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关学名儒王心敬的亲情诗探析
2024-08-21   来源:王晓鹃   

摘要:王心敬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在他现存的近七百首诗作中,亲情诗有六十余首,涉及母亲、妻子、兄弟和子侄,表达出夫妇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伦风貌和光宗耀祖的责任与荣耀。其亲情诗运用比兴手法,善于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出作为理学家的真儒硕士特色。

关键词:王心敬;亲情诗;亲情人伦;朴素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05-0014-10



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鄠县人(今西安鄠邑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在理学、经学、政治、农业、军事和荒政方面都卓有建树,在关学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儒唐鉴评价道:“关中之学,二曲倡之,丰川继起而振之。与东南学者,相应相求,俱不失切近笃实之旨。”王心敬谢世后,关学学者孙景烈曾感慨说:“吾关中自南阿、丰川两先生没后,薪火岌岌不续。”周元鼎也感叹道:“自丰川先生后,吾关中之学其绝响矣。”可见王心敬对关学的深刻影响。同时,王心敬又是一位诗人。他一生除对理学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外,也注意对亲情的维护和抒写。在他现存的近七百首诗作中,亲情诗有六十余首,而他的著述《丰川家训》《训子贴》,以及书牍序跋、讲学语录和其他诗歌中,保存了大量他关于亲情的见解和评论。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对于今人如何对待亲情,如何维护亲情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亲情,是指由血缘或姻缘关系所形成的情感,而亲情诗正是表现这种人类真挚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王心敬的亲情诗,首先表现在对母亲李孺人的眷恋和孝顺上。王心敬十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余居二曲者,如此其久,至于中间饮食衣服之资,半典衣物;书籍灯火之需,多出纺绩”(《丰川全集正编》卷二十六《丰川家训》序言),李孺人节衣缩食,典衣纺绩,鬻田卖地,含辛茹苦供其读书,故王心敬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人生的大事面前,如少年时赴周至跟随关学大儒李颙学习,二十九岁抛弃科举一意研习理学等,王心敬都毫无例外听从了母亲的意见。王心敬认为,忠孝是人之本,“要知得孝为德本,要知得仁由孝生。一行未善,孝道有亏;一物未仁,孝量未全”(《丰川家训》卷中),而其“人生忠孝真无负”(《和令公过渼陂空翠堂有怀子美先生》),“忠孝节义乃当留”(《孤山》),“孝以光亲大”(《门人求书口占以赠》),“大舜酷行孝”(《有感》)等诗文,都在反复表达这一主题,认为忠孝是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内容,并将孝顺长辈写进家训,定为家法,且身先垂范,“昏定晨省,问饥视寒,以及先意承志,视听于无形无声之先等义,则却须平日立为程范,与之讲明,积久则自成家法,子孙逊顺,忤逆当少”(《丰川家训》卷中)。而他对母亲李孺人的孝顺之情,堪称楷模。

李孺人只有王心敬一子,“一日不见则心口念说不置”,王心敬一直秉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故敬近于邻乡三二日间,虽在必宜访之人,必宜到之地,皆不敢轻自上道”(《正编》卷二十《辞朱亚公邑侯荐牍书》)。在周至二曲读书期间,他曾作《二曲旅寓忆母》,“白云何冉冉,覆我具庆堂。焉得如白云,疾飞到母旁”,以白云起兴,表达了对母亲的殷切思念之情。二十年后,王心敬再次经过二曲书院,追忆当年艰苦的求学岁月,依然感慨万千,“赖我高明母,殷勤义方诏”“典衣鬻郭田,精舍竟烜耀”(《和令公过二曲书院》),反复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九月,王心敬曾去河南、安徽、湖北和江西游玩,并于次年二月返回鄠县。他第一次离母千里,十分挂念母亲,曾作多首忆母诗,如《忆母登黄鹤楼望秦川》“堪叹昔人乘鹤去,不留仙驭到人间”,万仞华山遮挡了回家的路,如果能够乘仙鹤飞到母亲身旁,那该多好;《柳浪莺》“祝君莫向客窗叫,触起游人望母心”,听到黄莺啼叫,不由得想起母亲,无限惆怅;《登武昌寓目》“相看春又去,应廑母增愁”,客居武汉,久不得还,徒惹母亲挂念,十分愧疚。其《武昌春雪》云:“鄂渚雪漫漫,春来倍觉寒。回风迷驿路,积素失青峦。酒煖梅轩醉,炉红客枕安。独愁慈母意,遥念子衣单。”诗人客居武昌,窗外春雪漫漫,屋内酒煖人安,但万里之外的母亲并不知晓,肯定还在牵挂自己——不说自己想念母亲,却说母亲牵挂自己衣单,令人动容。因此,当得到家书时,王心敬不由得欣喜若狂,《得舍弟手书知家慈康泰而二曲夫子夙疾稍痊兼荷皇上西巡时旌礼异数既以志喜兼申谢复庵宪副盖家师夙荷宪副眷注近年来更荷其粟帛之馈深也》,“老母身全健,家师病渐宽。结肠倏解尽,晚饭顿加餐”,积郁之情顿时消散,就连晚饭也比平日吃的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王心敬对母亲嘘寒问暖,极尽孝道,如《山居》其四“静坐山猿献果,读书湛母添灯”,清夜读书,母亲为其挑灯,温馨感人;《答友问山居》其三“择笋供孀母,煮葵食诸季。稻成春酒熟,堂上斑衣戏”,为母亲采摘新笋,斑衣戏彩,承欢膝下;《夜读方书》“老母七十余,视履尙健好。其奈过古稀,年龄亦已老。自昔阅册经,灵药可还少。何当遇仙翁,导儿寻芝草”,深夜阅经,为母亲寻找养生丹药,从饮食、娱乐、健康等角度,表达出对母亲的深切关爱。母亲去世后,王心敬痛彻心扉,“暨辛卯夏,又以慈母蝢失,痛与恨并,遂尔气血,为之益微,故今行年五十有九,须鬓若霜”(《续集》卷首《辞征呈》)。其《追痛》云“白首双双尚两亲,羡佗北舍与南邻。严亲见弃方周纪,慈母新违又四春”,目睹邻居双亲健在,自己却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不由得悲从中来,思母之情跃然纸上。这些诗歌,既有生死离别的深哀巨痛,也有家庭生活的日常和美画面,读之令人感动。

