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工具或手段。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运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增长,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统一。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矛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选择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作为改革目标,有利于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普适价值;可复制性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06-0026-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部分并列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组合词)。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部分并列组成(也是一个组合词)。资本主义的任务也是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维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维护资本所有者能够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任务,虽然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完全不同。
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或工具,它不具有社会目的性,要说它有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生产。正如邓小平所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方式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是以充满活力的市场方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发展生产力不如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正是如此,社会主义由选择计划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转向为选择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财富生产能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维护资本和资本所有者利益的本质特征完全不同;也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为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相同,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同。
人们不仅会问,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为什么又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和制度变革相对滞后,未能及时化矛盾的对立为统一而引起的。为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有必要揭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矛盾的形成原因。
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需要发挥资本的作用,需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度地节约劳动时间和大幅度地增加社会财富,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财富大幅度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机器大工业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地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财富,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因为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节约劳动时间、增加财富生产和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果,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是因。市场经济通过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确实能够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能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发挥资本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生产,从而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财富支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统一的一面。
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要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只是获得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价格收入——劳动生产的必要价值部分,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部分被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价值转化的收入不能完全为劳动者所得,剩余价值转化的收入被资本占有,应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分化严重的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原因,不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矛盾。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又具有对立的一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选择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块(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为了发挥矛盾双方相互统一能够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就是能够通过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可以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矛盾转化为能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利因素(即化对立为统一)。
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是沿用而没有变革(或者即使有变革,也没有伤筋动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生产方式,如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时,只是照搬代表资本利益的股份制,而没有把它改造为既代表资本利益,又代表劳动者利益的股份制(只是在监事会中增加劳动者代表,不足以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因为只有监督权而无决策权),因此,尽管生产力和财富的水平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但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解决,从而形成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的人与人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对立,没有通过制度变革转化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统一,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未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明显区别开来,模糊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的相互区别,从而导致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分化的问题,都归结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错,动摇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为统一,才有可能消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才有可能明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间的差别。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者的关系具有统一的一面。只是因为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一样,二者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才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者的关系又有对立的一面。这也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所以要变革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废除资本作用、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坚持以实际劳动时间作为产品生产和产品交换的计划尺度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实际劳动时间作为产品生产的计划尺度,先要预测好产品的需求,然后再计划安排实际劳动时间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如果需求发生变化,或是预测出现偏差,又得重新计划安排实际劳动时间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产品生产和产品需求脱节的问题客观存在,产品生产难以满足产品需求,生产力难以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实际劳动时间作为产品分配的尺度,只是体现劳动的量,难以体现劳动的质。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以实际劳动时间作为产品分配的尺度,模糊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别,导致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资本作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需求的变化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表现出来,商品生产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能够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生产力能够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商品交换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生产的商品价值可以通过交换与简单劳动生产的商品价值相等,因而能够实现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转换。“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做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过程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商品交换能够实现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转换,能够实现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有利于调动劳动复杂程度不同的部门或企业的劳动者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所以变革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这个方面的原因。
以上分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三者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作了比较充分的揭示,既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贫富分化的原因,又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所以变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要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需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目的,一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二是为了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能够“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长财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否定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有序竞争,有助于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能够保障和推动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力水平低从而收入水平也低的部门或企业,流向边际生产力水平高从而收入水平也高的部门或企业,不只是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提高,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能增加;既增加财富生产,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为目标,确实能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因而有利于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主要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需要发挥资本作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在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的同时,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与社会主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相矛盾。所以,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关键在于构建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制度安排。或者说,关键在于消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是说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或者“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也只是给出了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原则,缺乏可操作的制度安排,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虽然具有可行性,但也只是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力价值转化的价格收入,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仍然不能为劳动者所有。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股份制也只是代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因为是按资本股份分红)。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各项改革,都未能解决好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决定剩余价值分配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深化改革的力度不够。所以,所有制实现形式如果不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就不太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也难以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也因此而难以化解。
