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充实人才队伍,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文明互鉴,从而不断推进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06-0005-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论断。自“两个结合”提出以来,学术界迅速加强了“两个结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洞见性的理论成果。目前,学术界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理论价值、实践逻辑等重要问题上。一是阐述“两个结合”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二是阐明“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然途径和规律揭示。三是阐明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叙事逻辑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关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有:“知识”“自主体系”等概念内涵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要素、意义、路径等研究。
关于“两个结合”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两者之间的研究:一是“两个结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现实之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个结合”及其重大意义,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其产生、发展、深化的发展历程。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产生阶段。20世纪初,伴随着俄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个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二是“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践论》关于实践智慧的论述,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成果。《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着重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次强调了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繁荣,更好地反映群众生活,为广大群众服务,这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的必要和现实价值。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也要注重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
三是“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二个结合”不断巩固文化的主体性,又是一次思想解放;“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从时代和实践层面上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理论逻辑,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更具有理论意义。
一是“两个结合”从时代和实践层面不断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
二是“第二个结合”又是一次思想解放。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进一步做好思想解放,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更多启发,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古为今用,更好地服务于今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三是“第二个结合”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其他国家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和棘手的困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我们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更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历史经验中、从实践探索上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可借鉴、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措施。“第二个结合”有利于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巩固文化主体性,真正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四是“第二个结合”增强了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观念、多样的文化载体形式和珍贵的传世文物古籍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长的土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
“两个结合”有利于在实践指导、拓展内容、实践创新等方面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理论必然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实现新的发展是必然要求。
一是“两个结合”有利于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活动。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两个结合”特别注重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思考总结,在实践活动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实际,也离不开在中华大地上的实践活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没有现成的东西照搬照抄,要充分发挥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两个结合”是其必由之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围绕现实需求,敢于尝试、敢于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中国实实在在的伟大实践中,运用“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是“两个结合”有利于拓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有自身的性质、特征、内容和体系,而“两个结合”就是基于具体实际、自身特征和创新内容等基础产生的。“两个结合”在不断推动自主性、原创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主性、原创性的文化创新和学术演进,特别是在关注具体问题、研究具体情况、回应现实困难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能自觉以国家的现实需要、世界的发展大势、人民的生活关切为落脚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断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产生能够解决具体困难的方案和理论,从这个角度上讲,“两个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三是“两个结合”有利于在创新发展上深入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两个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也离不开创新,创新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两个结合”有利于在创新发展上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式方法的现实需要,要注重从方法论角度出发,从社会全面发展、知识体系构建层面上运用好、把握好科学方法论。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着重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文明形态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现代文明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要求各国立足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明,同时也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加强文明交流、增强文明互鉴。有学者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它的三重内涵:其文明内涵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知道“文明中的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持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增进不同文明合作,实现开放包容,构建命运共同体,开辟美好的未来。
一是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以进一步更好地了解、认识国情世情、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出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主体性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强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运用,提高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进一步加强文明交流,兼收并蓄。不同文明应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优缺点,强化互相之间的交流,吸收彼此文明形态中的优点长处,从而保障文明传承甚至不断增进文明进步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养成全球视野,站在全人类视野角度思考文明传承和创造文明新形态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融合创新,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创新发展。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应互相尊重,开放包容。文明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文明不应互相排斥,而应该互相尊重,要坚持开放包容,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明形态。
三要增加文明互鉴合作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同文明主体间、世界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就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沟通、协作,提出共赢、合作、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现实问题,中国提出共享共建共商的治理观,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建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之路,而是立足中国实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华大地,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同时又要开放包容,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要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走出去交流互鉴,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校要创新形式,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不同的文明增进交流,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质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在新征程上,不断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实践活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
一是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我国人口基数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人口数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量;我们追求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西方那样贫富悬殊;我们注重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是西方那样强调物质至上;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我们崇尚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是像西方那样国强必霸的现代化模式。中国人历来不以金钱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更加注重精神价值实现,西方人则明显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独特价值观,明显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资本至上的价值观。”
二是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坚持人民立场增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照抄别人,而是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现实出发,坚持自信自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结合现实,根据实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具有以下方法论的自觉:我们要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要从全面的角度、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建构中国创新理论;在学科自觉中建构自主知识和自主知识体系;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树立胸怀天下的理念,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建设“三大体系”,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时代赋予社科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建设“三大体系”,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一是要立足“三大体系”,从知识体系上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涉及对知识本质及其生产和运用的理解,意在认识、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体现在落实和推进“两个结合”中。综合来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以“三大体系”建设为理论基础和支撑,“三大体系”建设应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心内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围绕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结合实际,不断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二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问题、现实问题是我们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想进入我国并产生影响,借助新媒体,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学习、发展、丰富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有利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运用哲学思维来开展工作。
三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现状及问题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推动工作要主动运用哲学思维,辩证法应该是活的方法,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用哲学思维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社会变革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要积极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提高自身的哲学涵养,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来开展工作,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并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现实、立足需求继承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的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谈得上自主知识,才谈得上自主知识体系,才谈得上文化主体性,才谈得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充分运用“两个结合”积极拓展实践路径,大力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一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通过深入研究“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以更好地认识国情世情、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出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提高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是拿理论去阐释现实,而是要用实践去实现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两个结合”、加强理论阐释,深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认识,运用好“两个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式方法。
二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要深入人民群众,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践行“民为邦本”的思想,主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把学问建立在中国大地上。其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自立自信,要紧盯社会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时刻坚信创新自主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回答世界之问的同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守正创新,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礼仪礼节,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胸怀天下、树立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担当作为,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三是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考并解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立足重要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注重原创精神,勇于开拓创新。要统一规划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统筹协调谋划,实行一体化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立足全球视野、引领学术前沿、体现原创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体系,反映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标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要结合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客观实际,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和标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评价机制和标准要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评价机制和标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际,并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经验、办法,不断建立健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评价机制和标准,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机制保障。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动荡不安的现实局势,面对国内高质量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复杂情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迫切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两个结合”对于培育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意义不言而喻。“两个结合”有利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更好地了解现实情况、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有利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主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弘扬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迫切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具有怎样的基本能力,这是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具有思维能力。要加强学习,运用系统思维。不断培养自身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就是要求看问题、办事情要有系统观念,把问题放在整体上去理解、放在全局中去解决、放在全程中去思考,不应该单一的、片面的、简单的思考、处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要举一反三,坚持历史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丰富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上的人、事、物,从历史中观照现实,从历史中增长智慧,运用历史思维来认知事物、分析现实,运用历史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方式方法来处理好现实中常规的、超常规的各类人和事,始终坚持历史思维。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时刻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分析国际局势深层次的背景、原因、走势、各方利害关系,培养全球视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大局意识、全球视野,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坚持胸怀天下,培育全球视野。
五是要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重视大中小学生教材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人才,人才教育培养离不开教材,要大力建设教材体系。以“两个结合”推动教材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教材体系建设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又要符合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富有浓厚的中国元素;另一方面,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思维素养,能够解决中国现实实际问题。要以教材体系建设作为抓手,通过教材体系建设引领和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劳动能力、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充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六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文明互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紧盯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中国实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分析现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发展脉络,结合实际,坚持“两个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不断形成解决有关问题的中国方案,在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归纳、反复验证、进行归纳升华,上升为知识体系,不断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同时,要主动借鉴、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强文明互鉴,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在文明互鉴中不断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