王心敬写给妻子的诗歌并不多。王心敬主张夫妻须相敬如宾,非为子嗣计,不纳妾,“夫妇敌体,必须相敬如宾。苟非为生子起见,不可多置婢妾,以滋反目。如以子嗣之故,逼不得已而为此,却须大小有伦,名分秩然,无宠爱失正之过乃可”(《丰川家训》卷中)。作为理学家,王心敬将夫妻情感深藏内心,翻遍全集,发现只有四处提到妻子,“至不孝居二曲者,将及十年,一切粮糗被之费,书籍膏火之资,则与子妇辈手纺绩,点衣物不足,辄变易田产,毫厘有不恤者”(《正编》卷二十三《先慈李孺人行述》),王心敬在周至读书十年所需费用,都是妻子和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纺织所换,可见其妻子安贫、朴素以及勤劳的品质。《山居》其二云“连壑万竿碧竹,绿溪千树红桃。稚子能通奇字,山妻亦解羲爻”,碧竹万斛,绿溪淙淙,红桃遍野,王心敬和妻儿一起耕读,惊喜的是妻子竟然能够解羲爻,可见其妻子人文修养不差。《除夕》“一门五十口,和气尽成醺。堪喜春随到,况余椒酿香。艺檀除旧秽,爆竹迓新祥。老母宣家训,山妻办酒浆。家康兼国泰,团坐视丰穰”,除夕之夜,五十余口的大家族汇聚一堂,而妻子则忙着准备家族的年夜饭,可见其任劳任怨的品格。《秋夜》“元朔寂寥夜,匡牀睡未宁。茅檐风动竹,瓮牖霜含星。漏永儿偏寐,更深钟未鸣。生平愧恨处,叙与老妻听”,夜深人静,霜月满天,王心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便将心里话讲给妻子听,可见妻子是他的知音。在看似不经意的抒写中,展现出他们婚姻生活的真实和温暖,而夫妇间互敬互爱、和乐有趣的生活,亦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这样一位通诗文,识大体,解人意的妻子,王心敬心满意足,两人育有四子,感情深厚,他也从未动过纳妾的念头,为族人作出了榜样。

当然,在一个五六十人的大家族中,除了对上孝顺母亲,对内信任妻子外,王心敬还友爱兄弟,“兄弟同胞,是日天显其人,贤智固为我切近师友,即中材下愚,亦我同气连枝,当倍加轸怜”(《丰川家训》卷中)。其《自警兼示从弟》“群生宝一世,岂不在百年。百年正复几,过眼春华前……大禹惜寸阴,圣贤且尚然。何况我下士,及时无勉<字1.tif>”,在自勉的同时,激励堂弟要珍惜光阴,涵养忠孝节义,体现出家族长兄对族弟浓浓的关心和友爱之情。