什么样的所有制实现形式能够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从而能够化解因为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呢?股份制显然不可能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股份制实施多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有在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传统股份制的基础上,同时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新型股份制),才有可能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就能够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从而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能够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劳动者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也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导致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主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间的矛盾,也就因为劳动力资本化劳动者的股份而得以有效化解。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能够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揭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是否符合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
资本股份为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劳动力资本股份为劳动者个人所有,是一种个人所有制,是否违背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股份制将生产资料的价值形态(股份)与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分离开来;生产资料的价值形态(股份)为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生产资料实物形态共同所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但是,生产资料价值形态(股份)的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维护的是少数资本所有者剥夺大多数劳动者(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符合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为了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原则。新型股份制将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共享资本股份收益,否定少数资本所有者剥夺大多数劳动者。新型股份制也保持了生产资料价值形态(股份)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生产资料实物形态共同所有的特征。新型股份制与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原理有同工异曲之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以新型股份制作为改革目标,既有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的作用,同时也不违背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
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的前提是劳动力是资本,劳动力如果不是资本,也就不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以新型股份制为改革目标,就必须要揭示劳动力是不是资本的道理。关于劳动力资本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劳动力只是商品,不是资本;如果劳动力是资本,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道理就不充分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有人认为劳动力是资本,因为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能够生产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增殖),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其增殖,具有资本的属性。也有人以马克思认为的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不是劳动者的资本作为理由,认为劳动力不是资本。“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这些不同认识,只有通过深化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的认识,才有可能化分歧为统一。
只要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劳动力是商品,就必然有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就会出现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也就避免不了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定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否定劳动力是资本,目的是维护资本独占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劳动力不只是商品,而且也是资本,目的在于劳动力资本也能参与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分配,也不否定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是商品,并不否定劳动力是资本,就像生产资料是商品,同时也是资本一样。劳动力是资本只是改变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对象,即由资本单独占有剩余价值,变为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共同占有剩余价值。有人认为劳动力是资本,就是否定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只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言的,并没有认为劳动力不是资本,只不过劳动力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而是资本家的可变资本。劳动力是资本的问题不容置疑。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前提条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以新型股份制作为改革目标,有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劳动力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还能不能占有剩余价值,或是占有什么样的剩余价值,理论上应该说明,制度上也要有安排。如果劳动力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之后,资本占有不到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选择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则毫无价值和意义(既不能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而且还会出现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不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劳动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否削弱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增长,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劳动力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工作日时间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二者明显是劳动生产的)之后,还有一种超额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是否具有合理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就是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出售,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在这一段文字中,马克思道出了四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高出个别价值的部分,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二是超额剩余价值不是个别劳动生产的,而是社会劳动生产的;三是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个别价值,才能形成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现象,才会出现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不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就不可能形成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离不开资本发挥作用;四是资本出售使用价值才能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无偿占有社会劳动成果,更不是剥削个别劳动(因为超额剩余价值不是个别劳动生产的)。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具有合理性的道理比较充分。因为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度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财富,个别价值降低的幅度很大,能够形成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之后,不是没有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而是有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能够激励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
