彻全国妇联提出的“两勤”方针,开展了各式各样贯彻“两勤”方针的活动。一是大力发挥妇女干部在厉行节约中的带头作用,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广大妇女群众,着重发现和培养妇女积极分子、推广先进经验,各地涌现出大量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有地方妇联开展了“三献(献计策、献材料、献本领)三创(创造先进工具,创造高产尖端,创造先进经验)三带头(带头创造,带头推广,带头使用)的‘三三红旗手’活动”。二是召开经常性的座谈会、学习会、经验交流会,引导妇女树立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促使妇女认识勤俭持家对国家建设的作用。有妇联反映:“农村里对勤俭持家、计划用粮的风气已有树立,普遍反映秋后的用粮情况与往年已大不相同。任意浪费粮食的现象大大减少”。三是通过报刊媒体,扩大“两勤”方针的舆论宣传。譬如《中国妇女》刊登了朱德《勤俭持家》一文,指出社会主义主张勤劳生产、厉行节约,贯彻勤俭持家的精神。由党中央制定的“两勤”方针,以恰当的方式强调了妇女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妇女社会劳动、家务劳动的认可,有效引导妇女“建好国、持好家”,使妇女能够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促进妇女形成爱国、爱社、爱家的思想。

(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国家前途和建设任务不了解,严重制约了党中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为此,党在开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扫盲识字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妇幼知识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

其一,扫盲识字教育。据统计,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发动妇女参加扫盲运动不仅是一个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其本质是一场妇女群体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一是加强调查,了解妇女基本情况。由各部门组成的扫盲组织制定扫盲计划,积极动员妇女参加到各类学习组织中,并随时了解女学员的思想情况,向扫盲机构反映。天台县妇联指出:要想搞好妇女工作,领导上必须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特别关于妇女政治、经济动态与要求,以便根据妇女要求进行工作,才能在工作中要抓住重点。二是解决妇女生产和学习的矛盾。在农村,合作社根据生产组织形式有计划地建立学习组织,将教育工作放在合作化的规程之中,解决冬学与合作社生产之间的冲突,使学习服务于生产。在城市,大力发展工人业余学校,采取女工群众适合的、灵活的学习组织形式,以满足女工学习和生产要求。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妇联的积极作用。毛泽东认为:“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采用大会动员、群众互助动员和个别说服的办法进行广泛的动员宣传;妇联协助地方开展农村冬学教育,发动农村妇女加入合作社。扫盲教育提高了妇女知识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有文化的妇女人才,有力推动了生产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广大妇女在扫盲过程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妇女群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同时树立了劳动光荣思想,促进了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大大提高了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

其二,科学技术教育。由于过去妇女接触科学技术知识的机会较少,科学技术水平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新中国初期妇女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都比较低,因此开展妇女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面临一定困难,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设立科普局,编写宣传资料。科学普及局领导地方文教机构进行科学宣传工作,利用模型、图片、书籍、电影、幻灯等,广泛开展新农具的运用、妇幼卫生、传染病预防、安全问题等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一些工厂建立了工作组,用业余时间举办科学技术讲座或技术训练班,向工人宣传科学知识、推广先进生产经验,迅速提高了我国工人的技术水平。二是采用图画、戏剧表演、说唱快板等多种方式宣传,提高妇女思想觉悟。一些城市为增进人民科学知识,利用了文化宫、俱乐部、业余学校等场所,进行各种科学技术宣传工作。三是通过各类会议开展宣传教育。各地通过讲座、座谈会、诉苦会进行科学宣传,并以新旧社会比较教育启发妇女,增强妇女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科学技术宣传教育提高了妇女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工作和技术也有所提高。正如郑州市妇联指出:妇女解放必须组织起来学习与掌握技术,这是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的关键与必经的道路。广大妇女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后,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农村多种生产的意义,积极支持农业合作化的各项措施。

其三,妇幼知识教育。在旧社会制度下,大多数妇女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不愿意接受妇幼卫生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卫生工作成为人民保健事业的重要内容。一是自上而下地开展妇幼知识宣传。全国城乡普遍建立了三级妇幼保健网,形成广大妇女卫生健康服务的网络系统。1953年,仅浙江省就建立了妇幼保健所23所,保健站236站。卫生局、妇联、工会等部门共同开展妇幼卫生宣传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会、座谈会、示范会等形式积极推广妇幼卫生宣传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和婴儿的安全健康。1955年,四川省妇联强调“城市应协助卫生部门以女职工多的工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调查了解女工中的疾病情况,通过讲座等用实际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扩大卫生知识宣传主体。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妇幼专业人员的培养教育,增加妇幼卫生队伍,不仅为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扩大了妇幼卫生知识宣传主体。医生和卫生员通过各种形式向妇女宣传卫生知识,扭转过去人们轻视妇女卫生工作的错误看法。三是结合反封建开展妇幼卫生知识宣传。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政治权利和文化观念强化干预妇女身体,使妇女缠足打上男尊女卑的印记,对其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和影响。在党的领导下,对妇女缠足改造意义从身体领域扩展到被赋予除旧布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隐喻意义,使“放足”成为新中国崭新的政治符号和文化标志,成为党对妇女思想和身体的双重形塑和改造。与此同时,全国妇女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妇女生育率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口显著上升,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确保了国家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余论

新中国初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巨大冲击,以至各种思想多元并存,思想文化战线斗争形势严峻。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迫切而现实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进一步构筑了意识形态共识,围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卫生防疫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教育,有效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在总路线教育、婚姻法教育、“两勤”方针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下,中国妇女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社会各项建设中,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此过程中,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构筑了意识形态共识,消除了社会上对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偏见,并逐步建立了男女平等的主流观念,使广大妇女真正获得了解放和新生。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爱国主义思想,掀起了妇女反封建浪潮,破除了传统“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改变了妇女对科学文化卫生等知识的认识,使原本传统的封建秩序逐步解体,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形态。这些举措适应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妇女自身实际情况,因而赢得了广大妇女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为巩固新中国社会制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初期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符合妇女群众切身利益,增强了妇女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妇女的“社会主义新人”再造,为新中国各项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妇女广泛地参与经济生产活动成为毛泽东时代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在融入新中国变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过程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文化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树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广大妇女日益成为新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妇女的生产生活从此迈入新阶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寻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路径
下一篇:新时代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