王心敬的亲情诗还表现在对先祖的颂扬上。他十分注重冠、婚、丧、祭等传统礼仪,特意做《四礼宁俭编》(或称《丰川家礼》),以规范族人的言行。王心敬的六世祖是明七子之一的渼陂先生王九思:“丰川为渼陂六世孙。”(光绪本《丰川续集》卷六户县知事钮福嘉跋语)。“吾族之谱,自我渼陂祖来,共今兹为四修。”(《丰川续集》卷十八《四修族谱后序》)。王心敬的曾祖父讳迁木,字庆轩,配高孺人、闵孺人。祖父讳德玉,字汝爱,高孺人出,配张孺人、温孺人。叔祖字汝择,闵孺人出。大伯父王慥,张孺人出。二伯父王慤、父亲王忻,温孺人出。王心敬十分敬仰先祖,认为人要饮水思源,知道生命的来源和归处,故尤其重视对先祖的追思和祭拜,“祭者,子孙所以接祖考之精神于异世之上也。为子孙而不知祭其祖考,是为忘木本而迷水源,失人理矣”(《丰川家训》卷中),子孙是先祖精神的延续,一定要恭敬谨慎地追忆,从而让敬祖孝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凡居家,必须量置祭器,藏之洁处,为四时荐献之具”(《丰川家训》卷中)。在这一点上,其母李孺人就做出了表率,“但遇时新或远方珍异之味,必令先献祖龛,而后敢食。每逢令节朔望,则凌晨盥栉焚香,肃叩于祖龛前,次令诸妇以序毕叩。盖至临殁之三日前,客有馈新笋者,家人捧以进,则犹曰:‘献祖否?’献毕,幸分家人”(《正编》卷二十三《先慈李孺人行述》),就在去世前三天,李孺人还让家人将新笋供奉祖龛。其《除夕》其二“盥手披巾履,焚香叩祖先”,其五“三更虔盥濯,九叩谢神天”,《元日和复菴宪副祝天》其二云:“爆竹残声散晓烟,炷香叩罢更祝天”,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早起盥濯,焚香化马,祭拜祖先。其《元日订训》亦云:“三阳开泰宇,万象生荣光。东来卿云烂,覆我具庆堂。堂上垂白母,罗拜儿孙行。夙戒阶除净,新濯布衣裳。进馔烹蕨笱,佐饮温柏浆。道古儿劝酒,分果孙喜狂。蔼蔼春风里,融融乐意翔。信哉生人庆,亲寿家平康。”这首诗描写了王家人欢度新春的一个场景。大家穿着新洗的粗布衣服,在整洁干净的庭院中给母亲李孺人行礼,饮酒分果,谈论孝忠节义事,其乐融融。佳节的美食和酒水,是“蕨笱”和“柏浆”,并不是王家在春节也吃不起昂贵的荤菜,喝不起甘甜的美酒,而是李孺人不愿意吃荤。这还有一段旧事。明清易代之际,流贼陷城,王家财物被洗劫一空,王心敬的父亲中悦公(王忻)为了救母,被贼人“刀斫其右腕”“复于头顶连斫两刀,忻昏迷,卧地,经一夜方苏”(《(雍正)鄠县重续志》卷四人物)。李孺人曾经断发吃素,祈祷丈夫平安,但事与愿违,中悦公还是不幸病逝,而李孺人也终身不再食肉,怕引起伤心的往事,“肉非不旨,但吾每自此辄心痛,伤不能止也”(《正编》卷二十三《先慈李孺人行述》)。中悦公被誉为“鄠邑百年中仅见完人”(《(雍正)鄠县重续志》卷四人物),后在乾隆二年(1737)被奉旨祀入鄠县忠孝祠。《元日订训》其二:“至乐非外假,家庭安以祥。鲜鲜履端日,四运必周详。祖父贻良模,使我叨余光。豺獭知报本,先泽其可忘。我无替道念,尔辈效贤良。善继还善述,乃得吉而昌。庶几兹庆衍,地久与天长。”王心敬追忆祖父功业德泽,劝导儿子辈要善于继承先祖的遗志,更要发扬先祖的基业。其《窗前于雨后栽枣占律示孙》云:“今岁春光煖,枣芽朵朵娇。为因啖汝辈,特此培新条。深掘防秋旱,重扶畏雨摇。材坚堪任重,善护待丰标。莫嫌斯本小,五尺便开花。矧见檐高出,还欣干未斜。从兹食岁果,常借荫窗纱。他日刊吾稿,传家世尔家。”王心敬亲手在雨中种下一颗枣树,期盼枣树茁壮成长,他日供人食用,庇人阴凉,但更重要的是他日能够用枣木“刊吾稿”,并希望自己的文稿和家族精神能够传之后世子孙。这些亲情诗庄重典雅,既表达出对先祖的敬畏,对后世子孙的期盼,又坚定了光宗耀祖的信念,也使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情感有所寄托。





自古以来,父子之伦是天伦,是慈孝义礼的本源,也是国家社会治乱兴衰的根基。王心敬育有四子,王勉、王功、王勣和王勍,孙多人,他十分注意对子孙的教育,既是严父,又是师长,父子间亦师亦友。他创作有多首亲子诗,涉及立志为学、经世致用、循良名臣等多方面。