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既有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的作用,又有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功能,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目标选择。不能因为劳动力是资本的问题还有争议,就停步于股份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具体结论和词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为了“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新型股份制是一种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的制度安排,能够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因而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目标选择。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似乎意味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适应于中国,而在全世界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即不具有普遍适应性(普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具有普适性,由它是否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所决定。只要能够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认为具有推广应用的空间和前景,就可以认为具有普适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它是否具有普适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需要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挥资本作用,就是发挥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度地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财富,提高生产力水平,已成为世界共识。发达国家的认识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也是如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也是如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替代计划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全世界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就是普适价值。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应是全世界的社会共识。无论哪一个国家,不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都不会明确反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表里不一致,社会主义国家表里如一的差别。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符合普适价值的社会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普适价值的特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虽然它未明确反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它坚持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维护的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是资本占有更多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国家时有发生的劳动者为了提高工资水平而举行的罢工活动,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普适价值的社会共识。人们可能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劳动者富裕程度不是很高的问题,是不是也不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普适价值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始终是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即使现有的制度变革,尚未完全实现这个目标,甚至差距较大,但只要创新理论观念和思想观念,大胆进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就有可能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就能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不断创新制度安排,就能形成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普适价值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可复制性。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全世界都在使用。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通过经济体制变革,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复制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具有可复制性。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决定的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为了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变革,需要把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作为改革目标。其中,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股份制,是可以复制的,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在通过制度变革,推行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股份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需要进一步说明。
资本主义国家只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否定劳动力是资本,也就否定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但是,并不意味劳动力不是资本,不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否定劳动力资本,否定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目的在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维护资本独占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权利。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在资本主义国家似乎不具有可复制性,但是并不意味这种制度安排今后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具有可复制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可以通过罢工的方式,迫使资本家提高工资水平,也就可以通过罢工的方式,迫使资本家实施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只是因为劳动力资本的概念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深入人心,劳动者才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以罢工的方式争取提高工资水平。如果劳动力是资本的概念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劳动者的共识,且能为他们带来长远的利益,他们就有可能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而奋斗不止。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就有可能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根发芽。从这种意义上说,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复制的可能性。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只是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并没有否定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资本所有者运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也就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而不一定排斥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为了缓和劳资矛盾,资本所有者甚至还有可能推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导),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是有可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复制出来的。
人们可能会问,劳动力的载体是活的人体,不可能清算,那么,劳动力资本是否可以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呢?如果劳动力资本不能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则毫无推广应用价值,有没有可复制性也就毫无意义。这种担心当然有必要,但是,这种担心缺乏理论依据。劳动力和劳动力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不能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劳动力资本是可以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的。这是因为,劳动力资本可以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形成,就像资本能够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形成一样。资本通过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积累形成,劳动力资本则是通过占有自身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形成,二者相比较,后者积累的理由似乎比前者更加充分一些。劳动力资本可以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形成,也就像资本那样,可以通过清算的方式,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只要在公司的会计账簿上设立一个劳动力资本账号,把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部分地记入劳动力资本账号,劳动力资本就能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资本通过清算能够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可以在世界各国复制,劳动力资本通过清算也能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也可以在世界各国复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也就不会因为劳动力资本不具有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而不具有可复制性。
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具有可复制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因为可复制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而能够推广应用,因而也具有可复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部分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二者都具有可复制性的特征,也就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可复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普适价值,又有可复制性,也就具有推广应用的空间和前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推广应用的空间和前景,还在于它把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作为制度变革的目标选择,具有更多和更高层次的普适价值。资本股份和劳动力资本股份同股同权,资本所有者持有资本股份,能对公司重大生产和分配决策,行使一股一票的权利;劳动者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也能对公司重大生产和分配决策,行使一股一票的权利。公司成员都能通过一股一票的方式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基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具有普适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更高层次的民主形式,也应该具有普适价值,或者说有更高层次的普适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而更加富有推广应用的空间和前景。劳动者能够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能够保障自身利益不受资本损害,有利于缓和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矛盾,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还能有效制约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滥用自然资源和损害自然环境的无序扩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普适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因此而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它就不只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也是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的、能在世界推广应用的社会经济制度。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不只是为了揭示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区别,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和决心,而且也是为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适性前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组合词,它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部分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的工具或手段。二者的关系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二是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是,运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大幅度地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财富生产,能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财富支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因而具有统一的一面。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扩大贫富差距,不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又有对立的一面。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既有发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财富支持的积极作用,又能不断创新制度安排,消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使资本股份和劳动力资本股份行使一股一票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具有普适价值,同时因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而具有可复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而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