王心敬勉励儿子辈要胸怀大志,“世未有有志而不大成者,即未有无志而能大成者”(《丰川家训》卷上),“人生成就之大小,皆系乎立志之高卑”(《正编》卷十五《答友人问学问之要书》),都点明了立大志的重要性。其《河岳篇》(河岳在望然明师触感自勖兼示儿曹):“华岳诸峰欲际天,南峰更与天相连。洪钧生人灵莫前,高标可让华岳偏。吁嗟乎!鸿钓生人灵莫前,高标可让华岳偏。黄河远自塞西来,不到东溟不肯回。惟人性贵配三才,勇决可让水坚哉。吁嗟乎!惟人性贵配三才,勇决可让水坚哉。”巍巍华山,奇险壮丽,耸入天际,汤汤黄河,一泻千里,志在东溟,堂堂士人,贵配三才,亹亹勃勃,勇敢果断,才称得上宇宙间一个巍巍堂堂之身。王心敬有感于华山高耸入云的气概和黄河奔腾万里的志向,托物言志,以激励自己和儿孙勇往直前。而其《读杜诗飞扬跋扈为谁雄诗示童孙》“宇宙凭何作主张,男儿宇宙翊纲常。看取如车何事业,敢言跋扈与飞扬”,更是洋溢着万丈豪情。

惜时勉学是王心敬亲子诗的另一个重点。王心敬十岁丧父,后赖二伯父王慤(笃恭公)供养读书。少年王心敬胸怀浩然之气,立下了“三十时当使学业充实光辉,四十时当使道明德立”(《续集》卷十五)的青云之志。不幸的是,在他十七岁时,伯父笃恭公又抑郁而终,“当我伯父见背之年,适滇、黔告警之始。当是时,余以从未更事之孱躯,上应供军百需,下有饥寒债负,内外之逼,两弟幼弱,一仆愚痴,亲族关心者,咸为我惴惴,惧于覆坠”(《丰川家训》序言),而十七岁的王心敬已然成了当时王家年龄最大的男丁。生活的重压没有击倒他,他发愤图强,刻苦读书,“每午夜擎灯,我母与我伯母东西对绩,必呼不孝兄弟就灯诵读,虽风雪凛冽,往往鸡鸣未已”(《正编》卷二十三《先慈李孺人行述》),终成一代名儒。因此,惜时勉学无疑成了王心敬的口头禅,其《除夕(甲辰)》“伯玉知非早,武公晚造贤。惟应师睿圣,珍重寸阴怜”,《感秋示儿》“岁何如此,真成易过。汝曹勉哉,可□蹉跎”,《立春前一日示儿》“越宿便送腊,相将复迓春。光阴真似梦,岁月善催人”,《示子》“明道真知学,文公善惜阴。外王与内圣,夫岂异人任”,《勍儿读书紫阁禅院前楼诗以勖之》“悟得升高凭一健,贤关圣域更奚愁”等诗句,都是告诫儿子辈要珍惜时间,努力建功立业,刻苦学习,不要蹉跎岁月。其《秋逼重阳再携童孙登紫阁西峰直造峰巅》“为学正如此,日进识日升,登峰而造极,始信大道弘”,教导子孙,治学就像登山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定要登峰造极。其《寄勍京师》“十卷完书解,三秋叙礼篇……纵负千秋业,终期十驾程”,名为戒子王勍,实为自戒自励,文中流露出来的“岁末注六经”的自强不息精神,读来令人难忘。

王心敬继承了李颙“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在农田、水利、漕运、荒政、军事等问题上都有创建。他的亲子诗中,亦屡屡教导子孙要胸怀天下,关怀国事,参与政治。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陕西大旱持续五年,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2级灾情涉及20个州县,致使陕西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王心敬忧心忡忡,先后创作多首灾害诗,如《哭旱篇》《忧旱》《辛未仍旱》《十月》《慰流民》《感旱》《壬申五月》《饥馑后逢故人》等诗歌,生动描绘出灾情和瘟疫肆虐,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频发,导致城市无行人,农村甚至出现十室九空的凄惨景象。王心敬对流离失所的灾民满怀同情,教导子女要有仁爱之心,尽可能救济,哪怕只能拿出一饭一钱,也是仁义之心的表现,“今虽无粟,一饭匪难。今虽无财,一钱岂艰。值此奇荒,触目凄凉。啼饥号寒,能无神伤。……尚其勉哉,志仁即仁。尚其戒哉,不仁匪人”(《殷训儿曹》);如果实在没有可周济的东西,不妨典当冬季暂时用不着的夏衣来接济灾民,“新年流口倍无聊,丐户投门应更饶。切嘱儿曹立定例,三钱二饼答应号。漫虑周急计莫全,汝曹但辨祀神先。即今夏服还无用,我有<字2.tif>衫可当钱。节晨那便望门投,饥里挟寒更寡俦。如何办得十千炭,元旦人周一火炉”(《又呼》),其悲悯天下苍生之心,现在读来仍令人感动。其《训儿》云:

余家六十口,生计靠薄田。一自丙申岁,薄歉连六年。

中更几挽运,费视岁额宽。兼供军前料,百需耗无边。

独得皇仁渥,沛然亥祖蠲。积困稍苏解,共颂圣恩偏。

天心真难度,两旱东西延。四顾茫无策,老身倡作先。

营田南山下,掘井涝河湾。费尽终年力,三方无一全。

徒催一尺髭,虚耗典衣钱。向非圣明主,蠲赈更连连。

不作三巴客,且流三楚间。今仍赖帝德,秋雨冬雪绵。

谷登足糊口,黍收在眼前。病已无忘痛,经颠应防颠。

抚心滋前惧,记事订来传。天心不可恃,国恩岂常宣。

勤耕而节用,积贮例宜坚。

这首诗做于壬寅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天。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开始,朝廷开始在西境持续用兵,如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九年(1715—1720),朝廷驱逐侵藏准噶尔军,雍正元年至二年(1723—1724),朝廷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雍正五年至六年(1727—1728)平定阿尔布巴之乱等。西境多年战事连绵,陕西又是军需前线,承担着重要的粮草运输任务。同时,从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开始,陕西第二次遭遇旱灾,前后持续六年。在旱灾和军需的双重打击下,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灾民涌向四川。多年来,王心敬一直在“每思为耕余之计”,但没有付诸行动,“临荒终无分毫之济”(《训儿》序言)。面对民众生活的惨状,王心敬痛定思痛,认为只靠朝廷的赈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便总结经验,开始撰述《荒政说》《区田法》《井利说》和《积贮论》,“越爼绘图,有如监门。亲灯续书,直欲奏辕”(《殷训儿曹》),“草树根皮处处无,残黎何计守残庐。夜深浑忘老眼暗,挑灯尚续救荒书”(《行归》),提出了完整的荒政、水利、农田和漕运等思想,并以身作则,躬耕田里,“日影照城角,山人尙晏眠。呼儿具盥栉,云已朝出田”(《即事》),“营田南山下,掘井涝河湾”,以区田法教导民众,终于获得成功“谷登足糊口,黍收在眼前”。显然,王心敬胸怀天下,已经将关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和诗歌的社会功能完全融合在一起。

王心敬认为士大夫之立身处世,要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躬行实践,积极入世,以天下事为己任,处则做一名真儒硕士,出则做一位兼具“清、慎、勤、敏”和“仁、明、公、正”的循良名臣,“昔人以清、慎、勤、敏为居官四字符,余谓此四字自是要紧,然但知此四字亦只可谨身寡过而已,必兼之仁、明、公、正,则知明处当,仁尽义至,始能建俊伟光明之业。居外官可为真循良,立朝廷可为真大臣”(《丰川家训》卷下)。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次子王功、幼子王勍和门人陈门庆等先后获得科名,登上仕途。在王心敬生前,王功任湖南新田知县,王勍先后任泉州知州和广西浔州知府,陈门庆任安徽亳州知府。王心敬的政治理想是“君以敬而明,臣由忠乃良”(《明良》其一)。他推崇恭俭宽仁的汉文帝,“恭俭岂惟两汉少,宽仁自属百王稀”(《读史》),敬重有气节的龚遂与黄霸等道德经济人物,“汉家守令知多少,独得龚黄一辈留”(《勍儿于京得山左素园林君为友深承高谊规切此古道交也儿童赴都寄诗以祝盖素园候铨邑宰不日有循良之责耳》),认为是治世能臣。因此,他多次叮嘱王功和王勍兄弟二人,“你兄弟俱不必急思升转,只实存向理心,实做循良事,勤阅勤究理学诸经书,做得一个真循良,纵将来官阶不高,官品不大,心事品行,亦自可对天地而无惭。你等试思龚、黄、卓、鲁,以汝等平心观之,其以视马、班两史《公侯世表》中著名者,孰荣孰辱耶”(《续集》卷一三《训子贴》),“汝等能发愤尽职,不愧循良,即此为仰报国恩之日,亦正是自树勋庸之时也”(《续集》卷十三《训子贴》),“惟是近来时阅邸抄,见四五番谕旨,谆谆敎海内学士大夫,潜心理学,诵法圣贤,处则为端人正士,出则为循良名臣,而汝兄弟无以副庙堂之期,慰父母之望,时觉介介于心耳”(《续集》卷一三《训子贴》),对王功和王勍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拳拳之心,令人动容,而其所述后多所应验,“小子勍年来历官南北,奉置行笥,庶几临政治人,有所效法凭依,不致大贻谬戾”(《续集》序言),可见其非凡的治世之才,以及对子孙的殷切期盼。鉴于王心敬在道德经济方面的杰出贡献,在其卒后六年,即乾隆九年(1744),在陕西巡抚陈宏谋的提请下,王心敬被奉旨祀入鄠县乡贤祠,为子孙和乡人作出了榜样。





王心敬深受《诗经》的影响,其亲情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善于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体现出作为一代理学家的真儒硕士特色。

首先,王心敬的亲情诗擅长采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王心敬推崇《诗经》,“夫论诗先性情而后风韵,固矣。敬则谓诗之要义,尤先识解而后性情。盖识解者,性情之渊源也。如三百篇,诗也,而成经者,其见大识高,见解皆拈第一义故也”(《续编》卷十《答张拙菴广文求批诗书》),强调诗人首先要有大识见、大见解,诗歌自然会有风韵和意趣,故他的亲情诗有意学习并模仿《诗经》。如其《紫阁苍松示儿》云,“有松有松紫阁巅,夏日傲日冬凌寒。挺挺冲霄无改色,迢迢历岁常好颜。况有繁实延后裔,兼余灵液医颓瘝。吁嗟乎!天地生人授之中,生成万物莫能同。坚操倘脆余泽寡,能无跼蹐负苍松”,以挺拔在紫阁山巅的苍松起兴,砥砺儿子辈要像苍松一样有骨气,有情操,能致用,表达出强烈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志向。其《重示》云“萋萋蒹葭,于沣之洲。士也邦彦,宜懋厥修。翩翩垂杨,于沣之侧。士也国璋,宜植厥德……”,以蒹葭和垂杨起兴,鼓励儿子辈要砥砺情操,勤勉修习,养成高尚的品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其《我母十二章》,每章开头用“蔚蔚双槐,连巢哺乌”“蔚蔚双槐,有乌有雏”“惟莪有华,依附于根”来起兴,用双槐和莪根比喻母亲,用雏鸟和莪花比喻自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慈爱伟大的形象,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其《扶病过西园菊已大放而赵子省亲未归情之所触不觉吟成五七各四绝题之璧间然如黄花二语则有味乎其言之凡我子弟宜寻绎焉》其一云:“红叶纷纷歘满苔,东篱菊放艳西堦。黄花自是凌霜物,不为重阳冒雨开。”用满地飘零的红叶,来衬托菊花凌寒怒放的风姿,以菊花自喻,以陶渊明自比,颇有君子风骨。其《岩旁赤石竹》云:“终岁凭槲荫,常时任草封。秋深颜自艳,原不为人红。”诗前有序言:“八月朔后三日,午饭后,携海福、沙弥、勛儿,循淌上窄径,欲观前岩之胜。见径旁赤石竹一本,艳发小槲树下,荒草之中。窃以无人自芳,有君子之操,随口一絶,用示勣儿。”八月初四,诗人偶然在紫阁后山的小槲树下,荒草之中,发现一株赤石竹,虽然远离尘世,不被世人注意,但是不以无人而不芳,自有一种豁达旷逸的君子之姿。与其“兰生空谷,馨馨其华。虽无人采,芳意自嘉”(《赠友》),有异曲同工之意。其《丰之山答友人》三首云:

丰之山,云飞扬。丰之壤,厥田良。面山望云作圃场,舂稻剥枣供高堂。供我高堂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丰之水,流悠扬。丰之俗,贻周王。南邻北舍无暴戕,友助亲睦美意长。美意长兮子孙良,无不足兮奚所望。

丰之山,云悠扬。丰之水,流悠扬。结茅临水对山冈,合志同方诵虞唐。弹琴学道乐无疆,无不足兮奚所望。

诗中的“丰”,指陕西省境内最古老的周王朝故都丰京,今称鄠县,本是周文王伐崇侯虎后所建,后经过武王、周公和召公多次经营,历史悠久,自古为京畿重地。王心敬以飞扬的白云起兴,写出了处在秦岭下、沣河边的鄠县,美丽的自然风光,肥沃的良田,清澈的河水,淳朴的民风,勤劳的民众和甜美的生活。在这里,王心敬和家人“舂稻剥枣”“弹琴学道”,过着亦耕亦读的恬淡生活。诗歌采用《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一唱三叹,在回环往复中,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其次,王心敬的亲情诗善于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体现出浓浓的理学意味。王心敬论诗,坚持思想第一,艺术第二的基本原则,“诗者,道志之具,美刺感兴之事也”(《续编》卷十《答友人问李杜优劣书》),“余惟诗者心声,在作者为道志之具,在观者即为辨志知人之端”(《续编》卷一八《绿梅轩诗序》)。如《绿梅轩诗序》有云:“如编中咏古镜‘千年韬异彩,养素自生明’……其见解胸次,岂寻常春华浮藻之士所及知?”,即是说诗歌的义理境界如果光明纯粹,思想面貌如果纤尘不染,自然是好诗。而为了将晦涩的理学思想生动地阐述出来,他特意做《感兴篇》六十八首,试图以韵语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将“经世致用”的思想渗透给儿子辈,“故暇日本蠡测之见,括千古道德经济、学术人物是非偏全之辨,约以韵语,为斯一编,用示儿子辈作适越之指南焉”(《续集》卷三十四《感兴篇题词》)。如王心敬认为通过功夫修养就可以达到本体,而“静”(静坐、冥思)无疑是修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不能一概将“静”理解为禅学,更不能误入歧途,并对儒学和禅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也对那些视阳明心学为禅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心功岂谓敬非全,静乐原因动扰宣,吾儒自有吾儒静,言静何云即蹈禅”(《感兴篇》第十八),“漫道儒禅势易倾,儒禅道路原分明,吾儒若涉禅家路,祗是原头辨未清”(《感兴篇》第二十六),并进一步指出儒道和禅道两家紊乱的原因在于源头不清,故其《性情吟》云,“性是情之源,情乃性之流。源清流斯洁,无徒流上求。君不见,泥里叨叨洗土块,洗到块尽泥终在”,认为性情是识见,是诗歌之本源,如果说识见不明,源流不清,就像在泥水中洗土块一样,最终会徒劳无益。他反复强调本体和工夫修养问题,认为功夫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融会贯通《大学》的宗旨,主体自然会产生特定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自然”“洒落”和“至味”的境界。如其《感兴篇》第十六云“漫道原明是本明,工夫不到岂能精,试看云里中秋月,必待云清光始清”,用中秋的满月比喻本体,用乌云比喻修养,如果主体感受不到月光的澄明清洁,原因在于修养的功夫不够,如果功夫到家,自然云清光清。其《题弥勒佛堂》云:

坦腹当无宿忌,容容应断新愁。

假得师台偃仰,肯仍贻却师羞。

这首诗做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夏,王心敬携童孙辈去紫阁禅院避暑,借住在弥勒佛堂。入夜后,皎洁的月光洒落在佛堂,弥勒佛袒露着腹部,怡然自适,和蔼可亲。这一刻,王心敬忽然心有所动,他感慨弥勒佛坦荡洒然,没有忧愁,没有怨恨,已经达到功夫修养的最高境界,“真得坦白洒落至味”,充溢着高远清旷和浑然天成的审美体验。

王心敬还曾写过两首很有意思的示孙诗,一云《嘲林示孙》(取外貌徒清中无实用之比):“皎洁三琳树,晶莹白玉堂。瑶姿空自负,艳目不生香。”另一首曰《解嘲示孙》(又取有资实用不须崇尚虚文):“连宵雪罢又龙霜,琳满平田玉满堂。但得丰年今有兆,琼花何恨不生香。盈盈瑞雪六宵连,映日龙霜瑞倍先。为语儿曹邀里老,擎灯沽酒庆丰年。”接连六天的大雪过后,晶莹剔透的雪霰挂满枝头,陕西人把这种景观形象地称作“琳丝”,也唤龙霜,被认为是丰年的瑞兆。同样的景物,王心敬却表达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诗歌意境,一种用“空”“不”等字,来讽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和物;另一种用“瑞”“庆”等字,来渲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之意。虽然是对孙儿的游戏之作,也隐约可见其力图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的诗歌创作倾向。平日,王心敬以理学自任,无意为诗,对诗歌的韵律和辞藻又不在意,但“辙有酸愁辙有诗”(《录入秋小诗再寄复菴弟京师》),诗情总是自然涌出,故王勍对其父诗歌的评价,“读之使人意远,盖初日芙蓉,固与铺锦列绣者迥异尔”(《续集》凡例),现在看来,实为确论。

再次,王心敬的亲情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湖广总督额伦特欲捐献俸禄刊刻王心敬的著作,他便派遣次子王功前往武昌司此役。次年四月,其著作《丰川全集》刊刻完成,署名二曲书院本。雍正七年(1729)年末,次子王功拔贡,需往北京就学国子监。为了早日拿回《丰川全集》的刻版,王心敬安排王功取道蓝关,前去襄阳,不料大雪连日,他担心王功的安全,十分后悔自己的鲁莽决定,在风雪中倚门南望,无限惆怅,《月里再雪忆功儿襄阳之行(有序)》(功儿承中丞卢公高谊资之搬取拙集板叶于襄阳连日大雪缠绵不已噫嘻蓝关雪拥赢马能前耶倚门南望不禁长吟),“本道商山冬路难,蓝关千里蹈冰艰。今朝矧值连宵雪,应是雪深拥马鞍。细数行程忧顿捐,今宵不用伴愁眠。儿今已去十三日,山路只消十二天”。半个月了,王功杳无音信,王心敬情急之下,甚至让王勍前去占卜吉凶,“朝来愁结总难宽,特遣勍儿季主间。为卜连宵大雪日,行人果否出蓝关”(《再愁》)。时间一晃到了腊月初十,雪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王心敬如坐针毡,倚门再望,祈祷王功没有冒雪前行,“腊月只消二十日,商山却过千余程。莫须冲雪归图早,待得春和路易行”(《过腊八二日仍雪倚门又祝》)。他一天天数着日子,眼看王功离家已经四十天,还没有消息,心急如焚,“儿赴襄阳已四旬,一回雪至一萦神。早知今岁雪连月,悔不迟行待仲春”(《又雪更愁》)。盼着盼着,襄阳终于有消息了,原来王功并没有贸然踏雪前行,而是滞留在蓝关,雪停后才出发去的襄阳。得知消息,王心敬很是欣慰,并没有埋怨王功,只是叮咛王功替自己拜访故旧,《雪里得急走送至功儿襄阳书言李司马倾盖如旧兼际竟陵带存王丈遇于襄署程侯仍高情念旧亦眷存之厚独以雪雨连绵归期春冬皆不可知灯下即拟一谕谕所未尽托情韵语仍烦原人带去襄阳》:“万叠商山路仄倾,汝书未到可胜情。即今不恨归来晚,喜得蓝关雪未行。司马高情地主贤,襄阳仙令即当年。于今雪里南州寓,喜得良朋次第怜……为我临岐酬茂宰,此乡名士向来多。”除夕这一天,他再次得到王功的家信,说《丰川全集》板数较多,已经托李司马觅好牛车三辆,由鸦路、鲁山一路入关,欣喜之余,又挂念王功风餐露宿,“三得平安报,原知道路长。牛程应马半,山窎矧冰妨。白福新知好,韩城故族良。吾儿逢令节,今夜宿何乡”(《除日又得功儿书》)。终于,好消息随着新春翩翩而至,王功已经到达北京,而书版二月初亦能到家,王心敬开心极了,觉得灯花都灿烂无比,“春至书重到,灯花璨若妍。儿归有日也,公道果昭然。堪庆双双喜,真惊朗朗天。牀头余栢酒,尽醉彻宵眠。始谓须三考,斯无负七年。孰知儿返日,便是公行天”(《新春三日四得功儿途中之报言李司马送已西返之日即得卓异之报五日内业已赴都板叶至家当在二月初旬喜闻佳音诗志庆祝情之所溢不觉竟得十首》)。这几首诗,以腊月、除夕、新春等时间发展为线索,以“取板”“运板”和“得板”为主要事件,以“商山”“雨雪”“蓝关”“襄阳”“灯花”等为典型诗歌意象,以“倚门”“长吟”“占卜”“又祝”等为人物动作细节,以“再愁”“更愁”“萦神”“喜得”“醉眠”等为情绪变迁和情感体验,用平实的语言,在类似小说的娓娓叙述中,流露出浓浓的父子真情和深情,从而细腻地刻画出一位理学家和严父的真实内心世界,读之令人无限感慨。

此外,嘱咐儿子外出早去早回,“桂花前日发,秋月今宵圆。去趁清晨去,还须趁早还”(《嘱儿》);带着孙儿出游,发现山岩旁有一朵清爽洒然的野菊花,怦然心动,便信手给孙儿摘下来,“折得岩旁菊,清潇亦自妍。一枝今付汝,莫作野花看”(《折得野菊付小孙》);呼唤在湖湘以卖胡饼为生的侄子王宇早日归乡,“白马鲜鞍鞯,东行谁家郎。我有一尺书,烦君寄湖湘。有姪名王宇,小字曰海祥。年方一十八,紫色面微长。胡饼为生理,托身市南坊。乃父亦已殁,乃母幸未戕。乃弟弱且幼,乃妻悲且伤。关中粟虽贵,二麦将登场。况复圣天子,时时思诏翔。死者长已矣,生者何可忘。欲归尚早归,他乡非故乡”(《郊行寄姪》)等诗歌,字字句句都满含深情,体现出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总之,王心敬的亲情内容丰富,表达出夫妇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伦风貌和光宗耀祖的责任与荣耀。其亲情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善于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既蕴涵了他一生读书治学的心得和体会,又体现出其“诗言志”“风雅有真”和“经世致用”等诗学追求,生动阐释了他的理学、经学和政治学思想。遗憾的是,由于王心敬过分重视理趣,使其亲情诗存在浓厚的“道学气”和“说教气”,但诗歌中蕴含的人伦深情,至今仍然令人感动不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需要的角度看真假认知之分
下一篇:科举、选本与思想史——以南宋最后百年为中心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2025年《兰州学刊》刊期变更启事  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学术期刊,经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兰州学刊》刊期从2025年元月起由月刊调整为双月刊,每逢双月25日出版,页码变更为224页。刊期调整后,《兰州学刊》将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和“三审三校”制度等相关管理规定,树立精...

查看详细》